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仁平
摘要:如今随着我国社会水平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小学教育阶段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且其中的语文教学一直以来就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对象,而且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逐渐形成思想道德的重要时期,而且在这一非常重要的时期,小学语文教育便起到了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就目前我国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来看,教师针对德育教育思想的渗透意识越来越来强烈,同时也是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追求的主要目标。本文就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思想展开深入的探究与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渗透;德育;教育;思想
引言
对于现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小学语文教育不仅仅是淡单纯的教会学生识字和阅读能力,更重要的一点是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的渗透思想教育,予以学生正确的思想教育观念,进一步促进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思想教育。所以说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非常重要,是学生认识思想教育的初始阶段,同时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教育是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主要的教学模式,由于近几年我国教育部对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做出了全新的规划和新思想、新标准,那么其中德育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学生热爱学习和孝顺父母以及热爱教育等,并且在这样的思想教学使得学生充分的理解其中深刻的含义,就必须要在语文教学中逐渐的开展,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爱国教育、生活教育以及安全教育,都应当以德育教育的角度出发,并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开展德育教育。
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在更深层面上来讲,小学语文在教学中不属于强制性的教学内容,但是对小学德育教育开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视为开展德育教育首选,那么具体如何开展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是我国现阶段整个小学语文教育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现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德育教育开展的意义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国家教育部对德育教育提出了更加标准的规定,并且在一系列的规划中明确的指出通过德育教育使学生爱祖国、在人民、在劳动等,逐渐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且在根据这样的目标,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语文道德水平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小学德育教育充分的展开,同时还能帮助教师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探寻创新教学方法。
2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主要方法
2.1课堂教学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而言,课堂教育无疑是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主要是以教学教材为主。而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是促进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并且德育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与智慧教育进行有效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对德育教育更深层次的认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再有就是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培养,如今小学语文教学是渗透德育教育的核心,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自身以及学生阅读的情感,一方面是加强课堂教学的氛围,二是保证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更加的集中,此外,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能充分使学生真实、深刻的感受文章内在的含义。最后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榜样学习法,而且这样的榜样学习法是完全建立在党的品质基础上的,通过借助课堂教学中的历史人物,为学生们创设英雄的形象,这样便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产生民族的自豪感。
2.2语文课外活动
如今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已经广泛的实施语文课外教学活动,而且多数的小学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语文课外教学活动作为德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因素,一方面語文的课外教学活动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提升思想道德,并且还能将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巩固和学习,另一方面,主要体现在语文课外活动更加接近实际生活,同时也符合现阶段小学生的思想,所以针对小学语文教学设立语文课外教学活动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还能充分的渗透德育教育工作。比如:组织进行朗读诗歌或者是进行一些具有正能量事情,由于小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所以完全可以通过爱国教育,进行诗歌方向上的朗诵比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一方面丰富了小学语文教学的课余生活,另一方面也是很有效的促进了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的渗透。另外,在教师组织的课外教学活动时,朗诵诗歌或者是带领学生们参加升旗仪式,完全可以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并且还为学生提供了课外教学的表现机会。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教育阶段中语文教学和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直接性的关系,因此针对我国目前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渗透德育教育具有积极向上的作用,并且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变化,并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从而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得学生完全适应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同时教师自身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促进了语文教学的德育教育,而且教师开展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完全关系到学生一生的成长,需要对其予以足够的重视程度。
参考文献:
[1]吴文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7(09):160-162.
[2]毕望舒.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探索[J].才智,2017(27):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