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红霞
【摘 要】幼儿教育要实现内涵发展,必须依赖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自然就离不开幼儿教师职后培训。文章基于新入职教师、适应期教师、成熟期教师和骨干型教师等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现状,分别从幼儿教师培训的融入模式、研磨模式、顿悟模式、远航模式等四种培训模式展开阐述。
【关键词】幼儿教师;发展阶段;培训模式
一、新入职教师——融入模式
新入职教师(0—2年)具有精力充沛、可塑性强、专业发展热情高等优势,但往往缺乏教学经验、实践性知识,他们的知识转化度比较低。因此,针对新入职教师,应在传统教师培训的基础上,留给他们两年左右的在职锻炼时间,避免对他们进行统一化的、制度化的培训,而应该把着力点放在对研究新入职教师的培训需求上,放在对课程方案的优化上,满足他们入职后的实践需求。幼儿园应该建设新入职幼儿教师教学理论和理念转化为实践教学运用的过程化培训目标,在积极建构保教知识和培养教师职业素养的同时,基于幼儿园课程和新入职教师专业技能需求,组建本土化的培训团队,比如组建本校骨干教师培训团队,让熟悉本校本地域实际情况的有经验的骨干教师担任导师,研究新入职教师需求,结合自身实践经验,为新入职幼儿教师制定计划,准确定位角色,取得团队支持,并制定相應的激励评价机制,推动新入职教师专业发展;也可以建立“一对一”的师徒结对模式,通过本土导师的传、帮、带模式,促使新入职教师比较快速地融入幼儿园生活,并能尽快成长;还可以开展“多对多”的小组帮扶培训模式,让新入职教师群体和有一定教学经验、方法的教师群体相互融合,从情感和专业等方面促进新教师融入本校本区域教师群体之中,实现幼儿园师资团队共同成长、自助发展。在教师群体融合中,通过教师教学实践——反馈与反思——再实践的过程,积极发现问题,分析和研究问题,有效解决问题,帮助新入职教师尽快融入团队之中,为其专业发展和职业成长奠定基础。
二、适应期教师——研磨模式
适应期教师(3—5年)已基本克服新入职期的种种不适应,其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日趋稳定,在班级日常保育与管理中,已度过了了解和尝试阶段,各方面基本趋于熟悉状态,但他们往往缺乏洞悉问题本质的能力和应对与处理某些突发事件的能力,思考问题的逻辑思维往往不够完善。因此,这时期的教师培训的着力点应该放在集体研磨,解决实践困惑,促进其专业发展上,这个阶段的培训目标是以实践知识提升、改善教学活动实施效果为基础,以教育知识、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幼儿发展知识与师德修养为培训内容,形成“以研带磨,研磨一体”的培训框架,并需要定期开展案例诊断、专题研讨、一课多研、技能比赛、工作坊等活动,通过问题诊断、分析研讨、修订计划、实施创新等环节,建构起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并适合适应期教师发展的培养途径,进一步强化自我的实践性知识,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逐步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为成为成熟型教师做好准备。
三、成熟型教师——顿悟模式
成熟型教师(6—15年)是幼儿园整体环境的影响下,在前期师徒带教的磨合、模仿中,教学思想逐渐稳固并有一定的个人特色,教育理论和教学技巧经过不断累积并已熟练,形成了一定的教学风格,逐步成为幼儿园的骨干教师,这个层次的教师逐渐被认可,但偶尔还会有模仿的痕迹,尚未建构起教育理念向教育行为的自然过渡,还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制约。这一类型教师要形成具有独特的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还需融入教师的个人智慧,制定教学计划,通过教学实践,不断进行自我观察,进行反省、顿悟,修改和完善计划,通过这样的动态循环过程,实现其自我成熟。这就需要学校为其搭建培训成果展示平台,进行榜样的示范,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分享、风采展示,并通过专家助推,促使教师教学风格逐渐形成;通过自我剖析、专题研讨、群体共策等方式,促进教师不断发展。
四、骨干型教师——远航模式
骨干型教师(16年以上)是幼儿教师队伍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都处于较高水准,在学校或区域的幼儿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中都能起到核心和带头作用的教师,这一部分幼儿教师代表了幼儿教师的高层次水平,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引领着幼儿教师的发展方向,拓展着幼儿教育的提升空间。因此,针对这一层次教师的培训,切勿以规模化的培训模式开展,而应该注意引领他们吸收先进的幼儿教学理念,可以借助网络模式,跨区域开展交流学习,不断吸收先进教育思想;其培训主要采取前沿讲座、课题研究、骨干团队研讨、不断观摩和辐射等形式开展,在学校以上层面开展幼儿骨干教师的教学风采展示、积极组织说课、议课活动,注重教学经验的交流与分享;组织开展前沿话题和热门问题的课题研究,作学术性教师,解决幼儿教育实际问题;通过网络交流,前沿发展,教师沙龙,开拓他们眼界,探讨与解决实际问题,成为本区域或更高层次的幼教改革与实践的先行者。
参考文献:
[1]许冰灵.省级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体系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2015(11).
[2]余胜美.幼儿园新教师职业探索阶段特点分析——基于职业生涯理论视角[J].教育导刊,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