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新课程中“诵读”的功能

2019-10-21 09:36钱文静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诵读语感读书

钱文静

站在新世纪的开端,语文教学担负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任务,特别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任务。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诵读”的功能作用,是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培养情感、价值观的重要手段,也是对教师“满堂灌”“满堂问”和教师带学生“满堂转”的批判。现代语文课堂缺乏“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气氛,教师只重视分析,忽略诵读,一篇优美的文章被支解得体无完肤,学生兴味索然,教师在台上口若悬河,学生却台下昏昏欲睡,这样怎能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教学效果呢?基于此种种,作为语文教师,致力教改,强化诵读,践行新大纲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况且诵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就其功能浅谈以下几点,与同仁共探讨。

一、语感是提高学生的口表能力

俗话说“好书不怕百遍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就说明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训练语感,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诵读。平时在教学中,有些学生朗读时,时常读上句忘下句,添字、漏字常发生。这种现象的出现归其原因,不外乎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忽略了诵读。叶圣陶先生说:“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敏锐的感觉。”要培养语感,全靠反复地诵读、领悟,因为语感是凭直觉和经验感悟出来的。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经过多次反复的诵读,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才会在头脑中固定下来,才会在大脑皮层细胞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才会出现技能化、自动化,才会有语感形成,才会产生“一千个读者,就會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感悟。例如:《凡卡》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凡卡写信前,他抬头看了看神像,又侧身望了窗外,才摊开手中小块纸,屋子里很暗。”经过反复阅读,深入思考,我们便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凡卡写信为什么要偷看神像,为什么在昏暗屋子里写?为什么“手发抖”?联系下文,联想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人物身份和事件发展,做深层次的理解,我们就会感到:因为他经常被打、挨饿,所以用“手发抖”等词语,刻画小心谨慎的神态。不经过反复诵读,没有语感是很难理解文章深刻意义的。在实际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诵读,仔细揣摩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以及情感的变化,在读中注重感受语言内含,语言音韵美,激发阅读兴趣,进而更好地理解文章要旨,培养了语感。长时间训练,必将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二、理解是夯实学习的基础

诵读是眼、口、耳、脑整体并用的一种阅读和学习方法。在诵读中各种器官的功能都得到了充分发挥,有时配有手势、表情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再者,语言的内涵极其丰富,表达情感的区别也极其微妙,每篇文章从语言的表层意义到深层意义仅靠老师讲是不行的,必须借助诵读。诵读可以使学生整体上感知课文,学生在朗读中,会有独到的体会和感受,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想像、分析、推理、挖掘其思想内涵。如我在教《鸟的天堂》这篇文章时,先介绍背景,自己范读,让学生初识课文,把握文章感情基调——对鸟的真正天堂“大榕树”的不平凡的赞美,然后请学生自由读,再请学生有表情地诵读。在读大榕树生长环境不平凡时,学生采用舒缓语调;读到榕树的形美时,语气渐变坚定有力,语调逐渐高昂;再读鸟的动态时,揭示榕树真正含义,这时感情达高潮,特别是四个并列句,语气一个比一个有力,语调一个比一个高昂,语速一个比一个急促。此时,学生的脉搏就随作者的感情脉搏一起跳动,学生的情与作者的情形成和谐共振,学生仿佛置身于作者的自然世界,与作者一起与鸟儿歌唱,唱出大家庭的和谐。

由此可见,学生只有在诵读中才可以理解和领会课文内容及其作者情感。真可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三、积累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手段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的途径主要有多留心、多观察、多积累、多训练。古语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方能做到久练久熟,写作何尝不是如此呢?想写好作文,离不开材料的聚积,而材料聚积自然离不开诵读。诵读将无声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字正腔圆,有声有色,以声传情,活灵活现地再现文章的意境,让学生觉得文章是鲜活的,有生机的,自然就会有感情朗读,爱读、乐读,自然就觉得学语文是享受,在快乐中就积累了大量的词汇及优美的语段。既让学生增长了知识,又开阔了眼界,使诵读成为生活中一道“大餐”,长此下去何愁不能提升学生作文能力?

四、素养是一个人文化的积累

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是一-种知识的积累,是一种智慧的积累,是一种感情的积累。“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由此可见,多读书,读好书,对提高学生修养,培养他们的人文性是非常有益的。读书既是对人类知识营养的吸收,又是对自己人格的完善,读书是人生艺术的享受,其乐无穷,美不胜收。要做到自觉地读书,是一种文明的习惯,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是一种美好的境界。读书即是立德,对道德大厦的建造是必不可少的“心灵工程”。“静坐自无妄为,读书即是立德,无德是一种邪恶的品性。”这就说明读书是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的重要手段,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人文素养的提高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腹有诗书气自华。”许多时候,我们很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间自然显现,也可能显露在我们的文字中。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应该多读一些好书。特别是学生,在学习中诵读是必要的。文学大家朱自清曾说“语言离不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只有朗读才能领会每一词,每一语,每一 句的义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

所以在教学中,重视诵读功能,必将为语文教改、语文教学实效,提供新途径,带来一片新天地。

猜你喜欢
诵读语感读书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们一起读书吧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