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唐诗

2019-10-21 21:39李夏爽
大东方 2019年9期
关键词:唐诗赏析传统文化

摘 要: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从宋代以后,读书人的启蒙读物便是唐诗、百家诗、唐绝句选,在诗中感受唐文化的艺术魅力。到了明代,有人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因为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那是一个让人感到历史文化震撼的朝代。

关键词:唐诗;赏析;传统文化

一、唐诗繁盛的主要表现

唐朝的诗歌名家辈出,著名的诗人主要有:李白、杜甫、李商隐等。唐诗的数量也极为丰富,唐朝时已经有两千三百多位诗人的作品了。保存在《全唐诗》中的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篇,加上今人的补充,约在五万首以上。诗歌在唐代是一种普及化的艺术形式。中国的古典诗歌,从诗经开始生根发芽,到唐代开花结果。同时,唐诗的体裁全面,风格多样。

二、唐诗繁盛对后世的影响

历史上,朝鲜半岛,日本都曾学习唐诗。唐朝时期,东亚共同的书面语言就是诗文,唐诗的流传与学习对于东亚共同体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作用,超越了文学本身,产生了文化史的意义。

三、唐诗繁盛的原因

经济因素:唐代发达的经济,强盛的国力以及空前高涨的文化热情,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唐代结束了西晋以来长达300多年的动乱,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安定,曾使唐代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使之成为世界上的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社会因素:唐代立国之初至安史之乱前,国势强大,经济富裕,朝廷百官宴游,多唱诗互和。国家的统一,南北交通的便利,又使文人有机会饱览祖国的大好山河,激发诗情。安史之乱后,藩镇之祸,外患日极,以致诗人大多颠沛流离,这也激发了诗人的文学创作灵感,郁结之情正可用诗歌来抒发。

政治因素:唐代几个有权力的皇帝,不仅爱好音乐,还大力提倡发展诗乐。高宗、武后常自制新词,录入乐府。到了玄宗,此风更盛。他自己是诗人、乐师兼优伶,爱好文艺,附庸风雅。另外唐代以诗取士,于是诗歌一门,成为文人入仕的捷径,这些都促进了诗歌在唐代的发展。

四、诗体的进化

(1)文学本身的发展

从先秦的《诗经》、《楚辞》、两汉的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建安和两晋的诗歌创作,到南北朝声律说的提出和应用,都为唐代诗歌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七言古诗及律体、绝句的新诗体,在六朝时代,才开始形成,格式音律初具规模。到了唐代,社会生活日益复杂,诗人的思想感情丰富,在诗歌创作上,新的内容,要求新的形式。唐代诗人正好运用新兴的形式来表情达意,使这些新体诗在形式、声律、辞藻各方面都逐渐成熟。

(2)思想、文化的活跃以其他艺术对诗歌发展的影响

唐代的音乐、雕塑、舞蹈、绘画等,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对诗歌的内容和风格有积极的塑造作用。如王维的山水诗,号称“诗中有画”,显然受到山水画的影响。

(3)诗歌应用价值的提高

诗歌在唐代社会的应用价值得到空前的提高,唐代生活各处都能用到唐诗,如拜谒要用诗、登科要用诗,离别也要用诗。自帝王、贵族、文士、官僚,以致道士、歌妓,均有佳作,這与诗歌应用价值的提高有关。

五、诗的一些基本常识

诗是一种文学体裁,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诗的种类有:

(1)按音律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

古体诗包括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渊明等文人五言诗→唐代古风→新乐府。

近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它是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

(2)按“言”分为: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等。比较常见的有五言、七言绝句和律诗。

六、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是一门大学问。它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的赏析:意象、思想感情、语言风格,有时候还会涉及到诗歌所用的表现手法。

(1)意象:作者寄托感情的“附着物”。比如唐诗中常见的“落叶”,“梅花”“鸿雁”等意象。

(2)思想感情:诗歌既反映现实,又有社会作用;既感物吟志,又抒发其性情,情与志是并重的。思想感情的把握需从三个方面来学习:

知人。一要看创作方法与风格流派。二要看个人经历和思想、性格特点。

论世。诗歌的鉴赏,不应该忽视创作背景,这个背景,包括诗人所处的社会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内容,这些对诗人的创作往往具有直接影响。

背景。借助诗人的生活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状况,把握思想感情。

(3)诗歌的语言风格。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语言艺术风格,是诗人的个人气质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标志。

豪迈雄奇的风格,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宏伟壮阔的形象,营造恢宏辽阔的意境,表达慷慨激昂的情感。如李白的《将进酒》。

沉郁顿挫的风格,就是作者似乎有万千惆怅,沉吟再三,最后勃发于笔端。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诗歌是一门历久弥新,使人进步的学问。唐诗的学习也不仅仅涉及以上几个层面。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我们要常吟诵,勤练笔,多感悟。用心感悟生活,时不时作诗一两首,多多下笔实践,才能真正体会到诗歌艺术带给我们的强大而持久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杨海波.论大唐盛世文化氛围对李白思想性格的深刻影响[J].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7,(02)

[2]张成,陈谦.探析诗人李白文化性格的心理意义[J].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1)

[3]常彦.李白山水诗的意境阐析[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

[4]康怀远.李白豪放解读[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01)

[5]赵平略.永远的梦——李白的理想[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6]郭金培.唐诗导读——《夜宿山寺》[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2005,(10)

[7]张弘.《赫索格》与浪漫主义传统[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03)

[8]卢燕平.略论李白诗以意驱象的特点及其文化心理成因[J].天府新论,1988,(05)

[9]吕相康.漫话李白诗中的“月”[J].中学语文,1991,(02)

[10]宋燕.李白“诗乡”品“酒香”[J].魅力中国,2009,(18)

作者简介:

李夏爽(1994.07—),女,英语笔译专业,硕士研究生,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唐诗赏析传统文化
唐诗赏读
唐诗赏读
唐诗赏读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唐诗新学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