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教师“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创新研究

2019-10-21 04:58李娜
现代交际 2019年15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课程思政

李娜

摘要:当前高校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方面存在专业教师职责认识不清、作用重视不够、结合点不精准、内容缺失或手段单一等问题,影响了课程思政的展开与效果;需要创新协同育人模式,形成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依据理工课程的专业性特征,结合理工学生实际,无缝渗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精神,在实现隐形教育和显性教育的同时,真正实现全程、全员和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西部高校理工科专业 课程思政 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5-0155-02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和艰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经济与社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阶段;但是,随着国内基本矛盾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信息化、网络化和全球化的加速,国内外多元文化和社会思潮给我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意识形态领域,我国面临着西方国家敌对势力的渗透,它们把青年特别是在校大学生作为主要的渗透目标。而在校大学生可以根据专业分成人文社科专业类和理工科专业类大学生,后者由于专业知识主要是自然科学知识,对于西方意识形态话语的鉴别能力相对要弱于前者,成了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重中之重。因此,在新时代,加强高校理工科专业学生的意识形态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已经成为一项具有紧迫性、战略性、全局性意义的工作。在这个多元思潮交织的社会里,如何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立场上,让有梦想的青年一代特别是在校理工专业大学生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紧迫任务。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系列重要文件,强调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发展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我们必须用好理工专业课程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理工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针对性,特别是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本文针对高校理工科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和问题,对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的内容与方式、学生的相关现状等进行问卷调查,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其中存在的各方面的问题及其表现,深入分析其原因,寻求建构一种“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新模式,以形成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高校理工专业课程思政的效果。

一、“课程思政”的语词意蕴与发展

对于“课程”一词,教育界的知识分子各抒己见。上海近年来提出了一套属于“上海经验”的课程思政方案。“课程思政”实现了试点全覆盖,“中国系列”课程实现了开设多样化。“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是当代中国十分重要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路径。包涵深刻的语词意蕴,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课程和思政的路径旨归最终是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课程思政”旨在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渗入高校各专业课程中,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价值意蕴,真正把育人落到实处。“课程思政”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它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课程教学和课程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首先,课程是“课程思政”的河之源头。教育要以“课程”为依托、立足“课程”、回归“课程”,从原汁原味的单一课程中发现其问题。其次,思政是“课程思政”的源之河岸。“课程思政”要立足专业课程的特殊视野,创新专业课程的理论体系,将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达到以文化人、文化育人的无声铸魂效果。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要求我们承担起培养时代新人的使命,“课程思政”即将迎来新的春天。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都是育人的重要形式,但其概念有本质的不同。思政课程是指思想政治理论体系的专业课程,而课程思政则是一种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课程理念、课程观。专业教育课程在实现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还可以达到育人的目标,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有效转化的“大思政”格局。

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创新的逻辑路向与蕴藏实效

“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其教育核心和逻辑路向会因时代背景和培养目标不同有些许差异。我国古代主要是以国家、社会和集体为核心设计相关的教育活动,重视“课程”、其“文”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而当今主要是以个体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来设计教育活动,强调“思政”、其“人”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两种逻辑路向虽有很大的不同,但是都统一于“课程思政”,即“以文化人、文化育人”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最终路向都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完整论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强调要实现“每一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是当代中国教育,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指导思想。“课程思政”蕴藏着深刻的育人目标,其逻辑路向的双重性有其特殊的实效意涵。“课程思政”内在蕴含着“课程”与“思政”的双重路向,即以课程为核心的“课程本位”逻辑和以思政为核心的“思政本位”逻辑。“课程思政”的“课程本位”逻辑是指以课程为核心、本位的逻辑,即依据课程体系、环境对思政的内容、方式等进行组织、规范、契合有利于受教育者成长的逻辑,主要解决如何育人的問题。因此,“思政本位”逻辑主要关注的是知识属性、方式等。“课程思政”的“思政本位”逻辑则是指以人为核心、本位的逻辑,即依据不同课程体系下学生的认识思想特征对教育设计、内容、方式等进行组织有利于学生成长的逻辑。其“思政本位”的逻辑主要关注的是“育何种人”的问题,更加注重教育的质量和实效性。无论是以“课程”还是以“思政”为本位的逻辑路向,二者都是统一于“课程思政”的实践中,最终的回归路向都是“课程思政”育“人”中。

三、西部高校理工科专业教师“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问题实探与经验回顾

通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大量数据分析得出西部高校理工科专业教师“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其主体协同配合不够,育人主体的自觉能动性和不同育人主体之间的配合情况都存在很大的困境。其次是学校制度协同的问题,当前高校中的党务制度、行政管理等制度具有权威性的制度,但其他部门并没有发挥积极协同的作用。最后是协同育人的平台协同配合度不高,主要是思政课程内部以及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外部的协同存在着“两极分化”的现象,都是带着“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的态度完成教学任务。高校思政工作的“场域”协同缺乏创新,将思想政治教育无声注入专业课教学中,需要重构教学场。在野中郁次郎的“场所”中,不断发生着的是“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以及“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移,分别以原始场所(Originating BA)、对话场所(Dialoguing BA)以及练习场所(Exercising BA)作为平台。因此构建教学场所,重新解构关系场、知识场和心理场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探问题,总结其经验,教师在发挥专业课“育德”的过程中,能否在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坚持教育最初的本质,是“课程思政”在改革上需要考虑的问题。实现“课程”思政的专业化、标准化和科学化,需要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在“同向”和“同行”方面做到充分了解,确保到位。从而在大思政背景下,将“课程思政”做到精准、科学。

四、西部高校理工科专业教师“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的无声铸造与路径优化

专业大课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理想信念铸魂”工程是当前西部高校理工科专业教师“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创新的主题。将思政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无声融入专业课程中,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这会注意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分析解决问题;坚持“以优秀文化正确融入课堂达到感化、教化、涵化人”的无声铸魂;统筹协调育德与育才,树立德才兼备的观念;学校应该肩负起育人使命,构建一套完善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健全教育体制机制。

总之,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其教育的最终路向和价值旨归都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新时代赋予高校新的育人使命,担负起立德树人的职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坚持“立德之基、铸魂之本”的价值旨归,进一步深化其社会主流价值在专业课程中的重要作用,培育青年一代树立远大理想,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成为一名又红又专的新青年。

参考文献:

[1]倪晓颖.浅谈杜威的课程观[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0).

[2]刘欣.“课程思政”的内在价值与实践路径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6).

[3]高锡文.基于协同育人的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研究——以上海高校改革实践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4).

[4]宫维明.“课程思政”的内在意涵与建设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6).

[5]孙志伟.理工类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思想政治课究,2019(1).

[6]马亮,顾晓英,李伟.协同育人视角下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1).

[7]王敏,王濱.热观察与冷思考:新时期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必然选择[J].教育探索,2019(1).

[8]倪晓颖.浅谈杜威的课程观[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0).

[9]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1.

责任编辑:张蕊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物联网工程专业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