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良
【摘 要】目的:探究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从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82例锁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克氏针治疗的对照组(n=41),与在钢板内固定治疗的观察组(n=41),比较两组的治疗疗效。结果: 采用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6%,显著高于对照组85.36%(P<0.05)。结论: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提高患者的愈合时间,有效的缩短其手术时间,并且降低了手术后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关键词】 固定治疗;锁骨骨折;钢板;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68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8714(2019)11-0054-01
锁骨骨折作为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骨折症状,位于人体皮下表浅位置,一旦受到外力的巨大撞击就会造成其骨折。而为患者采取常用的克氏针治疗方法,不仅恢复的时间较长,还会使患者在固定期间腋神经受到压迫,容易造成锁骨下血管神经损伤。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对患者使用钢板内固定治疗,能够增强其固定的效果[1]。
基于此,我院尝试选取近年来收治的82例锁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相关临床研究,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从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82例锁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克氏针治疗的对照组,与在钢板内固定治疗的观察组,各41例。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为17-68岁,平均年龄(35.74±1.62)岁,左端锁骨骨折15例,右端锁骨骨折19例,锁骨三分之一处骨折7例;对照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为18-66岁,平均年龄(37.13±2.57)岁,左端锁骨骨折17例,右端锁骨骨折14例,锁骨三分之一处骨折1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程度等一般临床资料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比较,并均有患者及其家属签署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治疗。在患者的肩峰处做一个7厘米左右的弧形切口,先对患者的锁骨外端骨折进行复位,在肩峰处插入两个2毫米的克氏针,交叉穿入。其次,在接近患者锁骨折端横向穿入一个2.5毫米的孔,以8字形绕肩峰穿入克氏针的尾轴进行固定,最终在将针尾弯折埋入深筋膜下。
观察组采用钢板内固定治疗。取患者于仰卧位,将患者的肩部大约垫高为20厘米,在患者的骨折处上端做一个切口,长度约为6-9厘米,一次性切开患者的皮肤皮下和筋膜,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2]。同时,使其骨折复位,根据患者锁骨骨折处的外形,选取适当长度的钢板进行比对,将其弯折后放置在锁骨上方,并在锁骨下方使用剥离器遮挡进行钻孔,在用合理尺寸的螺丝钉固定将其拧紧。
1.3观察指标
经过两组治疗方案的实施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其中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患者的骨折端稳定,肩关节正常活动,愈合时间在2个月左右。有效:患者的骨折端基本上复位,肩关节活动接近正常,愈合时间为4个月左右。无效:患者的骨折端不稳定,骨折移位,钢板内固定的不够牢固。总有效率为[(显效数+有效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采用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6%,显著高于对照组85.36%(P<0.05)。详细见表1。
3 讨论
锁骨是位于胸骨与肩峰之间连接性的骨性联结。锁骨骨折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起到了严重的影响,若不及时采取适当的有效治疗,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并发症。因此,需要对其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而常用的克氏针对严重的锁骨骨折治疗效果不够理想,容易造成患者的血管神经损伤。
基于此,我院选取从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82例锁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克氏针治疗的对照组(n=41),与在钢板内固定治疗的观察组(n=41),比较两组的治疗疗效。研究结果显示,采用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6%,显著高于对照组85.36%(P<0.05)。由此可见,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减少了患者的手术并发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邓小波,林民贵,张敏.比较分析不同内固定方法在锁骨骨折治疗中的效果[J].吉林醫学,2019,40(01):22-23.
[2] 陈浩波.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