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身体意象是个体对于自己的身体特别是外表的感觉、思维、情感及行为的综合表现。本文采用多维自我身体意象关系调查问卷、社会支持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问卷,对厦门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积极情绪维度和社会支持的主观支持维度存在性别上的显著差异。其中,积极情绪与生活满意度和身体满意度,相貌评估与身体满意度以及身体意象与主观幸福感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社会支持在支持利用率维度上可以预测主观幸福感。
关键词:身体意象;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
一、引言
身体是自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身体意象是个体对于自己的身体特别是外表的感觉、思维、情感及行为的综合表现。在西方,身体意象的研究已有50多年的历史,并且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与比较成熟的测量工具。研究证明,身体意象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负面的身体意象会引起低自我概念、低自尊、抑郁、饮食障碍等心理问题。另外,对于身体意象障碍的心理干预与治疗实践,在国外也取得了相当成熟的经验。然而,国内目前对于身体意象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还相当缺乏,只是在近些年,国内有学者开始介绍国外有关身体自我研究,对国外量表进行修订,并在一些领域如青少年身体特点、饮食障碍,做了初步研究。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概念发展的关键期,正面临着自我同一性与发展危机。对自我包括对身体自我的悦纳,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
发展心理学指出在个体认识自我阶段中,青年时期是个体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急于肯定自我的一个时期;在这个阶段,个体进行自我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自己的外在形象。在此階段大学生身体外形开始发生巨大变化,大学生对身体尤为关注和敏感,加之媒体及网络传播的价值观导向,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的身体意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自己体像产生过高的自我期待,从而出现并不存在但又过分夸大自我缺陷,诱发体像烦恼,缺失幸福感。
在社会支持的研究过程中,大量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是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良好的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有着明显的正相关,与积极情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而与孤独、抑郁、焦虑等消极情感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的社会支持将成为其自我评价的标准之一,也是帮助他们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和良好的主观幸福感水平的重要因素,由于社会支持对于个体的身体意象有着显著影响,充分利用这一社会支持机制,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体像评价,将成为调整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被试
本研究以厦门大学1-4 年级本科生。
(二)测量工具
①多维自我身体意象关系调查问卷;②肖水源等人编制的社会支持量表;
③Diener等人编制的主观幸福感问卷。
(三)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 SPSS22.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不同性别的差异检验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积极情绪维度存在性别上的显著差异(p=0.022<0.05)。其中,男生的积极情绪显著高于女生。大学生社会支持的主观支持维度存在性别上的显著差异(p=0.04<0.05),其中,女生的主观支持显著高于男生。
(二)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回归研究
以社会支持为预测变量,主观幸福感为反应变量,对其进行回归分析,回归模型部分显著。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对直观幸福感的解释率为21.6%, 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24,-0.01,0.626,检验统计量在关系支持利用率维度上显著,P<0.05)。因此,社会支持在支持利用率维度上可以预测主观幸福感。
(三)大学生社会支持与身体意象的回归研究
以社会支持为预测变量,身体意象为反应变量,对其进行回归分析,回归模型部分显著。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对直观幸福感的解释率为18.3%, 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02,0.510,0.102,检验统计量在客观支持维度上显著,P<0.05)。因此,社会支持在客观支持维度上可以预测主观幸福感。
(四)大学生身体意象与主观幸福感的回归研究
以身体意象为预测变量,直观幸福感为反应变量,对其进行回归分析,回归模型部分显著。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对直观幸福感的解释率为16.3%, 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036,-0.74,0.556,检验统计量在身体满意度维度上显著,P<0.05)。因此,身体意象在身体满意度维度上可以预测主观幸福感。
四、结论
社会支持在支持利用率维度上可以预测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在客观支持维度上可以预测主观幸福感。身体意象在身体满意度维度上可以预测主观幸福感。但大学生的身体意象、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不存在中介效应。
参考文献:
[1]刘莉,毕晓慧,王美芳.社会支持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23(4):715-721.
[2]林佳燕,刘文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性别差异的元分析[J].社会心理科学, 2010(1):39-42.
[3]张雯,郑日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 18(1):61-62.
[4]刘娟. 浅析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J].小品文选刊:下, 2015(9):253-254.
凌东山, 王树涛, 张德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性别特征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 16(4):413-414.
[5]余鹏,宿淑华,李丽.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01):45-46+44.
[6]何心展,尤海燕.大学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领悟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07):89-91.
作者简介:
兰航(1994.10—),男,畲族,籍贯福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