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刻石文字的通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的高峰。魏碑萌芽于魏晋时期,上承汉晋、下启唐宋,在魏晋时期萌芽,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期发展成熟,在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时期继续向前发展。以《张猛龙碑》为例,结合《张玄墓志》,比较分析魏碑书法特点,探究学习魏碑的方法和书写特点,并运用到相关的作品创作中。
关键词:魏碑;张猛龙碑;特点
一.魏碑的起源背景及概述
书法在我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文化传播的工具,同时也陶冶着人们的思想品格。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适应社会意识需要的佛、道之学勃然兴盛。佛、道的宣传方法是以写经为一大功德。尤其佛学,凡新建寺塔、塑造佛像,必延聘文学之士,撰写文章以纪其事。或凿石以作碑碣,或就天然岩壁摩崖刻写,一时间,从汉代风行的立碑时尚,转向佛學的建寺造塔、立碑刻石。四海之内虽战乱不止,造像求长生的心理却更加炽烈,刻石佛记文字漫山遍谷,不下数千万。魏碑应运而生。魏碑风格多样,朴拙险峻,舒畅流丽。极有名的如《郑文公碑》《张猛龙碑》《高贞碑》《元怀墓志》及《张玄墓志》,已开隋、唐楷书法则的先河。清代中期倡导“尊碑抑帖”,冲破“馆阁体”的束缚,碑学兴起,书风为之一变。魏碑上承汉隶传统,下启唐楷新风,为现代汉字的结体、笔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魏碑的艺术风格
魏碑以斜画紧结、点画方峻为基本特征,其“雄强质朴”的艺术风格对中国当代的书法创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开拓了中国书法的表现空间。魏碑书风的文化表达是“雄强质朴,豪壮的生命来源和以风骨为标志的内在精神”。当前魏书创作的不尽人意是一种客观存在,这一点和当代人的文化取向关系甚为密切。有当代艺术家对魏碑的美学特征及对“文本”解读的误解,也有其文化心理局限性的原因。
魏碑是写与刻的统一体,又是共时与历时的遗存物,一方面,魏碑在刊刻的过程中,由于工具与材料的原因,出现了一些金石意味的元素;另一方面,魏碑由于年代已经相对久远,在流传的过程中,由于风化、传拓等原因也会逐渐出现金石意味的元素。这为魏碑书法学习创作者挖取魏碑书法的审美与风格塑造提供了依据。当然,因为魏碑笔法的隐蔽性,魏碑书法创作首先必须在笔法上有所突破,继而用统一性的笔法完成结体的规整,从而形成具有个性的金石意趣的魏碑书法风格。
三.《张猛龙碑》的背景及概述
沈曾植评:“此碑风力危峭,奄有钟梁胜景,而终幅不染一分笔,与北碑他刻纵意抒写者不同。”说的正是北碑正宗书体《张猛龙碑》。
《张猛龙碑》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立于北魏明孝帝正光三年(五二二),无撰书人姓名。碑文正书,碑阳二十六行,行四十六字,后四行为题名及年月。碑阴十二列,行数不等。碑额正书大字“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碑文记颂了魏鲁郡太守张猛龙兴办学校的功绩,碑文现存山东曲阜孔庙。
四.《张猛龙碑》的艺术特色
碑文书法用笔方圆并用,笔势平中有侧,险峻平正。以纵取势,体呈扁方,气势巍然雄伟,结体中宫紧密,四周笔画舒展,自然合度,妍丽多姿。全篇于整齐中富于变化,变化中归于平和。《张猛龙碑》的用笔和结体已经摆脱了隶书的痕迹,开启隋唐楷书之先河,是楷书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北朝碑刻中最有代表性的碑刻之一。
在《张猛龙碑》中主要有三个特点:(1)横画和撇劲挺坚实,势如劈斧,落笔取斜势,呈圭角,横的收笔切笔顿挫,撇的收笔力到末断,而捺一波三折,呈隶书势。(2)竖画起笔、转折转锋和钩,都有切笔转锋顿挫动作,为典型内擫笔法。(3)点多取圆势,或锥势,愈显气韵生动。通篇左低右高,彰显雄强刚劲,潇洒脱俗,翰逸神飞之势。
五.《张猛龙碑》与《张黑女墓志》的异同
《张黑女墓志》全称为《魏故南阳太守张玄墓志》,又称《张玄墓志》,成于北魏普泰元年(五三一),原石已佚,仅存拓本。此碑字体平缓含蓄,结字内敛,是魏碑代表作之一。
《张黑女墓志》与《张猛龙碑》的相同之处在于行列之间的布局空阔舒朗,字周围的留白空间较大,每个字都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每个笔画都有充分的空间去展示。字与字之间都是通过一些具有伸展的笔画去达到呼应的效果,显得舒朗而旷远。而不同之处在于《张猛龙碑》在笔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刚健劲拔、纵逸雄强。用笔以方圆兼备,以方为主,方圆结合,变化自然。《张玄墓志》用笔虽也是方圆兼备,横画或圆起方收,或方起圆收,但长捺一波三折,含隶书遗意,不少用笔有行书意,结体含动势。
历代名家对此碑可谓推崇备至,清代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行草》中说:“碑本皆真书,而亦有兼行书之长,如《张猛龙碑阴》,笔力惊绝,意态逸宕,为石本行书第一。”并说:“《张猛龙》如周公制礼,事事皆美善。”(《广艺舟双楫·碑评》)。杨守敬《学书迩言》说“书法潇洒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
六.学书体悟
魏碑碑刻书法的形成与发展不断地被书法艺术家们推崇和挖掘,在继承学习魏碑书风的过程中要兼收并蓄,明白其中的碑刻文化,不能盲目。魏碑书法的作品面目很多,它对当代书法的创作具有一定的意义。审视魏碑书法,我们不难发现书法艺术的自身规律是分流的,是多方位的。兼收并蓄,厚积薄发,重点在于取源探典者难,取源避流者更难。要真正理解魏碑书法,通过认真揣摩和实践,看到它的内在精神。从本质意义上理解,我们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魏碑传统,对其效应于当代书法创作进行全方位的反思和审读。在中国书法艺术繁荣发展的今天,需要书法家有最新最好的上乘佳作,这也是对发展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2]康有为.广艺舟双楫[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注:江苏师范大学2018年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校立项学院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8YXJ291,项目名称:《魏碑的特点探析》。
作者简介:舒昕(1994.7-)女,汉族,江苏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研究方向:书法理论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