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双平
摘 要:中职英语学科一直是中职教学中发展比较慢的一个部分。作为中职英语教师,一定要努力探索不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本文就如何提升中职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进行研究。
关键词:中职英语;教学策略;学生兴趣;教学情境;分层教学
对于中职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于英语始终是一个想要远离的态度,他们不喜欢学习英语。这是因为在以往的教育中就没有激发他们对于英语的学习欲望。另外,英语是以单词为基础的,而一个句子又是需要许多的单词组合起来才形成的,学生没有坚持的毅力去背诵那么多的单词。作为中职英语教师,一定要转变自身教学思维,改变自身的教学方式,让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化,让学生学习英语变得更加容易。本文就中职英语教学策略进行研究。
一、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我们想要去做一件事的根本动力。学生只有对英语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才会爆发出强大的动力去弥补之前的消沉与沮丧而努力拼搏。然而,中职的学生大多数的英语水平都比较低,也对英语存在一种原本的固定思维,不想要跳出自己的舒适区而去接受新鲜的事物。作为中职英语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去唤醒学生的兴趣,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来吸引学生,帮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英语的乐趣。例如,在《Greetings》一课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习一些新的单词,并且让学生能够用英语表达自身的一些观点。教师要在课堂中让学生读“Welcome to our school”和听“A new student”,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去问候别人。在学生发表完自身的意见之后,教师可以用“I know you could do it.”、“I am proud of you.”和“You are incredible.”等话语鼓励学生。学生在受到教师的表扬之后,就会用一种与平时不同的积极的态度来面对英语学习。同时,这些话语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增添教师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和力。通过这样的方式,这个课堂都营造在一种轻松的氛围当中,学生也渐渐的爱上了英语。
二、创设教学情境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情,这许许多多的事情整合在一起就是我们的生活。中职英语教材中也设置了许多日常的对话,英语并不是一门纯理论性的知识,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作为中职英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英语的重要性。教師要让学生将英语运用在实际生活之中,从而有所感悟。例如,在《Weather》一课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习hometown,quite,field,grow等单词,并且让学生掌握“……is/are good for……summer comes after spring”等句子。教师可以以“天气预报”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讨论。在本节课的内容学习完成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准备天气预报的内容,比如:GuangZhou is shining today。学生可以自己设置想要播报的内容进行展示。
三、采用分层教学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他们拥有自身独特的思维以及交往方式,身体素质与学习能力也会有所不同。同时,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方法也会有所不同,这就导致了学生的教法也会有些许的差别。所以,孔子也强调要“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作为中职英语教师,也可以按照学生学习程度和学习能力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在课堂上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自身能力的基础上又有所获得。例如,在《My family》一课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对于较低层次的学生,学习目标则是:Learn the key words and expression and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学习目标则是:Be able to use simple words and sentences to describe a person。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学习目标则是:Learn to write an E-mail。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教师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之下,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相应的锻炼。
综上所述,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某种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让英语这种语言失去了原本的交流感。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中职英语也在探索不同的教学模式来适应不同英语能力的学生。教师一定要借鉴其他中学教师的成功经验,并且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英语教学道路。中职英语要以就业为目的对学生实施教育,注重课堂的实践性,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梁秀清,马道森.中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调查与应对策略研究[C]//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汇编(第四卷).2018.(23)
[2]顾小颖.核心素养背景下中职英语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v.5(17):326-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