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9-10-21 07:34宫燕美
神州·上旬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人文学科大学语文

摘要:大学语文是人文教育学科的重要课程,本文在现有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基础上,对大学语文的课程导向,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以及课外语文的引导学习提出了相应的看法,希望对军队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提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学科;课程导向;课外语文

“大学语文”作为公共基础课程,早在建国前就在我国各高校普遍开设,50年代因教育界模仿前苏联的育模式以及文革前后一段时间的各种原因而被停开。1978年,由当时的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提议,“大学语文”复开。

大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它对于军事院校全面型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军队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重要使命。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转换,新时期的军事斗争需求对军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进一步更新大学语文的教育观念,用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的大学语文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一、“大学语文”的课程导向

语文课程的教学从小学到中学自建国以来就在开设,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从教材、教法到出题、阅卷都存在很多不足,突出的是语文教育的工具性,注重的是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这体现的是语文的工具性的一面。

全国各个高等院校自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以来都在进行改革的探索,探索的一个基本趋向是淡化“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强化人文、文学理论知识性。“语文”从概念的角度是有着明确的含义的,就是语言文字和文学。语言文字是人生存交流所必需的工具,所以语文教学中就不能不顾及到它的工具性。军事院校肩负着培养军队基层指挥官和各类技术人才的重任,基层军官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离不开准确、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掌握军队常用文书的写作,还需要一定的演讲技能,所以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养成是新阶段我军现代化建设对每名军官的客观要求。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文学知识、鉴赏审美能力都是“大学语文”课程所注重培养和提高的。

军队院校“大学语文”课程除了工具性内容的培养,还要注重提高学员的人文素养、情感体验和文化知识的掌握,完善、优化学员知识结构。这是因为文化素质是个体素质中最基本的素质,文化知识是知识结构中最基础的知识。作为新时代的军人,应当具备崇高的思想情操。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民族英雄群星灿烂。通过学习《大学语文》,让学员“受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和爱国主义等崇高思想情操的熏陶。”

二、改进“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内容在不断地更新调整,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思想也应随着改变。随着网络和自媒体的发展,学员不再局限于军营生活,他们越来越紧密地与社会大环境相联系。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尽量避免空洞的分析,取而代之的是学员的阅读实践、语言实践,避免以段落、中心、写作特点等模式化的方法来讲解课文,应注重学员对美的感悟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在实践中探索、总结,从而找到符合新教材的教学方法。

目前,大部分军事院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是2006年版全军院校统编教材《大学语文》,这本教材从军队人才培养的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选取内容,力求学员的全面发展,无疑为军队院校实施素质教育起到了推动作用。

这本《大学语文》分为三部分文学部分、写作部分、演讲部分。文学部分旨在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赏析,提高学员的语言理解能力、情感体验力和价值观的培养。写作部分包括公文和新闻写作两部分,旨在通过比较系统的写作理论和方法的学习,提高学员的书面表达能力。针对教材的内容特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方法的改变:

文学部分以“古文”为主。在课堂讲授中,将注意力集中到中国古典文学方面,教学过程中,以“古文”为主;在课程编排上以审美规律为主线,可分为诗歌欣赏、散文欣赏、小说欣赏、戏剧欣赏等。教材上的选文是历来的名篇,而且大都是从名著中节选,以节选作为切入点,介绍原著的历史形成背景及作家的生平,使学员能比较宏观地了解文学的整体面貌。写作和演讲部分,注重语言技能培养,突出应用写作、演讲等课程的教学,形成“多元一体化”的教学格局。

语文是一门“最辩证、最灵活的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的一种科学”(马卡连珂语)。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成为语文教师引导学员自主学习的过程,引导学员学会思考,引导学员正确表达。教师作为课堂学习的组织者,组织学员通过互动,掌握学习的过程,促进学习的进步,进而学会学习的方法。引导学员寻找学习中的疑问,从课文里得到美的熏陶,在美的熏陶里使心灵得到升华,从而使学员的整体品位得到提高。

三、引导学员的课外语文学习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是为了让学员得到全面发展,使学员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所以除了课堂教学,课后的文学欣赏对学员性情的陶冶作用同样不可估量。《大学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文学知识的传授,文学作品的赏析,进而激发美好情感,获得崇高思想情操的熏陶。所以,应当重视学员课外时间的语文学习,为学员挑选古今中外经典阅读文献,鼓励学员课外大量阅读优秀作品。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为学员创造条件,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自由进入图书馆、阅览室,由单一的课堂教学变为课堂、课外双重教学。通过自觉学习,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同时训练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质量和速度的实际能力。同时《大学语文》教学应当成为高层次的美学教育,要努力让课外成为学员个性健康发展的补充。

四、结论

大学语文是素质教育人文学科的重要课程,它作为军校开设的必需公共基础课,满足军校学员毕业后的任职需要,为培养全面的新型军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润生.解析新媒体语境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J].赤子,2019 (9):59-60.

[2]張洪芝.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年07月07日

作者简介:宫燕美(1981.9-),女,籍贯:山东威海,就职于武警特种警察学院基础部文史教研室副主任,讲师,讲授大学语文。

猜你喜欢
人文学科大学语文
“人文价值再思考与中国的人文学科体系构建研究”专题研讨会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别再这样为人文学科辩护了
大学语文人文素质培养功能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论高师人文学科教师教育者的“师士”使命的源起
基于公安职业特色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
人文学科实验室建设与复合型人才培养探析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