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城街区传统文化价值分析

2019-10-21 09:33左沭涟李彬高鹏冯宪伟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9年10期
关键词:建筑文化文化价值

左沭涟 李彬 高鹏 冯宪伟

【摘要】苏州古城街区传统文化作为非物质遗产,如何采取有效手段进行保护和发展创新成为当前的主要难题;苏州古城街区建筑空间文化与生活文化的历史价值、经济价值最具有代表性,二者是互相依存的关系。《姑苏繁华图》中的许多画面都对苏州中前期的城市文化事项进行了非常具体的记录,为研究苏州传统文化提供了图像证据。

【关键词】苏州古城;文化价值;建筑文化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16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姑苏繁华图》苏州古城街区文化保护与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6SJD840017)

一、从文化价值角度认识苏州古城街区传统保护

从文化价值的角度认识苏州古城传统文化体系具有高屋建瓴的视角,避开纷繁复杂的技术评价和理论解析,而是从古城传统文化的存在对人的作用或意义、古今人类对这些作用的认识和评价为研究切入点,其意义和价值在于:客观评价苏州古城传统文化价值,实现跨文化认同,确保苏州古城传统文化传统继承与创新,提升苏州城市软实力,为苏州城市发展体系提供传统文化素材和支撑。

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已经成为一种常识的背景下,与历史文化街区相关的各类社群对于这一地域如何发展,以及如何处理保护与发展关系的问题却争论不休,其争论核心就是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基于这些研究成果,从社会学的角度对苏州历史文化街区对于现代城市建设的定位进行充分思考和分析,探寻更为科学合理的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手段,以及现代城市建设标准,借此尽可能地保护历史文化,同时又能够切实促进文化的真正延承。

二、苏州古城街区文化的客观价值与主观价值

对于任何一个城市街区而言,它的客观价值是指这个城市的历代生活空间实体,与生活在城市中人密切相关,因为人的参与从而形成了极为复杂的城市价值系统。街区的使用者基于各种活动而与城市空间建立 “感情纽带”,街区主观价值体系由此产生。基于街区使用功能对特定街区的评价决定了其主观价值的高低;而单单以客观价值来对历史街区进行评定也是不够客观的。对历史街区的价值评判应该涉及更广泛的社会人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的价值体系构成既包括客观价值也包括主观价值。客观价值是由建成该街区所消耗的财富价值与具体使用价值决定。主观价值是该街区所有涉及的人群对于街区空间的情感寄寓和认知价值的总和。原住民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评定往往是依托街区文化和区域经济的互动。如若特定街区的历史文化,能够为其带来经济收益,将决定原住民情感认知和依赖程度,从而对其所处街区赋予其较高的价值,同时进行保护。

苏州历史街区的客观价值表现在其建筑空间的实际使用和历史文化效用,这是对苏州历史街区进行价值评判的最直接依据。上述苏州历史街区在《姑苏繁华图》中都有非常生动细致的描绘,与现今存留的街区遗址相对照,其客观价值评判可以被量化。主观价值主要涉及原住民的生活居住观念和行为方式选择,原住民对上述生活行为的认可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街区主观价值评判的标尺,提高原住民生活质量也是激活历史街区的生命力有效举措。

三、苏州传统建筑空间与传统街区商业开发

从宋代《平江图》中可以看到唐宋时广袤的南园学府、各书院,以及林立的坊表和园林第宅遍布苏州古城区。园林、民居等建筑空间环境也以各种形式渗透文化气息,充实空间环境的内涵。代表古代知识分子阶层的士人在苏州聚集、生活,苏州远离政治中心,地理隔阂产生的有利环境,同时士人注重精神的表达也逐渐使他们的艺术审美上升到极高境界,并对苏州当地的文化产生深刻影响。中原文化与当地原始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产生苏州地域文化。这种独具特色地域文化深刻地影响了苏州传统建筑营造空间理念。同时这些地域文化又决定了苏州社会生活习俗和伦理制度,在生活方式和居住行为上都有所反应。相应的建筑空间形态苏州的历史舞台上登陆。对苏州文化有着重要影响的文人士族,对人性自由追求与对社会依赖的双重性格。其士人文化的表现就是身居闹市一边是心系朝野;另一边又对政治权力纷争不满与逃避、同时希冀追求身心自由的状态。因此苏州文人的生存方式是在矛盾两者间寻找平衡,绝对的“放诞不羁”、“离世脱俗”很少出现。中庸的儒家思想和传统制度使苏州的传统建筑环境空间仍然遵循礼仪的建筑形制。

历史街区保护无疑都强调突出地域特色,这一要求影响了街区商家经营业态,街区同构也因此产生。历史文化是商業价值所在:历史文化因素是经商的重要因素;在经营项目和方式上,需要考虑与历史要素的结合。历史街区也是城市肌体的有机组成,需要不断进行新陈代谢来保持活力。历史街区不是历史标本,不能用文物存保的思路来保护和建设历史街区。街区的建筑特色、街巷格局、城市风貌等应该与现世的人群发生联系,并在生活中衍生出更加复杂的生态系统,否则历史街区将走向消亡。

四、苏州古城建筑文化空间特征与价值

苏州地域文化造成了时人对建筑空间营造的特定看法,包括天人合一的建造理念、以及强调建筑环境中的文化意境表达,利用自然并寻求秩序与自由空间的平衡等。在上述观念的影响下,苏州本土建筑空间表现出了在地特色的空间环境氛围和结构特征。首先,寻求建筑空间环境构建的依据,传达社会秩序的要求,在苏州本地建筑空间和结构中有着直接的体现。比如,整体建筑水平向度铺展的空间形态特点,体现了对“天”与“地”的认知;围合的空间自成体系,形成对内统一的小宇宙;其次是建筑空间的序,城市规划和家居建筑空间组合,其空间活动范围等都体现了传统礼仪秩序。 造成苏州城市崇尚文化内涵,传统建筑环境对空间文化艺术的追求成为一种传统。因此对建筑空间环境中的布置方式和构件选择进行反复斟酌,人为创造出模仿天地自然的空间;以及建筑空间中擅用装饰,采用富有深意的题字、对联;栽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竹木花草等,皆是苏州文人环境理想对的范式表达。苏州文人对自然风光的青睐和当地水湿的天然优势使得“水”元素常成为空间环境的要素,各种花石树木也得以在这一方适宜的水土中培育使用。

五、明清时期的苏州商业、生活文化

(一)明清时期苏州商业文化特征与价值

明清时期苏州城内外店家众多,货品繁盛是不争的史实,无论是文献还是现存的建筑遗存都可以证明这一点,最生动的记载莫过于各类图像史料。其中最著名的《姑苏繁华图》对清代中前期苏城商业繁荣的绘录最真切感人。从画面可以感受到当时苏州商业繁华的程度,汇聚了全国各地的客商,山东、浙江、山西、广东、福建、安徽等省的商人都来苏经商置业,这在苏州明清工商业碑刻中有着铁证的文字记载。大量的货品通过发达的水道交通,主要是京杭运河,一路向北可达京城,向南可至杭州。也可以经由太湖、吴淞江至长江水道,运输至全国各地。

商业文化发展渗透至各行各业,几乎所有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领域都受到商业文化影响。大至地产房屋,小至日常饮食穿衣,无不可以通过商业交易来实现。甚至是当时的社会关系也深受影响,奢靡之风在苏州乃至江南地区的泛滥,其幕后的始作俑者也是商业文化推动所致。从积极角度来看,商业经济的繁荣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苏州的近代化进程、奠定了苏州历史文化古城的坚实地位、成为四方仰望的都会、城市空间也不断拓展。从《姑苏繁华图》中可以明显看到苏州城市空间在乾隆时期就已经越过濠河,并不断向西发展,形成苏州城市空间亚区,并在后来与山塘街、枫桥发展连成片区,一度成为苏州主要的商业贸易区。

(二)明清时期苏州生活文化特征与价值

明清时期的苏州生活奢侈之风盛行,尤其在晚明和清代中期的史料中尤为典型。乾隆《苏州府志》中多次提及主政苏州的官员对于苏州奢靡之风的看法和治理手段,清代苏州著名学者钱泳在其《履园从话》中也对江南乃至苏州地区生活奢侈现象有着十分生动的描述,而且这种现象遍及江南大部分城乡地区,当时的社会风气以食用山珍海味,稀奇特异为风尚,并且请客宴饮,讲究排场,铺张浪费极多 。穿衣打扮更是以追求华衣丽服,穿金戴银为首选。苏州地区最为典型的节日活动,几乎每天都有节庆,在清代顾禄的《清嘉录》中有着非常明确的描述,足以见证当时苏州社会生活的繁复程度。另当时外苏州特别盛行郊游,无论那个季节,都有相应的游玩活动,或赏花,或游园,或踏青等等不一而足。这些现象在《姑苏繁华图》中都有图像记录。如位于虎丘山塘河内的各类游船,其内坐着各类游客,甚至有歌伎相伴,这在蘇州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是十分普泛的现象。

在另一方面,社会生活则朝着精细雅致,冲和简淡的方向发展,这是自早就形成的一种基于士人日常生活的文化现象。表现在具体社会活动方面,私家园林营造就最具代表性。通过营建私家园林,为个人的日常生活提供活动空间,在明清时期的苏州是一种时尚,而且数百年间不曾间断。不得不说这种社会现象在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地区是非常值得研究的现象,可能不仅仅是因为社会经济发展单方面因素造成的。总的来看私家园林的营造活动,代表文化应该属于“雅”的层面,且从设计宗旨上看,私家园林虽然耗资甚巨,但除了在环境空间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外,其在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等方面也有其贡献。

上述社会文化事项在苏州的繁荣,进一步推动了苏州近代城市不断向前发展,具体表现在建筑空间环境艺术营造方面、以及无数领先风潮的生活产品、以及对社会新思潮的推动,上述产生于苏州社会的文化事项都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陆咸. 苏州传统文化和现代化[J]. 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12月.70页—74页

[2] 李和平肖竞.历史建筑文化的发掘与生成[J].创作理论,2004年第4期.

[3]戈春源. 苏州传统文化资源及其开发[J]. 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3月.82页—86页

[4] 王征国. 论文化价值的三维整合[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9月.46页—57页

[5] 娄芸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再造[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4年1月.12页—17页

猜你喜欢
建筑文化文化价值
从形态构造类比中西方传统建筑差异
浅论现代环境艺术发展现状及危机
ArtDeco下的“海派”建筑文化
当代中国主流建筑文化的新趋向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中国传统义利观下的市场经济主体探讨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承德外八庙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策略探析
浅议本土建筑文化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