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探究

2019-10-21 08:27朱鑫钰
现代交际 2019年16期
关键词:产生原因解决对策

朱鑫钰

摘要: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是普遍存在的,这不仅会影响学生自身的学习、阻碍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也会影响其他学生,破坏课堂秩序,进而影响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为了确保有效的学习和教学,试对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从学生、教师、环境三个方面加以剖析,找出并对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矫正这些课堂问题行为提出对策:学生的自我矫正或自我管理,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合力”的作用。

关键词:课堂问题行为 产生原因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6-0171-03

什么是课堂问题行为?国内外学者对其有着不同的看法,如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认为,“课堂问题行为是任何一种引起麻烦的行为,或者说这种行为所产生的麻烦”。[1]我国学者陈时见认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或者教师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程度不等的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2]可见,课堂问题行为不仅包括学生的问题行为,同时也包括教师的问题行为。对于处在九年义务教育第一阶段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由于年龄较小,自制力较差,缺乏认知等,所以往往更容易在课堂当中表现出诸如走神、多动、随便说话等的问题行为,这不仅直接破坏了课堂秩序,而且会影响学习效果、阻碍他们的身心发展,因此,对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探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

(一)学生方面的原因

1.不良的身心状况

学生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而产生课堂问题行为。如有些学生有读、写、听方面的障碍,因此在课堂上表现出不专心听讲、走神、发呆;有些学生会因为神经功能上的障碍导致“多动症”;有些学生由于自身的个性和人格问题,在课堂中表现出委屈、胆怯等退缩性问题行为。

2.寻求他人的关注

奥地利心理学家德雷克斯曾说过:“人的所有行为,包括不良行为,都受其内在需要所驱动,并尽力追求个人的社会认同。”[3]因此,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有时是为了寻求教师或者其他同学的关注而产生的“被需要”的感觉。在一个班级当中,学优生和学困生一般情况下都能得到教师的关注,中等生则不然,他们成绩平平,表现平平,教师对他们的关注自然就少,因此有些学生便以捣乱、随便说话、和老师对着干等方式吸引注意,求得关注。

3.缺乏正确的认知

对小学生而言,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们而言,他们对学生守则或者师生共同制定的班级规则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困惑,不太理解为什么这些能做,而那些却不能做。同时,学生们也对自己表现出的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后果缺乏正确的认知,如自己在课堂上交头接耳不会考虑到影响其他同学和自己的学习效果,影响教师的教学进度。因此,教师应该及时、适时地向学生讲解班级规则与课堂问题行为带来的后果,从而使学生对课堂问题行为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二)教师方面的原因

1.教师的个体特征

教师的性格会影响学生的行为。有些教师性格活泼开朗,易与学生打成一片,在他或她的课堂上学生会感到轻松自在,但也容易产生交头接耳,随便吃东西,破坏课堂纪律等的外向性的问题行为;有些教师严肃古板、采用相应的惩罚措施给学生施加压力,在他或她的课堂上,学生会保持良好的秩序,但是也容易产生退缩、内疚、胆怯等内向性的问题行为。教师的思想品德状况也会影响学生们课堂问题行为。小学生具有向师性,所以,教师只有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与职业道德修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才能减少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

2.教师的教学状况

有些教师在备课时没有认真了解学生,仔细钻研教材,重视教学活动的设计,就会使得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产生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这都可能导致学生们转移注意力、降低学习兴趣,出现相应的问题行为。也有些教师曲解了教育理念,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加大了学生的身心压力,久而久之会产生厌倦、逆反情绪,丧失对学习的热情,进而产生问题行为。还有些教师把自己当作课堂的中心,强调自身的权威,使得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学生被动消极,师生关系紧张化,进而产生问题行为。

3.教师的管理不当

对小学生已经表现出来的课堂问题行为,有些教师管理方法简单、粗暴,滥用惩罚,不尊重学生,致使学生们更加叛逆,产生对立情绪,从而表现出更严重的问题行为;有些教师秉持放任自流的态度,对学生表现出的问题行为不管不顧、不闻不问,致使学生们对自己表现出的课堂问题行为及其产生的后果缺乏正确的认知,从而反复出现问题行为;还有些教师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不仅使师生关系更加紧张,而且使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愈演愈烈。

(三)环境方面的原因

1.学校环境

别具一格的学校建筑、优美的校园环境、合理的校园布局、完善的教学设施、先进的教育理念、严谨的校风校纪等都会对学生的情绪与心境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大减少他们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相反,恶劣的校园环境、陈旧的教学设施、落后的教育理念会使学生们产生厌学情绪,大大增加了他们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

2.家庭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是影响儿童发展最初的也是重要的因素。[4]因此,家庭的结构特点、家庭的稳定性、父母的思想意识、教养方式、言行举止等都会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一定的影响。

3.社会环境

在这样一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大量社会信息通过大众媒体涌入学校、传进课堂,而大众媒体传播的信息并不都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也充斥着大量暴力、凶杀、庸俗、低趣味、不健康的内容,学生会通过观察这些鱼龙混杂的行为而习得社会行为,并且把习得的问题行为延伸到课堂中去。

综上所述,引起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我们应综合考虑,同时,我们也应该站在全局的立场,对学生产生的课堂问题行为采取相应的对策。

二、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解决对策

(一)学生方面

课堂问题行为是普遍存在的,即使是学优生也会产生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行为,而矫正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归根结底要靠学生本人,他人无法代替。“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知道自己存在的不足,然后才能认真地去反思;知道自己存在困惑,然后才能奋发图强。在课堂上,学生发现自己的行为发生偏离时,就会自动的进行矫正、调整,使其沿着正常的轨道发展,这便是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自我矫正或自我管理。

(二)教师方面

1.运用先入为主策略,预防问题行为

(1)确立课堂行为标准和准则

教师刚接手一个新的班级,应首先考虑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而确立课堂行为标准和准则是建立良好班集体的关键因素,它能够规范课堂问题行为、维持课堂秩序、保持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学习。课堂行为标准和准则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学期或者学年初期阶段共同商讨决定的、能够明确指出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准绳,它在制定时要符合四个条件,即简短、明确、合理、可行,尽量少用“要求”“禁止”“不准”等的负面性的课堂管理词汇,多用“建议”“希望”“采纳”等的正面性的课堂管理词汇,对学生们要一视同仁,不可因为学习成绩的好坏、和教师关系的亲密程度、家庭背景等多方面的原因而区别对待。

(2)提升自我,把握学情

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素养(忠于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知识素养(政治理论修养、学科专业知识、实践知识)、能力素养(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学能力)和职业心理健康(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四个方面,仔细了解和研究学生,把握学情,在班集体中树立威信,使得学生信服和敬佩,同时也要关心和爱护学生,和他们做知心朋友,这样才能有效预防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

(3)组织良好的课堂教学

教师在上课之前,首先,向学生说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目标越明确,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越集中,学习兴趣越浓厚,课堂问题行为越少,随之学习效率也就越高。其次,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和浓缩,突出并且区分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切忌一味灌输和面面俱到,灵活地将教学内容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让课本知识活起来,让学生们喜欢上课堂,愿意深入课堂,从而预防不必要的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最后,教师在备课时应当精心设计教学进程,比如说,要考虑在课堂上使用什么形式组织教学、复习哪些学过的知识、用什么形式复习等。教学进程是对教案的再现和验证,是教学最重要的环节,是教师、学生、书本的对话,好的教学设计对课堂教学效果、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

(1)鼓励和强化良好行为,合理使用惩罚

当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良好行为时,教师应该及时对其进行鼓励和表扬,从而强化并巩固良好行为,使其成为其他学生模仿和学习的榜样,提升自我成就感和自豪感,促使学生自觉终止问题行为。当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问题行为时,教师应该果断处理,必要时可对其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但这种惩罚并不是我们传统观念理解上的体罚,而是心理学意义上的惩罚,要谨慎使用。有效的惩罚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一是适时原则。对学生的不良行为采取及时的惩罚。二是适度原则。惩罚过轻起不到教育效果,惩罚过度会引起学生的偏激反应。三是因材施教原则。对不同气质性格的学生应当使用不同的惩罚措施。四是注意惩罚的方式方法。一定要避免简单粗暴,坚持爱和尊重原则,避免让孩子的心理受到伤害,对事而不对人。

(2)善于使用适当技巧

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问题行为,大多数以轻度为主,所以教师可以采用适当、合理的技巧来终止问题行为。[5]通常采用的方法包括:创设情境(如让学生参加小制作、小发明、小表演、小实验等的活动)、信号暗示(如用眼睛“示警”、用手势“相告”、走近学生)、转移注意力、幽默调控,等等。

3.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

(1)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

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不仅在于改变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形成新的行为模式,而且要把良好的行为模式内化成学生的自觉意识与行动。[6]通过良好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可以使来访者全面地认识自我,认识到自己的需要、动机、观念、优点与缺点等,提高问题处理能力,提高决策水平,改善人际关系,加强自我内省,从而促使问题行为的转变。同时,有效的心理咨询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并收集来访者的资料;根据掌握的资料对来访者进行分析、判断;与来访者一同制定咨询目标;选择合适的咨询方案并实施;巩固效果,然后结束咨询。

(2)积极争取多方配合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为了有效转变学生的问题行为,教师要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实现家校合作,同时也要争取社会的大力支持,共同对孩子进行教育。

(三)环境方面

良好的课堂环境的创设对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减少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教室中要合理安排學生的座次,最大程度地消除歧视,使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没有高低之分;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安排形式多样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也要走到学生当中去授课,增加师生间接触的机会,实现师生间的情感互动。除了要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创设也不容忽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首先,家长要提高自身的素质,给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其次,要创造家庭生活惯例,成为每个家庭成员都应遵守的行为准则,使其享有共同的归属感,增强安全感;最后,要用爱心凝聚家人,维护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整治校园周边环境、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普及法律法规教育等都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与矫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格伦,章志光.课堂教育心理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187.

[2]陈时见.课堂管理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93.

[3]赵迪,李德显.初任教师课堂中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5:122-124.

[4]何婷婷.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与解决对策[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4(4):43-45.

[5]高永玲.关于小学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分析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43-44.

[6]陈汉红.试探课堂问题行为[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2):23-26.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产生原因解决对策
系列犯罪的地域化问题研究
浅析企业劳资纠纷产生原因及化解对策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余额宝的理财方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论中小型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及分析研究
对影响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原因及对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