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莉君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住关键问题,创设生活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开展多样的活动,深化学生思维;鼓励多元表达,灵动学生思维;有效拓展延伸,开阔学生思维。
【关键词】数学思维;关键问题;思维发展
问题是数学课堂的灵魂所在,关键问题就是本课或本环节的基本问题、中心问题。对于教学一线的教师而言,一定要把握关键问题,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继而进行数学发现、数学探究与数学概括等教学活动。
一、在新旧链接中“设疑”,激活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首先播放音乐《十五的月亮》这首歌,把孩子们带入到一个中秋节分月饼的生活情境中。随后大屏幕上出现4个月饼,引导孩子们来分一分。如果把4个月饼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个?如果出示2个月饼呢?如果现在只有一个月饼呢?用文字表述为“一半”,还可以用学过的小数“0.5”来表示。此时,老师并没有停止脚步,继续追问,抛出关键性问题:“除了这些,还能怎样来表示呢?”从整数“1”,到小数“0.5”,最后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一半”,在此基础上引入分数。
以上案例中,教师基于教学重点设计了两个关键性问题,通过新旧知识的链接碰撞,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有效地启发了学生积极思考,其有效性远远超出了教师单纯的讲解。也只有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他们才会踊跃地融入课堂,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在合作探究中“释疑”,深化学生的思维
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有趣的乘法计算》属于探索规律的课型,为了能给孩子们一些表达的支撑和探索的方向,教师抓住契机,适时提问:“仔细观察,一个两位数与11相乘的得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导学生关注积的个位、十位、百位上分别是怎样的数。之后,遇到“头同尾合十”的类型时,组织小组合作,大胆放手,让他们结合学习单自主探索。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同一个问题有多种不同看法的情况: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有全面的,也有片面的;有有序的,也有混乱的……面对这种状况,教师可抛出若干个关键性问题,组织小组学习,开展合作交流,及时捕捉学生的生成性资源,从而深化学生的思维,也使课堂教学更具活力。
三、在多元表征中“解疑”,灵动学生的思维
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为例,教师以和差问题为素材展开教学。“小宁和小春共有72枚邮票,小春比小宁多12枚,两人各有邮票多少枚?”教师提出这节课的关键问题:“你有办法让两人的邮票数量同样多吗?”预设学生中可能出现三种方法:①可以把小刚的6枚邮票去掉;②再给小红6枚邮票;③把小刚的3枚邮票给小红。不同的方法可以形成不同的解题思路,對于这道题来说,任何一种思路都可以很方便地解决这一问题。又如练习中常常会遇到:“一个双层书架,上层书的本数是下层的 3 倍,如果从上层搬 60 本到下层,那么两层书的本数正好相等。原来上、下层各有图书多少本?”这是和差问题的变式,这一问题没有直接告知相差的数量,对于这样的问题采用第一种或第二种方法来解决都比较麻烦,而采用第三种方法“移多补少法”就比较便捷。
虽然和差问题的具体条件在变,但是解题时都可以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抓住关键问题,想办法把两个不相等的数量转化成相等的数量;也可以用两数和加两数差,得到大数的2倍。这样就不会出现思路混乱的状况,学生面对多样化的问题时都能随机应变,灵活选用不同的思路来解决问题,使孩子们的思维灵动起来。
四、在拓展延伸中“生疑”,开阔学生的思维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混合运算》第一课时,在第四块板“后续延伸,提升思维”中,截取教学片段如下:
师:课前大家玩了“算24点”的游戏,这次老师要求你直接说出综合算式,敢不敢接受挑战?(出示三张扑克牌:黑桃3、梅花A、红心6)
生:3+1×6=24
师:你们都同意吗?还有不同的列法吗?(两种综合算式都出示)
不管写在前面还是写在后面,都要先算(乘法)。
师:如果这样写的话,应该先算什么,是你原来的想法吗?(指着:3+1×6)
你们想先算什么?(理所当然回答加法)
师:先算加法该怎么办呢?同学们可以先思考一下,后面我们继续研究。
在回顾本课的同时,再次安排了“算24点”的游戏,既能前后呼应,体现结构的完整性、对本节课知识点的运用;同时也在温故中而知新,引出小括号的使用规则,激发学生对后续知识的兴趣与初步感知。让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自己去学习,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概念、计算公式、探索规律……这些必定给学生带来枯燥和困惑,不妨多角度设置提取关键问题,这样不仅能让教学方式发生改变,更能有效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更清晰,更严密,更系统。
参考文献:
[1]冯路毅.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J].西南师范大学数学系出版,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