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玫瑰
摘要:当前供给侧改革不仅仅发生在经济领域之中,在教育领域也有所涉及。在这一背景下的高职毕业生面临着新的就业难题。他们缺乏足够的职业意识、缺乏足够的社会适应力等。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给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高职教育 就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产业在逐步升级转型,与此同时,对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也提出了更高需求。供给侧改革主要强调的是为满足人民与社会的需要,应努力提升供给体系中的质量与效率。近年来,我国也越来越重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虽然很多毕业生都可以实现一次就业,但是在求职过程中也会遇到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导致就业能力无法满足市场所需。
一、相关概念阐述
1.供给侧改革的含义
供给侧改革主要是指:采取各种方法,从供给方面进行调整,意在使市场出现新的经济增长趋势,从而使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升,完成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使经济发展迎来新的机遇。并且可以尽力提高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此前我国总是习惯用货币政策进行总量调控,以期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但是,近年来这种宏观调控手段已经难以拯救低迷的经济,因此,我国政府已意识到无法再度依靠这些宏观政策进行短期的经济刺激。因此我们想到了从供给与需求方面进行改革,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2.高等职业教育的含义
目前社会各界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解释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认为高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不同,应当划分为职业教育中较高层级的部分;第二,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等同于是将职业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高等教育;第三,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范畴包括所有培养较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的教育,例如将初级技工培养为高级技工所受到的种种教育,受此观念影响,可以将“高等”等同于“高级”。
那么应当如何界定高等职业教育这一概念呢?依据《教育大辞典》中的相关解释,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组成有: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这种教育既包括了就业以前对于技术的习得性教育,也包括了就业后的再教育。
《中国教育百科全书》认为,高等教育包括学校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两部分。可以把符合一定条件的人员送去进行为期2~3年或4~5年的职业技术培训,使其在完成教育后,成为符合在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工人与应用型人才。
而吕鑫祥教授则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由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组成,其中的学历教育可以划分为多个层级。非学历教育部分则具有多样化的教育方式,不过其主要任务是传授给学生相关应用技术,同时也肩负着向学生颁发技能合格证书的重担。
通過以上几种不同看法,也可以看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几大特点:综合性与多样性、教育性与实践性等。
二、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情况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近年来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得到了较高提升,因此凭借这一优势,其招生的生源也在不断扩大,具有较好的就业前景。在此状况之下,高职教育为国家的经济发展贡献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不过目前普通高校毕业生供给量仍然远高于高职教育毕业生。针对此原因,我们仍然需要进行分析,不过其中不可避免的因素之一就是,高职教育的供给质量会影响供给数量。
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影响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问题
1.难以培养市场所需人才
从我国教育部所出台的各项文件可以看出,目前针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下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育出全面发展的高级实用型技术人才。在党的领导下,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一线生产需求的全面发展、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并非所有高职院校都可以达到此要求。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于以上人才培养目标存在认知问题,很难兼顾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统一,过于侧重理论教学;或是过于偏重实践,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理论与实际生产相结合。还有的高职院校在培养过程中忽略了人文方面的教学,导致培养出了只懂得专业技能的人才,却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所培育出的学生很难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
2.缺乏较高的职业意识
对于合格的工作人员而言,职业意识是其开展职业生涯的基础,更是高效完成工作的重要保证。职业意识代表着一个人对工作岗位的认同,其核心内容也就是经常提到的爱岗敬业。当前形势下,供给侧改革正在各个产业中不断进行,企业的发展方向越来越多元化与精细化,相应的生产技术与工艺也得到了发展,变得越来越精细。在这种趋势下就导致了分工的细化,不同岗位对于工作人员所提出的要求也各不相同。而一个人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自己的岗位才能将本职工作做好。相反,如果抱有敷衍了事的心态,不仅不利于完成工作,甚至会对企业生产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但是在现如今的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过多地重视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这就导致了现如今很多高职毕业生缺乏足够的职业意识,对其所工作的岗位存在较低的认同度。
3.缺乏足够的社会适应能力
高职毕业生如果想要立足于社会,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虽然目前已经有一些教育专家意识到社会适应力的重要性,但是伴随着社会各界对于高职教育的不断关注,过于强调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职能。在这种舆论风向之下,高职院校也越来越重视就业率,过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从而忽略了对于学生在社交处事方面的培养。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缺乏足够的社会适应能力,不利于其职业发展。
4.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不相符
当前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紧密相关,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应当知道本校的专业设置应与本地区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相关,并且做出相应调整。但是,由于在长期办学模式下形成的教学惯性,很多高职院校面对职业的结构变动不能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并且现有的专业品种单一,缺乏地方特色,严重影响了专业的发展。还有一些院校在划分专业课程时,缺乏相关的理论依据,专业划分过细过窄,导致毕业生的实际能力不能满足市场所需,缺乏应有的竞争力。
5.政府缺乏足够的支持
由于某些地方政府仍未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总是将其放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后,因此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也较少拨款。不少院校在此境地之下,为了吸引外界投资,只得扩招生源,然而学校内部的实践基地则完全无法满足如此数目庞大的学生的实践需求。而学校却习惯于将获得的资金投放于购买基础设备,忽略了教学设施的更新,因此在教学时严重影响教学成果,造成了恶性循环。
四、解决影响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问题的对策
1.明确培养目标,提高就业竞争力
高职教育的基础是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明确的目标,则会导致人才培养进程受阻。我国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应当立足现在,结合实际,着眼未来,力争培育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近幾年,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各院校也应当顺应潮流,及时调整培养目标,为推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我国的总体教育目标是培育出可以与世界接轨,满足未来需求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当重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统一,针对当前市场经济导向,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力争培育出符合市场要求的人才。
2.树立学生职业意识
当前社会中,用工单位普遍重视就业人员的职业意识。但是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却欠缺相关培训,应当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就业指导课上,经常向学生宣传将来所从事的岗位内容,发自内心地认可自己的岗位,形成全方面的职业意识培育体系。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职业意识。
3.设置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
随着经济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也在不断推进。各高职院校应当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特色,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整合地区信息资源,设置一些与当地经济紧密联系的专业,实现课程安排符合产业需求。
按照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时,应当尽力避免专业面过于狭窄,否则容易出现学生能力与市场实际需求脱节的情况。为了预防出现盲目设置专业的情况,可以引入风险预警制度,毫不犹豫地取消就业率低下的课,力求做到教育中的“供给侧”与“需求侧”平衡。
4.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各高职院校只注重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却忽略了培养其人文素养,缺乏该素养的主要表现为:缺乏应备的社会适应能力。这就导致了不少学生虽然具备优秀的专业操作技能,但是在团队合作以及与人沟通等方面表现不佳,无法满足岗位所需。针对此问题。各院校可以采取校内外培训相搭配的方法,不仅经常鼓励学生参与校内的各类社团活动,锻炼其社交能力;而且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积极投身于各类事件活动中,提高其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5.转变办学模式
传统办学模式之下,由于院校获取的资金有限,影响办学质量。现如今,一些院校在积极争取政府资金支持的同时,意图与企业达成合作,由封闭式办学转向开放式,这样可以使办学模式更为多样化,资金的来源渠道也更为多元。既弥补了原有办学模式的缺陷,又可以帮助企业与学校共同发展,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