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海蓉
摘要:小学语文地域性文化微课程开发是一次学生的语文生活精神之旅,教师引导学生对名胜古迹、历代先贤、民谣典故等乡土化资源进行精心开掘,通过案例分析法、行动研究法、文献法、访谈法等综合化方法整体建构微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化实践探究,传承地域性文化。
关键词:地域性文化微课程乡土化综合化活动化
依托“小學语文地域性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研究”课题,我们从微课程的开发起步,开掘乡土化资源、选取综合化方法、探究活动化实践。
一、乡土化资源的开掘
海门濒江临海,地处长江与黄海交接处,属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带,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我们尝试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对海门的名胜古迹、历代先贤、民谣典故等资源进行深度开掘。
(一)名胜古迹
基于海门独具地域特色的江海文化,我们开发了“江海名胜”“江鲜海味”“耕读纺织”等项目。如“江海名胜”项目资源包括余东古镇、黄海蛎蚜山等自然资源,张謇纪念馆、江海博物馆等馆藏文化资源;“江鲜海味”项目资源包括东灶港海鲜、海门山羊肉等海门名特产资源;“耕读纺织”项目资源包括三星家纺城、家纺博物馆等特色资源。
(二)历代先贤
海门的历史仅1000多年,虽不算漫长,但名人辈出,如教育家兼实业家张謇、诗人卞之琳、书法家王个簃、革命家季芳、科学家崔维成、企业家陈锦石等。据此,我们开发了“海门名人”项目,从这些名人的出身经历、奋斗历程、人生情怀、丰功伟业等方面,引领学生探索名人成功的秘密,汲取生命成长的丰富养料。
(三)民谣典故
海门的沙地方言和通东方言中都有大量民谣典故,真实、全面地反映了海门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气候地理、人文风貌等。我们专门设计了“软语乡音”项目,向学生推荐《江海文化》《江海民俗风情百图》《海门县民间故事选》以及绘本故事《小辰光》等,带领学生诵读海门童谣,创编童谣,编写属于自己的小辰光故事,并通过举办童谣吟诵会分享收获。
二、综合化方法的选取
(一)案例分析法
在研究“江鲜海味”项目时,我们做了大量的调查,发现海门饮食独具特色,尤其是“红烧山羊肉”更是享誉全国,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味道》栏目组也曾专门到海门录播专题片《匠心独“道”》。我们设计了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舌尖上的海门》,以海门饮食文化作为研究案例,引领学生展开分析、研究,聊美食、写美食、访美食,了解家乡的饮食文化。
(二)行动研究法
研究江海地域性物质形态文化资源最好的方法就是行动研究。我们首先引导学生探寻家乡的名胜热点,分组选择研究话题,制订研究计划;然后,带领学生进行现场实地考察,足迹踏遍江海名胜。通过亲身实践,学生饱览家乡美景,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名人事迹,拓宽了文化视野。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简单的研究报告,并借助图片、文字、视频等方式交流分享。
(三)文献法
对于距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他们不甚了解的家乡历史名人,我们引导学生查阅《海门县志》《海门市志》《一个伟大的背影》《张謇研究会档案资料》等文献,收集张謇等“海门名人”的相关资料,分组进行资料整合、筛选。我们还专门设计组织了关于家乡名人的习作教学,开展相关主题的习作训练;在此基础上,撰写演讲稿,在口语交际课堂中讲述心得体会,从而更为深入地了解家乡名人的卓越贡献。
(四)访谈法
一些百姓间口耳相传的口碑史料,需要采用访谈法进行收集。如在研究“耕读纺织”项目时,我们先组织学生讨论,确定以“三星家纺城”为研究对象,然后让学生根据研究内容列出访谈提纲、筛选采访话题、选择采访对象、提炼注意事项;而后,带领学生走访当地老人、对话作坊主、问询市场交易者等,了解三星叠石桥家纺城的历史变迁,感受创业的艰难及家乡人民的勤劳、智慧,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三、活动化实践的探究
活动化实践,是指让学生探索自然、接触社会、走进生活、了解世界,拓展学生的生活视野。
如我们结合“耕读纺织”项目中的“耕”,设计了“神奇的种子”实践活动方案。活动目标是:(1)认识、了解家乡几种常见的农作物种子;(2)了解种子的习性、土壤的特点,学习播种的方法;(3)观察并记录种子的生长,感受大自然与植物生长的密切关系。活动对象是二年级学生。活动过程如下:
(一)阅读篇——读“种子”
教师首先搜集关于“种子”的读物,如文学类的绘本、诗歌、童谣、故事及科普读物,再利用主题阅读、午读时间,带领学生阅读关于种子的故事,了解种子的生长习性。活动时间:2018年3月12日至3月31日。
(二)探究篇——种“种子”
活动过程:(1)选择种子。各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两类种子,并了解种子。(2)找种子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样东西作为种子地,可以是茶杯、塑料瓶、皮鞋、轮胎……在上面手绘心仪的图案,制作成独一无二的花盆。(3)布置种子园。教师和学生要精心布置班级内开辟的种子园,家长和孩子也要精心布置家庭中属于自己的种子园,每天仔细打理、精心呵护。(4)制作种子书。首先,为自己的种子精心制作一份“成长守护计划”。其次,每天认真记录种子的变化,制作属于自己种子的“成长手册”。最后,将自己的观察记录成文,完成综合实践手册。活动过程中,各班可以将学生的观察日记、种植照片等以美篇的形式推送,学校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活动时间:2018年3月12日至5月15日(根据花期确定)。
(三)艺术篇——玩“种子”
首先,各班组织学生DIY一场关于种子的游戏,附上游戏细则。班主任在班内组织一场别开生面的种子游戏,展开DIY创意评比,挑选出最有创意的游戏进行全校评比。其次,教师带领学生读一本好书,用种子记录下书中最美的画面,做成种子贴画。要求学生仔细地看、静静地贴,先将班级内的同学进行分组,组内共同创作;再将完成的作品裱好,写好作品名片。活动时间:2018年4月5日至5月5日。
(四)展示篇——秀“种子”
一是种子展览会(静态展示)。如二(1)班的种子贴画、综合实践手册;二(2)班的种子绘本、手账;二(3)班的种子日记、种子相册;二(4)班的“种子的梦”等各种形式。二是种子美食节。包含两个环节:一是种子游戏展示。将班级内最有创意的种子游戏DIY搬出教室,在儿童节与全校师生一起游戏。二是种子美食分享。用花生、小豆、蚕豆、芝麻等做出不同形态的美食,与大家一起分享。三是“种子秀”暨颁奖会。包括“种子的梦”演讲、教师活动体会、种子贴画等评比颁奖。活动时间:2018年6月1日。
综上,“神奇的种子”实践活动的注意事项是:(1)精心挑选种子、种植土壤、营养液等;(2)完成综合实践手册;(3)班主任负责各班照片、活动手册等资料的收集,在规定时间交至负责老师处;(4)班主任及时在美篇推送、少先队利用微信公众号进行推送;(5)照片及时上传至“ftp少先队——种子课程”网盘。
在制订好方案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设计活动手册,围绕方案展开实践,并将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资料及时编辑成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根据活动内容,将活动研究课程的资源设置为“知识链接——我认识种子”“实践活动——我种下种子”“观察记录——我守护种子”等内容。
课程结束后,每个学生先根据评价表自评,然后由家长评价、教师评价,最后由小组内学生互相评价。根据最终的得星数,评选出优秀实践学生,给予表彰。
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各小组精心完成实践活动手册,记录活动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根据自己的观察日记,编辑种子成长的“小小书”;完成简单的研究报告,制作精美的家乡农作物种植手抄报……整个活动让学生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