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军
摘 要:现如今,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教育体系也得到了非常大的升级。尤其是对于小学生培养的方面更是如此,不再像从前一样一味注重对于小学生成绩的提升,也同时注意了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即更加注重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去管理小学生。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于学生们思维的培养以及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从而激发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关键词:以人为本;小学管理;实际应用
引言:对于现代的小学管理而言,其中虽然已经经历了很多年的发展,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小学的管理过程中仍旧有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而以人为本的全新管理方式就是最新符合时代发展的产物,在当今这个人文社会,以人为本非常符合当代的教育模式。而這种新的管理模式则主要对教师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所以就需要小学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去调整教学模式与教学需求,对学校的组织管理模式不断优化,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一、小学生班级管理现状
现在很多教师对于小学生的个人情绪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小学生没有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习惯忽略了小学生们本人的想法和需求。所以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更渴望得到重视,如果没有得到重视就很容易产生不良情绪,而产生情绪之后就很容易对学习的过程产生厌倦心理,所以需要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观念,注重对小学生们声音的倾听。
二、小学生班级管理常见问题
现在的班级管理过程中时常出现问题,这其中有很多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没有考虑到小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很多时候小学管理者的管理方式都是喧宾夺主,教师一味传授,学生只能听。因此学生们的课堂活跃度不足,严重缺乏上课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就很容易产生一些不良情绪。这就需要教师对小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培养出他们的管理能力,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因为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心智发展不够成熟,与此同时他们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最终改变自己的情绪和世界观。所以这就对小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教育方式的一种新的探索与考察,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结合具体实际去探索和考虑,最终探索出适合学生们情绪发展的正确道路,培养出他们的人文素养。
三、在小学管理过程中“以人为本”的具体应用
(一)实行民主政策,提升管理效率
作为一个班级的领头羊和领军人,对班级的发展和走向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由于小学生处于一个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的成长阶段,小学管理者对于小学生的管理需要更加用心和细心。
如果制定的班规过于严苛或者不近人情的话,很容易对学生之间的关系产生破坏。但是如果制定的班规过于松散,对班级管理有效性的提升意义不大。因此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时,需要将民主性和强制性真正实现有机结合,让小学管理者自身管理水平得以提高,也让班级管理更加有效和科学。
例如小学管理者可以在班上制定各方面的行为规范制度,采取公平公正的奖惩制度,让学生们更加自觉地进行自我管理和白我监督。该行为规范制度可以从学习、纪律、劳动、考勤等各个方面进行考虑。比如:上课睡觉、走神、开小差的同学会有一定的惩罚,如有发现,该同学惩罚义务劳动一周。这样赏罚分明,也能够很大程度上促进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与实施。
(二)构建出一个和谐平等的相处氛围
小学管理者是学生们在学习生活中一直陪着学生跨过一道道坎的人,在学生们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涯中,最长的时间一定是奉献给了学校,陪伴和相处最久的人一定就是三年共同拼搏的同学、挚友和小学管理者。所以相处的和谐度、融洽度都非常重要,如果小学管理者无法处理好与学生们之间关系的话就会导致师生关系紧张,教师与学生之间矛盾尖锐。只有和学生构建出一个平等和谐的交流环境,学生们才能够畅所欲言,当学生们在生活中或者是学习中遇到了困难才会愿意去找老师倾诉。
同时小学管理者身为学生们在学校的管理者和“监护人”,不应当只是被动地接受学生们的求助,更应该转变双方的位置,主动去找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然后及时发现他们潜在的问题并且去解决。
结束语:
总而言之,或许有些地区由于经济欠发达或者某些其他原因,暂时没有对以人为本的小学管理方式进行学习和引入。但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以人为本的健康的小学管理模式一定能够最快最高效地发挥出其作用。同时小学中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能够充分完善小学教学体系的漏洞与不足,所以这就需要小学的管理层面能够积极转变先进的教育理念,使用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由此促进学校的发展与师生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田翠琴;赵乃诗:公平正义:中国特色社会管理的核心理念[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7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7(12).
[2]金翠:如何构建农村小学和谐校园——浅论大寨小学管理现状[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二)[C];2018(02).
[3]程胜利:新时期下小学的科学人文化素质管理[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第5卷)[C];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