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宝拉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建设高质量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改革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效能,保证高校德育的方向不动摇。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论断揭示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必然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更加坚定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加强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时代性特征,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顺应新时代高校事业的发展要求,最主要的是加强党的指导。高校要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在实践探索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高校要遵循大学生发展的规律,立足于新时代的社会背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高校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教育途径的探索,实现大学生德育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国最大的社会现实,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高等教育理论的探索,创新教育形式,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建设高质量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
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大学生成为有使命担当的时代新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高校要做好顶层设计,根据生师比配足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数量,保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覆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既要有良好的师德师风,又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实现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生活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大学是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学生时代的思想教育教育对他们三观的引导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其在做人做事方面更为明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做到知行合一,给大学生树立榜样,通过课堂教學将正确的理念深深植入学生的头脑中,让学生在内化后能很好外化成良好言行举止。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上好思政课,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实现德育的目的。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摸索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当今信息时代,获取信息的途径日趋多样化,学生接受德育的方式也更具多元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遵循大学生的思想发展规律,努力做到教育资源丰富化、教育方法多元化、教育理论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抓住大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身边的显性和隐性教育资源,不失时机地给学生灌输正确的认知,为学生拨开思想上的迷雾,对社会、生活、学习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四、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效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最终通过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体现出来。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努力使正确的思想内化于大学生的内心,增强大学生的认同感,提高大学生的认知。其次要使大学生将正确的认知外化于行动中,做到知行合一。高校要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为高校“双一流”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国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教研〔2018〕5号)中指出,“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在日常教学中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教育方法。“引进来”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时有选择性地引入社会热点问题、时事政治问题和生产生活问题等到课堂上来,激发学生的思想兴奋点,与学生一起开展课堂讨论,产生思想共鸣,演绎一堂生动的思政课。课堂中“引进来”不同于简单枯燥的教科书教学,而是现实问题与课本知识的有效结合,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全局把控学生思想动向,顺势而行、顺力而下。“走出去”要求教育工作者除了课堂教学外,带领学生走出校园,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感知。“走出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实践表现形式,区别于课堂教学的理论灌输,它更能让学生获得深刻的体会,更易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解放思想,不断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得到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2019年3月18日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2]何旭明.新常态下宣传思想工作重在创新[J].新长征.2015第4 期。
[3]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教研〔20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