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悦
双语学习是中国义务教育课程及高等教育课程中的必修部分;语文,英语科目也是中考,高考等标准化考试中分数占比较大的科目。本文基于三位学生的案例分析,从一对一个性化课程设置,学生优劣势结合以及个性化反馈三个方面,讨论个性化课程定制和个性化反馈对语言类课程学习的促进,认为个性化课程应在语言课程设置中,面向中学生及大学生开展更为广泛深入的应用。
1. 背景
目前,个性化课程在大学教学中,特别是大学英语课程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并取得良好反馈,多采取分级课程和小班课程。语言学习由于分为听、说、读、写四大项,课程设置要求更为复杂和全面。南京大学采取“三模块、九类别”的课程体系,将学生以新生入学英语水平分级考试分为四个层次,制定不同的英语学习目标。调查结果显示,参加个性化课程的学生中,98%在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取得高于425分的分数,远超全国普通高校学生平均水平。而国内各中学仍多采取大班教学“一刀切”形式,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度较低,创造性及操作能力低,难以照顾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和需求。而在较小的班里,学生分心、冷淡、摩擦等现象较少。个性化反馈也对学生学习动力起到积极作用。个性化、清晰、以职业为导向、客观、应用性强且注重学习策略的进步的反馈是高质量且高效的。
2. 案例分析
2.1 学情分析
学生A:南宁市三美学校八年级学生。数理化课程分数较高,喜欢钻研数学规律,语言应用能力较差,双语学习多依赖于校内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学生B:梧州市第一中学九年级学生。英语分数较高,但语文阅读分数较低,在分析主旨更加隐晦,深入和多层次的文章比较吃力。语文作文未能做到升华主旨,作文分数维持在中等水平。
学生A、B因处于以考试排名和分数评判学习效果的环境中,对自己提升的弱项信心不足,学习动力不足。
学生C:武汉纺织大学英语专业大三学生。已两次报名雅思考試,间隔时间为4个月,但分数没有提升;阅读、听力、口语、写作各有优势和不足;口语优势明显,词汇量较大;但听力及写作分数较低。
2.2 教学目标
学生A:了解英语阅读和语文阅读的出题规律和答题规律,精确把握文章重点句子和答题格式;强化做题熟练程度,激发语言学习信心。
学生B:理清语文阅读文章架构,深入思考主旨,以多角度理解语言文字;对英语科目开拓新的学习方向,完成难度更高的课外阅读材料分析,提高英语口语水平。
学生C:以口语优势引导,理清听力文章的逻辑和结构;以词汇量优势提升写作文章的整体水平;提升词汇同意转化积累;保持口语单项6分,阅读单项提分至7分,听力单项提分至7分,写作单项提分至6.5分。
2.3 教学设计
学生A:结合学生对规律的把握和应用,强调题型规律和答题格式;作业反馈基于对做题方法的应用。
学生B:引导思考文字作为社会现象和批判性思维的载体的作用,并在作文中加以使用;布置英语课外阅读材料,依据听力原文进行口语训练。反馈基于学生的语言表达练习。
学生C:在雅思听力练习中加入听力对话及独白的复述环节,在雅思阅读授课中加入对词汇和句型的积累和举一反三的应用;每周布置一篇大作文及两篇小作文,根据写作情况进行具体反馈;基于阅读,听力作业问题调整课程重点。
具体安排如下:
学生A:总学习时长1800分钟,英语阅读提升占比最高(35%),其次为语文阅读提升(23.3%)和英语听力提升(15%),基础语法及写作共占8%。
学生B:总学习时长1440分钟,语文、英语阅读提升共占50.33%,基础语法及写作共占14.88%。
学生C:总学习时长1260分钟,雅思听力占比最高(47.6%),其次为阅读(22.2%)、写作(19%),最次为口语(11.1%)。
2.4 学习效果:
学生A:对比入学模考及验收模考,英语笔试部分错题率由27%减少为14%;2019年八年级春季学期英语段考笔试部分错误率为21.8%;语文阅读每篇仅扣2-3分;2019年八年级春季学期语文段考阅读理解仅扣2分;由自认为没有学习文科的天赋,转变为主动提出课外学习《新概念英语》,并有出国学习的意向。
学生B:对比入学模考及验收模考,英语笔试部分错题率由15%减少为5%;2019年九年级第一次英语模拟考试笔试部分错误率为6.66%题,语文阅读理解仅扣3分。
学生C:雅思分数由2019年2月23日武汉英中场次听力5分,阅读6.5分,写作5.5分,口语6分提升至2019年5月23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场次听力6.5分,阅读7.5分,写作6分,口语6分。
3. 结论
个性化课程能够精准定位和分析学生优劣势,以优势科目带动弱势科目,激发学生对弱势科目的学习兴趣。个性化反馈避免了学生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的心理,对学习动力有一定的促进效果,也对学生未来专业和职业选择的思考带来更多可能性。教学打破听、说、读、写四大项分别教学,时长占比平均的传统方法,用占比较少的学时巩固优势项,将更长的学时放在劣势项的练习及反馈中,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显著提升分数。
在学术水平,学习侧重点不同的情况下,个性化课程定制和个性化反馈在学生A、B、C的案例中都对学习效果及学习动力产生了积极影响。因此,个性化课程定制应在大学及中学课程,特别是语言教学课程中得到更为深入的应用。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