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所谓团队跟进式教研指的是由一批固定的骨干教师组成一个团队工作室,针对某节课例进行递进式跟踪研讨活动。这样的教研形式,就要求团队成员在磨课中更加注重过程的积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要在磨课形式上做适当地改革,由此,“纪录片式”磨课应运而生。
关键词:纪录片式 团队跟进 磨课
“纪录片式”磨课,即从备课初始的雏形课,到最终展现的成型课,都采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录制下来。针对每一个环节的处理与改变,都进行有目的性地研究,采用横向或纵向地对比,力求展现我们要关注环节的发展与变化,使得执教者和观课者都有真实地体验,都经历发展的过程,提升执教和研究能力。这种磨课形式可以用串联式和并联式来呈现。下面以“王军亮团队工作室”研究的《倍的认识》一课为例,尝试解读一下串联式和并联式两种方式。
一、串联式呈现
1.所谓串联式呈现,即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每次实践课都完整地录制下来,将几次录课中对同一个环节的处理分别截取下来,把它们串联起来放映,将其中的改变与处理进行细致的纵向对比。
2.实例解读:例如:“倍”的概念呈现方式的改变。
一录实录:师: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勤劳的小兔子们正在忙着收萝卜。师:瞧,这是什么萝卜?生:胡萝卜。师:胡萝卜有几根? 生:2根。师:这是什么萝卜?生:白萝卜。师:白萝卜有几根呢?生:6根。师:我们把胡萝卜的2根看成一份(师随手圈),白萝卜的根数有这样的几份呢?生:3份。师:我们一起来圈一圈。师:胡萝卜有1份,白萝卜有这样的3份,那我们就说,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师:你会说了吗?同桌互相说一说。生:……
团队评议:整节课,教师始终抓住把什么当作“1份”,有几个这样的“1份”,就是它的“几倍”这个数理帮助学生建构“倍”的概念。可实际上,将“份”作为认识“倍”的桥梁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整节课学生只是停留在对“倍”的浅表认识,而对“倍”后面隐藏的深刻内涵感悟不深。建议修改。
二录实录:师: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很多小花,请看屏幕——师:红花有几朵?红花的朵数是几?生:红花有2朵,红花的朵数是2。师:蓝花的朵数是几?蓝花的朵数是几个2? 生:蓝花的朵数是4,蓝花的朵数是2个2。师:我们把红花的1个2看成1份,那蓝花有几份呢?为什么?生:因为蓝花有2个2,所以蓝花有2份。师:红花有1个2,我们看成1份。蓝花有2个2,就有这样的两份,我们就说蓝花的朵数是红花的2倍。你会说了吗?谁来试试?生:……
团队评议:教师用“几个几”教学“倍”的概念,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的,学生学起来更容易、更顺畅,对于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然而,有了“几个几”这一抓手,再用“份”作为认识“倍”的桥梁,显得过于牵强。为了更好地沟通“倍”与“几个几”之间的联系,使“倍”和“几个几”之间更好地实现融会贯通。建议直接从“几个几”的基础上建立起“倍”的概念模型。
三录实录:师:这个是什么,见过吗?生:计数器。师:第一行我摆了几个珠子?(师在第一行拨出两个珠子)生:2个。师:第一行的珠子数是几?生:是2。师:真聪明!看清楚(师在第二行拨出4个珠子),第二行我摆了几个2?生:2个2。师:咱看是不是?(师演示)师:那第二行的珠子数是第一行的几倍呢?生:第二行是第一行的2倍。师:为什么?生: 第一行有1个2,第二行有2个2,所以第二行是第一行的2倍。师:说得真好,谁听清楚了?师:你再来说说好吗?……
团队评议:教师将“倍”的概念直接建立在“几个几”的基础之上,轻而易举地攻破了“倍”这一认知难点。整节课,学生的思维在不断碰撞,学生在交流、质疑、补充中,深化了对“倍”的认知,深入理解了“倍”的本质属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串联式的优点:此种呈现方式,能够形象直观地将执教教师每次试讲时的同一个环节进行顺次播放,循序渐进地引人入胜,使观课者更好地进行思考和体验。
二、并联式呈现
1.所谓并联式呈现,即借助多媒体手段,将不同环节的处理利用多个界面呈现出来一并放映,进行同步地横向对比。
2.实例解读:例如:教学素材的变化。
一录素材:选用教材原有的素材。
团队评议:红萝卜、胡萝卜,灰兔子、黑兔子,不仅外形颜色上非常接近难以区别,叙述起来也非常拗口。建议更换素材。
二录素材:选用红花和蓝花当素材。
團队评议:把兔子、萝卜变成了红花和蓝花,避免了叙述拗口的现象,但数形结合的思想体现不明显。建议更换素材。
三录素材:选用计数器当素材。
团队评议:“倍”的感知和理解都从拨珠子入手,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学生叙述起来流畅自然,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数学思想的熏陶。
3.并联式的优点:此种呈现方式,能够将每次磨课调整的情况利用多个界面一并展现出来,给观课者以视觉与听觉上的冲击,让观课者第一时间感受到强烈的对比和变化。
以上实例是对“纪录片式”磨课的一种解读,在磨课跟进的过程中,我们团队成员由以往的个体被动参与,转变为团队互助实践;由以往的临场观课发言,转变为跟进研讨反思。我们深深地感到“跟进式”的研究过程既是一个学习、研究、实践的过程,更是一个交流、反思、创新的过程。跟进,方能显示磨课本色,“团队跟进式研究”我们将继续探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