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锐 李园园 于萌
摘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建设是落实《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管理办法》和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对实验区建设机制的探索是确保实验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该研究在生态文化旅游融合视域下,以兴文僰苗生态文化实验区为案例地,运用生态文化学、经济学、旅游学相关理论,对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进行研究梳理和产业创新思路分析,提出兴文僰苗生态文化实验区的建设机制,即应当构建保护与开发融合、空间融合、项目融合和产品融合四个机制,深入挖掘僰苗文化,遗产资源和生态景观资源,以促进当地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最后,该研究从建立实验区生态文化体系、人居环境保障体系、机构制度改革体系三方面探讨了新时期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建设对策。
关键词: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兴文僰苗生态文化实验区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9)04-0157-02
1 引言
1986年,中国政府开始进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建设。实验区的建设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延伸,主要围绕人口、资源、生态环境、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等领域展开,目前已逐步形成不同类型地区的典型发展模式和先进建设经验(陈伟等,2017)[1]。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19世纪90年代,四川省政府开始制定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前已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如“广汉模式”、乐山“循环经济模式”等,对当地和全省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江汶芹,2014)[2]。然而,目前四川省还存在一些区域,其生态、文化和经济未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状态,需要加强对当地资源的整合,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川省兴文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其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世界地质公园、AAAA级旅游区、国家科普教育基地等旅游品牌,主要以喀斯特(岩溶)地貌、山岳峡谷等自然旅游资源和僰人文化、苗族风情和红军长征革命遗迹等人文景观组成。经过20多年的发展,旅游产业已成为兴文县经济的支柱产业。然而,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旅游经济发展的深入,兴文县旅游发展面临着旅游产品单一、僰人文化、苗族文化特征弱化甚至灭失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导致兴文县经济脆弱,发展动力不足。探索建设兴文县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充分挖掘当地旅游资源,推进当地传统文化特色的传承创新,寻找传统僰人苗族文化发展路径将成为实现当地生态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从生态文化旅游融合视角出发,以兴文僰苗生态文化实验区为案例地,运用生态文化学、经济学、旅游學相关理论,探究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区发展的可持续路径。
2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研究现状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Hansen,1996)[3]。作为探索和实践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重要载体,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研究主要包含理论研究、评价研究和建设路径研究三个方面。
第一,在理论研究方面,相关研究多集中于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起步阶段,主要是对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发展概况、分类标准、建设意义、影响因素等理论层面的定性分析。李鹏(2011)对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发展机制进行研究,剖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4]。
第二,就评价研究而言,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从定性探讨转向定量分析,问卷调查法、主成分分析法等统计方法应用到实验区研究中。于翔(2015)以全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案例地,将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可持续发展评估模型对实验区进行实证分析,并从不同维度提出提高实验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5]。
第三,在建设路径探索方面,学者们基于实验区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总结研究结果,提出实验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冯贞柏(2012)从要素层次、结构层次和系统层次三个方面提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成功发展的路径[6]。许悦等(2016)在分析不同类型实验区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最佳发展模式和对策建议[7]。
3 生态文化旅游融合视域下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产业创新
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是指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保障生态环境系统的平衡与改善,并促进文化产业的传播与繁荣。生态是文化和旅游的基础,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三者之间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接下来将从三个维度对生态文化旅游融合进行分析。
从产业融合角度来看,生态文化旅游产业融合不仅代表生态保护、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问题,还与一二三产业有密切关系。这主要是因为旅游业的综合性和强关联性,使得旅游产业很容易与其他产业进行融合。实质上,生态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背后是产业理念的创新和现代科技的革新。
从城镇化建设来看,生态文化旅游融合时将生态文化旅游融合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城镇化建设中。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本质是对城镇化建设进行全方位定位,促进产城融合,景城一体的思维,形成融合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从实验区建设来看,生态文化旅游融合不仅是实验区建设的创新体现,而且为实验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通过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文化的传承,旅游产品进行合理开发,将实验区的生态资源优势、民族文化优势转变为产业发展优势,从而为生态文化保护提供动力。
4 兴文僰苗生态文化实验区的建设机制
本研究在生态文化旅游产业融合视域下,以生态为特色,文化为内涵,旅游为载体,建设兴文僰苗生态文化实验区,构建保护与开发融合、空间融合、项目融合和产品融合四个机制,深入挖掘僰苗文化,遗产资源和生态景观资源,统筹生态、文化、旅游、交通、农业等要素,促进当地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1)保护与开发融合机制
兴文县拥有其他地域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僰人文化。僰人是中国西南的古代民族,因其民族消亡史和神秘的悬棺而著名。僰人的艺术文化丰富,主要包含铜鼓、岩画、民间传说、韵律乐器等。悬棺葬是僰人独特的民俗,深受学者们的关注。然而,由于缺少对僰人文化的保护,兴文县僰人文化正面临着特征弱化甚至灭失的威胁。因此,应强调保护与开发相融合。政府应当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在保护和利用上做出必要的强制划分,为僰人文化的保护提供多方面保障。开发者、管理者和当地居民应当增强对僰人文化的文化认同感,提高保护意识。同时,促进僰人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和管理,实现僰人文化的有效保护和利用,为遗产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可持续动力。
(2)空间融合机制
兴文僰苗生态文化实验区的建设应当结合城镇空间和乡村空间,根据兴文县的乡村生态资源、僰人文化资源和城市旅游资源,构建“城乡融合,景城一体”的旅游面貌,从而使得生态文化旅游更富有层次感。同时,借助城市的经济条件,改善乡村的生产生活,优化乡村的特色景观,实现城乡和谐发展。
(3)项目融合机制
通过兴文僰苗生态文化实验区的建设,打造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充分挖掘当地旅游资源,推进当地传统文化特色的传承创新,并整合资源,重点打造僰人文化、苗族文化旅游项目,修复并保护历史遗迹,在实验区内建立文化生态博物馆,展览僰、苗两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迁移路线,统筹配置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实现产业效益的最大化提升。
(4)产品融合机制
在开发旅游产品上,重视品牌效应,充分利用当地生态、文化、民族特色,创新产品形态,以实现生态、文态、业态、形态相融合。具体来说,兴文县县内多民族杂居,以汉族为主,有苗、回、藏、满等17个少数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同时因突出僰人悬棺墓葬文化和僰人铜鼓文化的独特性,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树立文化品牌。
5 新时期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1)建立实验区生态文化体系
生态文化实验区理论的提出是对生态文化保护区的进一步升華,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建立全方位的生态文化体系是实现实验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加强政府生态文化,在政策制定上强调“规划、协调、指导、监督”理念,统筹区域资源,制定阶段性目标;在政策执行上,推崇生态文明价值观,进行有效监督与指导,确保政策的高效执行。培养企业生态文化,在企业开发运营和管理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保护与开发相结合。提倡公众生态文化消费,进行生态文化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2)建立实验区人居环境保障体系
建立居民环境保障体系是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根本动力。以民为本,保障居民生活安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对促进实验区发展和维系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在人居环境保障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应当切实从居民立场出发,减少环境污染,加强生态综合治理,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构建为民服务平台,增加社会福利。
(3)建立实验区机构制度改革体系
建立实验区机构制度改革体系是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关键。打破传统行政思维,优化实验区制度化管理,合理设置多部门、多区域的协调管控机制,打造“政府组织、专家指导、企业支持、公共参与”的合作共建体系,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重视专家意见,提高企业技术支持力度,强化社会监督。在此基础上,推广宣传实验区建设,提高实验区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众参与度,从而推进实验区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伟, 乔治, 黄小芬. 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资源配置评价[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9).
[2] 江汶芹. 四川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分析[D]. 四川师范大学, 2014.
[3] Hansen J W . Is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a useful concept?[J]. Agricultural Systems, 1996, 50(2):117-143.
[4] 李鹏. 黄河三角洲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发展机制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7):153-156.
[5] 于翔.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能力评估及示范效应实证研究[D]. 2015.
[6] 冯贞柏. 新会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实践与经验[J]. 中国城市经济, 2012(3):33-34.
[7] 许悦, 刘妮妮, 董艾. 云南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发展模式选择及对策研究[J]. 云南科技管理, 2016, 29(3):11-14.
【通联编辑:代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