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西南民族地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及乡村振兴战略的腹地及重要突破点,是实现西南民族地区城乡与社会、资源、环境及经济统筹发展的最佳途径,也是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的现实选择。该文对学术界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梳理,并对未来关于于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转型升级的研究提出了展望及新思路,以期弥补当前研究的某些空白,并对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9)04-0018-02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始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而对于经济不发达但资源丰富的民族地区来说,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民族地区城乡与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统筹发展的最佳途径,也是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的现实选择,更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紧随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关于以西南民族地区为研究对象,以可持续发展、产业融合、乡村旅游、全域旅游等的研究越发增多,对推进西南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期实现美丽乡村、农民脱贫致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对全国其他地区乡村旅游产业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提供了借鉴。
1 当前我国研究现状述评
为了解对乡村振兴战略下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研究动态,笔者从中国知网(CNKI)、万方等大型数据库中的“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研究文献入手,以主题词(乡村振兴战略or乡村旅游)and(西南民族地区or转型升级)进行组合搜索。剔除重复的论文、会议通知、人物专访等,检索到相关论文120余篇(数据截止时间为2019年3月31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的视角。关于乡村振兴主题,学者们普遍认为,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我国“三农”发展的全面振兴。吕飞红(2018)对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进行了探讨,指出要准确把握内涵及目标,制定顶层设计,保障农民权益,明确政策边界。叶敬忠(2018)对乡村振兴的历史沿循、总体布局及路径进行省思,提出应坚持在乡村和农民主体地位,实现农业农村与现代化的有机结合。张强(2018)等以为,乡村振兴是相对于农村衰落而言的,乡村振兴至少应包含振兴乡村社会、产业及乡村文化等内容。厉新建(2016)、王佳宁(2017)、刘楝子(2017)等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及功能等提出了看法,认为乡村振兴是对“三农”现代化的全面改善,是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及生态等的全面振兴,提升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既能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新动力,也能最终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全面提升。
二是基于乡村旅游内涵概念的视角。我国的乡村旅游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新世纪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有学者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村文化、农业环境、生产方式及民间习俗为资源,把学、游、娱、购融为一体的旅游活动;也有学者拓宽乡村旅游吸引物范畴,认为乡村自然风光、物质资源包括日常生产生活都能作为旅游吸引物。张洁(2005)总结乡村旅游以乡村自然和人文景观为吸引物,以城镇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满足游客回归自然的旅游方式。
三是基于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视角。徐福英(2010)等认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主要问题存在于产业、市场、合作、人才等方面,并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建议,对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的背景进行研究,包括经济环境、政府行为、产业发展阶段及旅游需求改变等;刘孝蓉(2013)指出传统农业应与乡村旅游结合发展,而产业融合是乡村旅游实现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和发展方向。
四是基于西南民族地区研究的视角。曹端波(2008)提出针对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面临的系列问题,应在保护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前提下,开发利用资源,注重社区权益,为当地脱贫解困。陈慧(2016)认为,要打造差异化的乡村旅游,建设完整的产业群,健全管理机制;重视营销手段,打造知名品牌;保护生态环境,传承传统文化。
综上,学者们对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旅游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做了深入研究,为展开相关研究提供了借鉴。国内研究多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将政策、经济、文化、生态结合的综合性研究较少,有关文化建设与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研究尚未成熟,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2 研究展望
国外乡村旅游起步较早,而关于文化驱动的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研究不多。中国乡村旅游发展仍落后于发达国家,特别是西南民族地区尚不发达,有关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仍需逐渐丰富。
研究内容上,结合成功的典型案例总结出推动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发展策略和选择路径的研究并不多。西南地区包括重庆、四川、云南、广西、贵州、西藏等6省(区),涉及纳西族、彝族等10多个少数民族,地域广阔、结构复杂,其乡村旅游发展类型涵盖了生态农业、风情村寨、农家乐、传统村落等类型,既要脚踏实地调查,更要运用科学方法,还要争取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都有一定难度。
地域范围上还多有不成熟、不完善之处,指导性、可操作性还不足,应以西南民族地区为重点研究对象,以期填补该领域某些空白。
研究方法上,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把握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面临的优劣势,为开展研究引入企业元素的研究并不多见,比如建立村企合作模式、应用SWOT分析模型,运用多元回归分析、质性分析的研究还依然较少,应坚持统一和个性,普遍和特殊等基本原理,增强研究的说服力和创新性。
在学术思想上,基于生态文化、文化自信,引入产业融合、全域旅游等的研究依然需要加强,特别是增权理论对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等,也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多元问题同时产生,出现新一轮的冲击,如何平衡城乡平衡发展、让民族地区的百姓乐于守护家园有待探寻。
在研究视角上,仍需多元化。当前对于西南民族地区的研究对倾向于经济发展的视角,而对于从社会大背景,包括社会融合、性别研究、留守老人及儿童的视角尚少,而这些可以对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研究转换新思路,探析缓解社会多元矛盾的有效路径。
3 对策建议
西南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结构复杂,必须要在把握现状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优劣势,特别是对乡村旅游的多元性、复杂性以及开发的广度、深度和服务的精细化、人性化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既要把握共性,还要提出差异化对策。至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
一是坚持把握机遇与应对挑战相统一。通过转型升级推进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要防止旅游产品趋同,还要防止重自然轻人文、搞掠夺式开发,更要防止缺乏规划,在转型上标准不一、体系不完善、层次不丰富,要坚持民族特色、打造品牌,统一规划、科学管理,提升竞争力。
二是坚持统一规划与个性发展相统一。旅游发展,规划先行。做到规划引领与因地制宜相结合,高度重视特色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加强文化建设。将具有历史、生态、文化、艺术、社会、经济等价值的传统村落,以“一村一品”的要求,打造成农耕文明的“活化石”“博物馆”,为乡村旅游注入不竭动力。
三是坚持产业融合与精细管理相统一。旅游业具有综合性特点,涉及多个行业及产业部门,产业结构优化及转型升级需要各行业之间相互融合与协作,推进乡村旅游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旅游与特色农业、民族文化、康养旅居等结合,还要注重精细管理,形成工作合力。
四是坚持核心竞争与产业营销相统一。发展模式对景区发展至关重要,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地区自身的地理位置、物产特色、人文历史、自然资源等进行选择,其目的是要打造本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市场营销的成败决定景区命运,要通过全媒体时代的多样式营销,提升西南民族地区旅游的知名度。
五是坚持软硬并举与内外兼修相统一。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大力促进本乡本土的人才建设,加强外引内培及服务和管理,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提高西南民族地区旅游业服务水平以及科学管理能力。
六是坚持智慧旅游与全域发展相统一。互联网+时代,智慧旅游成为业界共识,乡村旅游信息化是当前新动向,物联网、旅游大数据对乡村旅游发展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推动信息时代的智慧旅游建设,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信息化、智慧化。带动全民参与,使各行业、各部门积极参与,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及转型升级,为游客提供全时空体验。
参考文献:
[1] 王佳宁.乡村振兴视野的梁家河发展取向[J].改革,2017(11).
[2] 张强等.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J].经济与管理,2018(1).
[3] 厉新建,等.全域旅游发展:逻辑与重点[J].旅游学刊,2016(9).
[4] 刘楝子.乡村振兴战略的全域旅游:一个分析框架[J].改革,2017(12).
[5] 马波.开发关中地区乡村旅游的构想[J].国土开發与整治,1995(5).
[6] 乌恩等.试论乡村旅游的目标、特色及产品[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24).
[7] 徐福英,刘涛.新形势下我国乡村旅游转型与升级研究[J].农业经济,2010(2).
[8] 刘孝蓉.基于产业融合的传统农业与乡利旅游互动发展模式[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
[9] 曹端波.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保山师专学报,2008(4).
[10] 陈慧.新形势下积极推进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J].经济研究参考,2016(65).
[11] 黄柳媚.区域经济发展与管理创新[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7).
【通联编辑:朱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