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话语,是劳动人民生活经验的反映。由于各民族生活环境、历史文化的不同,所以不同民族的谚语也体现着他们不同的思维方式。通过对中英谚语的翻译进行分析,找出英文与中文思维方式的不同。
【关键词】谚语;翻译;思维方式
【作者简介】马兆洋,哈尔滨工程大学。
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而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是人类进行沟通的主要表达方式。语言和思维是相辅相成的,语言中存在着思维,思维中也包含着语言。由于各民族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的不同,所以各民族的思维方式也就随之不同,从而也形成了不同的语言。谚语是人们经常使用的固定语句。谚语通俗易懂、意味深长、脍炙人口的特点,使得其千百年来一直在人类的发展中流传开来,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谚语是一个民族在生产生活中长期形成的短语,反映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包含着不同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它是一个民族的社会、劳動经验的总结,是一个民族生产生活的体现,也是一个民族历史的承载体,所以谚语可以充分体现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
一、中英文思维方式的实例分析
1.抽象思维与具体思维。英语重视抽象思维,擅长使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事物。语言上英语常常使用大量含义模糊、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给人一种“虚、暗、曲、隐”的感觉。这对习惯于具体思维的中国人来说,既有理解上的困难,又有表达上的困难。(周翠琳、谌莉文 2017)汉语的思维直观具体,重视形象思维,擅长使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抽象的事物。语言上使用大量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虚的概念。
例1:Like for like.(英)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中)
这句话,英文运用两个like这个抽象名词,意思为“喜欢的东西”。而中文中用“眼”“牙”这些实实在在的词语。如果按英文字面翻译,则译成:以喜欢还喜欢。这就很难被中文读者理解,中文翻译为: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眼和牙对于一个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东西,用这样具体的事物来表示其意义,更加形象生动,便于中文读者理解。这句话的翻译也体现着中英两民族的思维习惯的差异。
2.直观思维与曲线思维。英文重视直观思维,语言上习惯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最前面,开门见山,然后再把其他次要的信息放在后面,补充说明。英文习惯直截了当地表达。在句子中前面多为句子的核心内容,而句子后面则是对核心内容的解释说明的信息。反观中文,由于中华民族含蓄内敛,所以在汉语的句子中,前面多为次要的信息,而最想表达的也是最重要的信息则在句子后面,有时也可能在句子最末尾。汉语习惯从侧面入手,先阐述事物的外部环境,由表及里,最后才深入内部,表达其中心意义。在中英谚语中,这一思维方式也得以充分地体现。
例2:It is a pain both to pay and pray.(英)
掏钱和祈祷都是令人痛苦的事。(中)
如果按英文原文顺序翻译,则译成:痛苦的事是掏钱和祈祷。很明显,这不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而汉语译为:掏钱和祈祷都是令人痛苦的事。中文读者看了之后就很舒服。对比两句话,英文中令人痛苦的事在句子最前面,掏钱和祈祷则在后面,痛苦的事是该句子的核心内容,掏钱和祈祷是对痛苦的事的解释说明。而汉语中,令人痛苦的事在句子最末尾,掏钱和祈祷最为解释说明的词语则放在了最前面。这两句话充分地体现了中英文思维方式的不同,英文注重直观思维,中文重视曲线思维。
3.主体思维和客体思维。英语看事物的角度总是将客观事物放在第一位,强调将自然与人类区分开来,并重视自然,重视外部环境,认为认识自然是掌握自然规律的前提。所以英语多用无生命的名词充当主语,并且经常使用被动句,使事物以客观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中国文化中,常常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强调人类和自然是一个整体,主张主客统一、天人合一。强调人是第一位,以人为中心。所以,汉语经常使用有生命的词语作主语,语态不是很明显,而且很少使用被动句式。
例3:Something is learned every time a book is opened.(英)
开卷有益。(中)
这句话中,英文运用something这一不定代词作主语,后面也用了被动句式。如果直译,则翻译成:每当书被打开之时就会有东西被收获到。很显然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汉语翻译成:开卷有益,通俗地说就是打开书就会有收获,变被动为主动,充分符合反映了中文的表达习惯,中文常用主动,少用被动。而英文多为被动。对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也说明中英两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英文倾向于客体思维,中文倾向于主体思维。
二、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谚语是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表达方式,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历史文化、地理环境,所以谚语也能反映出一个民族的语言风格。而思维和语言是互相包容的,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谚语作为语言的不可分割的内容之一,也会体现着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通过对比中英文谚语的翻译,我们了解了中英文思维习惯的不同,对于了解中英文化有了很大的帮助,由于语言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所以思维也会随之变化,要想更好地了解中英思维方式的不同,还需要对于中英两种语言的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英语谚语词典》编写组.英语谚语词典[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
[2]蒋磊.英语习语的文化观照与对比[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