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共建成都汽车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研究

2019-10-21 09:15康小鹏孙付春
时代汽车 2019年14期
关键词:制度创新汽车产业

康小鹏 孙付春

摘 要:产业技术研究院是科研成果向产业技术转化的重要纽带。研究发现,传统产业技术研究院在前期建设和后期发展中在科研制度、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种种弊端。本文在分析中国及成都市的汽车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拟建立的成都汽车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建设方向进行了探讨,提出从制度创新、产业链整合、金融创新、人才战略四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的措施。

关键词:校地共建;汽车产业;产业技术研究院;制度创新

当前,随着科技进步、产业革命的深入,全球经济处于剧烈变革期。而科技创新作为国际竞争的核心要素显得越发重要。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关键历史时刻,迫切需要通过科技创新带来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从成都市来看,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圈的兴起、“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开展等重要发展机遇,成都市作为向西南地区开方的门户,国家中心城市定位越发突出。因此,加快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既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成渝经济圈协同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时代要求。

1 成都市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汽车产业具有比较明显的集群优势,它是主机厂、零部件制造、物流等企业及相关配套的销售、服务、研发、培训等机构和组织在一地区的高度集中和紧密联系。从我国汽车工业发展之初,一汽、二汽的汽车产业发展布局就呈现出这种集群化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已经形成的六大汽车产业集群基本上都是在政府的主导和支持下发展起来的。

1.1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1)产销量大,国际贸易逐年增加。自2009年以来我国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排名世界第一,而且近年来仍然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产销量不断刷新全球历史记录。近年来,由于进口关税降低,我国的整车进出口数量和金额也在不断提高,进出口数量和金额均不断创造历史最高水平。

(2)兼并重组进程加快,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汽车产业集中化程度不断提高。今年来国内汽车市场竞争环境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来提升实力、增强竞争力。在2008年我国出台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提出:通过兼并重组形成2~3家年产销规模超过200万辆的大型汽车生产企业,4~5家年产销规模超过100万辆的汽车生产企业。近年来,国内已经出现多起汽车企业的兼并重组,如长丰集团和广汽集团的股份转让,比亚迪和三湘客车的股权收购,中国长安汽车的重组,北汽与福田汽车的重组,川汽野马与雷丁汽车的重组等,可以预见,在未来汽车企业通过资源整合、兼并重组的方式提高竞争力仍然是一种主流趋势。

(3)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由工艺创新向产品创新转变;由整车创新向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转变;由企业单独创新向产业联盟创新转变。部分自主企业已经在汽车设计、零部件制造等关键研究领域有了一定的技术储备,并在一些核心技术上实现了零的突破。

(4)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增速强劲,其市场份额在2016年就已超过汽车总销量的2%。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客观问题的存在;电池、电机及控制技术与共享经济的飞速发展;政府的政策导向与高额补贴。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新能源汽车增量最大的国家,据现有数据分析,未来3年仍然有超过40%的平均增长率,有专家预计,新能源汽车年产量到2020年预计会达到500万辆。

1.2 成都市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成都市汽车产业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以成都经开区为核心、新都区、青白江区為聚集地的汽车产业发展格局。通过十余年发展,已引进整车企业17家,零部件生产企业300余家,产业集群已逐步形成,企业数量位居全国主要汽车城市第9位,年产能已达百万辆。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汽车产业还有20年左右的黄金发展期,特别是成都处于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交汇点,汽车产业未来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与长春、上海、武汉、广州、重庆等汽车工业发达地区还有较大的差距,急需通过创新驱动优化汽车产业结构,实现弯道超车。因此,整合高校、地方政府的优势资源建立汽车产业研究院对于成都市、四川省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汽车产业发展和经济建设都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2 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发展历史与组织模式

2.1 产业研究院的发展历史

产业技术研究院发源于19世纪中后期的德国,最早出现在化工行业,在当时作为一种创新的科技组织形式,不但极大提升了德国的产业创新能力和长期竞争力,同时也间接促进了韩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国内最早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建立于1988年,是由北京市政府和清华大学共建的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到目前为止,全国累计建立超过1000家产研院。对近30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巨大提升和经济的飞速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2.2 产业研究院的组织模式

产研院的建设主要要考虑筹建主体、研究领域、所处行业、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归结起来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

(1)高等院校主导型。从发展历史来看,该模式较为普遍,其特点是产研院建设所依托主体为高等院校,建设和发展所需的人员、设备、技术、经费等主要也来源于高校。

(2)科研院所主导型。建设主体为科研院所,其中以依托“两院”优势共建的产研院最为成功。其主要特点是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能力较强,将技术研发优势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结合较好。

(3)地方政府主导型。其主要特点是政府搭建平台,吸引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通过产业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带动地方产业发展。

(4)龙头企业主导型。依托主体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产业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其特点是主要特征是拥有行业产业核心技术,且能够整合行业内优势资源,吸引技术及资本入股。

3 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各种传统的产研院组织模式下,虽然都各具特色,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功能及职责定位不明确。从不同依托主体来看,其对产研院组织功能定位各不相同。有的像科技园、孵化器、招商局等,功能职责不明确,实际工作形式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极少数主管部门对产研院的发展缺乏高瞻远瞩的长远战略眼光。

(2)管理制度设计不合理,资源利用效率低。由于长期以来非官即民的传统思想作祟,产研院的“事业+企业化”的双重身份界定不清。完全企业化虽然拥有了自主权,但在争取政府资源,尤其是科研经费、设备使用、人才政策、税收政策等方面不具备竞争优势;完全事业化又无法有效调动区域内的科研资源,缺乏协调整合各方资源的能力。

(3)脱离市场,缺乏造血能力。有部分产研院建立多年后仍然发展缓慢,缺乏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科研投入及硬件设备等资源不足,不但没起到对地方产业的引领作用,反而成为了地方财政的负担。其主要原因是完全脱离市场,未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过分依赖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输血”,自身缺乏足够的造血能力。

4 校地共建汽车产业研究院的建议

4.1 以制度创新为抓手

举办机制创新:以成都市政府、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投入,地方高校领办,行业企业参与,非营利性事业法人机构,建立以产研院为主体,下设多个专业研究所的模式;运行机制创新:以市场为导向,独立运营,自负盈亏,培育期满后,通过竞争和科研实力争取政府科研经费,通过为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孵化高成长企业等实现自收自支;管理机制创新:实行“一院两制”,产研院总院实行事业管理制度,专业研究所实行企业化管理,各类研究人员到专业研究所兼职或专职实行聘用制,且身份不受流出单位编制限制;科研机制创新:实行项目管理制,研究所面向国内外招聘项目经理,并赋予其科研团队组建、研究课题选择、经费使用分配等权力,在衍生孵化高新技术企业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建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应用—企业孵化”的科技创新链条。

4.2 以全产业链整合为目标

成都市的整车企业中除川汽野马外,研发中心和决策中心均不在成都,也缺少专业的研究平台和综合检测服务平台。成都汽车产业链主要集中在整车制造及装配环节,基本不具备研发和测试能力。这与现代汽车产业制造、测试、研发本地化趋势并不相符。导致成都地区汽车产业结构单一,技术储备较差,应对未来风险的创新转型能力较差,产能提升后劲不足。成都地区较高的汽车保有量对汽车服务市场的需求也极大,无论是汽车保险、汽车租赁、汽车金融、二手车评估等传统汽车服务行业,还是近年来兴起的共享汽车等新兴汽车行业,都具有较大的需求缺口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因此,成都汽车产业急需向研发和服务两端延伸,构建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4.3 以金融创新为支撑

产业技术研究院不是单纯的科研机构。它应该是一个集科研、产业、教育、金融等多方面的生态系统。在产研院建设过程中不能忽略市场的力量,合适的金融体制创新可以加速从科研成果到产业技术的转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搭建科技成果转让平台,为科学技术与金融资本牵线搭桥。平台搜集行业内企业的技术需求、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对其进行匹配;(2)引入社会资本,采用建立创投基金、天使基金、成立风投公司等方式对院内重点项目在中前期进行持续的孵化培育;(3)汽车技术产业研究院发展到一定程度和规模时,可采用并购的方式填补产业链空白,完成全产业链整合;(4)完善以创投公司、基金公司、科技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为核心的金融产业链,建立从科研到产品生产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

4.4 以人才汇聚与培养为根本

人才是创新驱动的核心要素和动力引擎。成都市虽然聚集了大量的汽车企业,但高新技术企业占比仅为9%,汽车研发人员与汽车从业人员比例仅为2%左右,高端人才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成都市虽然聚集众多高校,但开设汽车类专业的院校较少,且招生人数有限。随着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的不断推广,智能制造技术在汽车制造领域的不断应用,成都汽车产业结构的不断完善,现有的汽车人才培养规模和结构均已与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需求不相匹配。因此,成都汽车产业的创新驱动发展急需培养和聚集汽车全产业链的高端人才。为此,产研院可利用区域内高校的人才资源,整合汽车产业相关的特色专业与学科,以“新工科”理念,通过学科融合、校地融合、校企融合,为成都市汽车产业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

基金项目: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资助(项目名称:校地共建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模式的研究;项目编号:2019JDR0266)

参考文献:

[1]王洪涛.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3):24-25.

[2]孟祥芳.天津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战略思考[J].天津经济,2018(11):15-19.

[3]任玉峰.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改革探析[J].管理观察,2018(19):104-105.

[4]刘辉.地方产业技术研究院的运行模式与功能定位[J].经济研究导刊,2017(14):166-169.

[5]張程.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产业创新孵化模式研究[J].内燃机与配件,2017(1):140-141.

猜你喜欢
制度创新汽车产业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7)》正式发布 深入探讨中国汽车产业数字化转型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与市场培育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分析
关于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创新研究
制度视域下政府生态责任完善的法制保障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
电子政务: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汽车产业环境成本问题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