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口腔疾病患儿的心理行为对其临床疗效的影响

2019-10-21 07:15孙俊
健康之友·下半月 2019年11期
关键词:评分临床疗效

孙俊

【摘 要】目的:探究分析口腔内科疾病患儿的心理行为对其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院口腔内科一共收治150例口腔疾病患儿,根据患儿类型将患儿分为两组,75例强制型患儿为对照组,75例合作型或诱导型患儿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儿的心理状态评分与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HAMD评分、HAMA评分、MCDASf 评分均小于对照组患儿(P<0.05)。观察组75例患儿的治疗有效率96%大于对照组患儿的有效率82.6%(P<0.05)。结论:口腔疾病患儿的心理行为对临床治疗效果具有较大影响,临床在治疗患儿口腔疾病时,应改善患儿的心理行为,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口腔内科疾病;心理行为;临床疗效;HAMD评分;HAMA评分;MCDASf 评分

【中图分类号】R7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19)11-0072-02

现今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或两个孩子,对孩子高度关注,十分宠爱,导致儿童养成了小霸王、小皇帝、小公主的性格。很多患儿患有口腔疾病后,因为自身的不合作、抗拒等心理行为影响临床治疗的顺利进行,导致疾病难以在疗程内治疗,甚至出现病情反复、疾病多次治疗等现象。有研究[1]指出,纠正口腔疾病患儿的心理行为,可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本研究探究分析了口腔内科疾病患儿的心理行为对其临床疗效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院口腔内科一共收治150例口腔疾病患儿,根据患儿类型将患儿分为两组。75例强制型患儿为对照组,男女比是43:32,年龄大小范围是6-14岁(10.1±1.2)岁;75例合作型或诱导型患儿为观察组,男女比是40:35,年龄大小范围是6-14岁(10.0±1.1)岁。两组口腔疾病患儿的一般情况比较,P>0.05,但有可比性。

1.2方法

选择本院自制的依从性调查问卷获取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并根据调查结果將患儿分为三个类型:强制型(极度排斥治疗,需采用强制手段让患儿配合)、合作型(愿意积极配合治疗患儿)、诱导型(存在一定抵触心理,但依然可听从主治医师与父母的引导劝诫配合治疗)。

两组患儿均根据其口腔疾病类型进行针对性治疗,在规定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标准。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儿的①HAMD评分,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估;②HAMA评分,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评估;③MCDASf 评分,采用改良儿童牙科焦虑面部表情量表评估;④临床疗效,疗效标准如下:患儿疾病症状全部消失,可正常进食、正常生活。有效:患儿疾病症状明显改善,对进食有轻微影响。无效:患儿的疾病症状无变化,影响进食,影响生活。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研究数据均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两组HAMD评分、HAMA评分、MCDASf 评分比较

观察组HAMD评分、HAMA评分、McAdam 评分均小于对照组患儿(P<0.05)。详情见表1。

2.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75例患儿的治疗有效率96%大于对照组患儿的有效率82.6%(P<0.05)。详情见表2。

3 讨论

口腔内科的治疗会给儿童造成一定的心理阴影,最常见的心理阴影是恐惧。主要因为多数患者的口腔疾病的首要表现是疼痛,患儿的痛觉神经比较敏感,疼痛让他们难以忍受。而很多治疗最初会让患儿的疼痛加剧,因此很多口腔疾病患儿对治疗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抵触心理,不肯配合临床进行治疗。同时,也有研究[2]指出,不同类型口腔疾病患儿的依从性也存在很大差异。其中牙髓炎、牙周炎以及牙槽脓肿患儿的疼痛感比较轻,所以这三类患儿多能够配合,接受临床治疗。但龋齿治疗过程中会产生更为剧烈的疼痛感,患儿的心理便会抵触临床治疗,完全不肯配合临床进行治疗。因此,医生必须根据患儿的行为状态,诱导患儿,鼓励患儿,说教患儿,甚至还需要采取恐吓方式让患儿配合临床治疗。

但是,有一部分患儿的性格执拗,在就诊前精神高度紧张,十分恐惧治疗。尽管生理上的疼痛让他无法正常进食,但因为畏惧治疗期间更剧烈的疼痛,即便医生父母恐吓患儿,也不愿意张嘴,在就诊、治疗时,极力挣扎,不肯配合临床进行治疗,不肯让医生将器械放入口中[3]。因此,这一类患儿的治疗效果比较差。有时,需要多次强迫才能顺利完成治疗。本研究根据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将患儿分为三种类型,其中强制型患儿为对照组,合作型或诱导型患儿为观察组,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患儿的有效率96%大于对照组的有效率82.6%。同时,通过心理状态量表评估,对照组患儿的三项评分HAMD评分、HAMA评分、MCDASf 评分均比观察组更高。由此可见,强制型患儿的负面情绪比诱导型、合作型患儿更严重,需在治疗的同时,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促进患儿配合治疗。

由上可知,口腔疾病患儿的心理行为严重影响患儿的临床疗效,临床应根据患儿的心理行为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提升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徐锦虎.浅谈口腔内科疾病患儿的心理行为对其临床疗效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31):12-13.

[2] 马丽琴.儿童心理行为对口腔内科疾病治疗的影响探究[J].医药前沿,2016,6(32):137-138.

[3] 王睿,杨志红.儿童心理行为对患儿口腔内科疾病治疗的影响分析[J].母婴世界,2018,(16):86.

猜你喜欢
评分临床疗效
APACHEⅡ评分在制定ICU患者护理干预措施中的应用研究
2020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十一)
CHADS2评分和CHA2DS2—VASc评分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脑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
双周最佳阵容
双周最佳阵容
双周最佳阵容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131碘治疗甲亢患者的后期随访效果分析
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微创手术治疗胃溃疡42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