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2019-10-21 05:01张达乾
学理论·下 2019年9期
关键词:乡村教育梁漱溟教育思想

张达乾

摘 要:乡村教育思潮是五四运动后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想潮流,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是其中的一派。他所提出的乡村建设理论主要是根治文化失调,恢复固有精神文明之理论,这在当时是一种标新立异的构思。近几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教育问题又一次引起世人关注,重温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有助于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梁漱溟;乡村教育;教育思想;乡农学校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9-0111-02

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社会兴起了一场大规模的社会改造运动,梁漱溟的教育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并在改造中国农村社会的乡村建设运动中得到充分体现。梁漱溟先生关于传统文化的思索和在这种思索之下形成的乡村教育理论及其实践,对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形成背景

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出现是顺应当时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那时的中国内有匪霸军阀的连年混战,外有西方列强的侵略瓜分,加上自然灾害不断发生,造成农村经济破败不堪。在严峻的社会现实背景下,乡村教育思想被一些教育团体和教育家积极倡导,其中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最具有代表性。

(一)社会危机的加深

近代中国动荡不安的社会危机,使救亡图存成为当时社会的主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因辛亥革命而发生改变,存在于中国社会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虽被推翻,但封建的思想观念依然根深蒂固。许多有识之士为改变中国社会的悲惨命运,努力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一些民间团体和教育家主张从教育入手,并将教育普及化,将教育中心由城市转向农村,乡村建设派就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梁漱溟认为乡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就是大力发展乡村教育,通过文化复兴农村。

(二)农村经济的萧条破败

我国自古就是以农为本的国家,农村及农业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以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业社会在西方列强的入侵中遭受巨大冲击。同时,为了偿还巨额的战争赔款,晚清政府加强了对农民的剥削与压迫。北洋军阀混战时期,农民的负担因土地被大规模兼并而大大加重。另外,自然灾害频发。据邓云特的《中国救荒史》一书统计,“从民国成立到1937年间,全国共发生比较大的灾害77次,平均每年近3次。”[1]农村萧条破败的景象,迫使许多有识之士开始通过拯救农村经济来挽救中国命运。梁漱溟认为,农村是振兴中国经济的突破口,而经济的振兴在于发展农村教育。中国社会是以乡村为本的社会,这一点相比于西方国家来说是完全不同的,例如当时世界上的工业强国——英国就是以城市为本的工业国家,英国的文化就是一种都市文明,这说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社会发展的关键。

(三)农村教育的落后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旧的教育制度已无法适应其需要。洋务运动中虽设置了许多新式学堂,但大多集中在城市,在农村依然以私塾为主。农村中的学校教育在中华民国创立以后虽然有一定程度发展,但简陋的教学设施和低水平的教育质量依然制约农村教育的发展。陶行知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指出:“这种学校大多教员资质不合格且教学设备简陋,毕业生的程度也相对低劣。教学内容也脱离农村生产及生活的实际,被称为洋学堂。”[2]另外,当时对西方教育思想认识是比较不清晰的。直到1931年,教育家孟宪承译介了《丹麦民众学校与农村》一书,此书完整介绍了丹麦教育的情况。梁漱溟看后深受启发,将传统的儒家文化中倡导的理性精神融入乡村教育思想中的同时,吸取丹麦教育中的优势,来弥补中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二、梁漱溟鄉村教育思想的内容

梁漱溟乡村教育内容丰富,涉及乡村的办学原则、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等。梁漱溟主张对全体民众采取乡学及村学的组织形式,教授基础知识以及对生产生活技能的培训。梁漱溟教育思想指导下进行农村教育的改造,成为挽救中国命运的重要一环。

(一)办学原则

首先,梁漱溟主张开放的教育观,将教育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上的教育指的是学校教育,减少了外界的刺激和影响,在一个特别的环境中接受教育。梁漱溟经常所说的是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生活教育等除学校教育以外的教育形式,这就是广义上的教育。梁漱溟说:“教育本身范围广大:学校读书是教育,家庭中的生活技能也是教育,与朋友相处同样是教育。”[3]梁漱溟在去山东办学时,猛烈抨击了当时的教育状况,并声称:“从我们办学的真正目的来看没有帮助到青年人,而认为教育只是空讲一些干燥的知识,看到青年无路可去情形,心里十分痛苦,因而自己出来尝试办学。把人们培养成有能力、有本领的人才是教育的本身意义所在。”[4]梁漱溟主张学校教育应该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习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实际技能。

其次,梁漱溟认为教育应坚持终生的原则。把受教育者的年龄限定在未成年之前是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主张应该将受教育者的年龄延长。其一,人生所要学习的东西随着现代生活的日益丰富在不断增加,不是集中在童年时期就可以将知识学完的。其二,成年人相对于儿童来说更加接近于社会的需要。其三,现代社会发展速度以及文化进步之快,如果学习仅限于童年时期,之后就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只有连续不断地学习才可以。因而,梁漱溟特别强调将受教育的年限延长至成年之后,甚至是终生教育,这条乡村教育原则对于社会现实具有重大意义。

(二)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学组织上梁漱溟倡导停用西化后的学校制度,改用一种适应农村需要的教育制度来拯救农村。梁漱溟所创建的乡农学校,融入了传统文化中“乡约”这种组织形式。梁漱溟政教合一和以教统政的乡村建设理论,在乡农学校的教学理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依据地域可将乡农学校划分为村学和乡学。梁漱溟指出:村学是为乡学奠定基础的小团体;而乡学则是村学上层的一个大团体。结成团体的目的是为了可以让村民团结一心,积极求学。村学和乡学成为代替村公所和乡镇公所的一种团体,并且还是一个教育机关。村学和乡学是由学董、学长、教员和学众组成的。“学董设置一人,主要负责管理村学和乡学的公共事务。学长指的是在村中或乡中品行好的人,主要负责主持教育工作。教员是指在村学或乡学中任教的老师,他们大都积极地倡导并实践于乡村建设运动之中。学众,即一村或一乡中的男女老少一切人等,以一村之众为村学学生,以一乡之众为乡学学生,故称学众。”[6]

(三)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村学和乡学在学校教育中不是集中统一进行的。村学是由儿童部、妇女部以及成人部构成的,除一些课程以外,村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编写适合自己的教材。教员经常带领高年级的学生进行课外活动,通过演讲、演话剧、办板报等形式宣传科学的新思想,破除封建迷信的旧思想。学生不仅从中巩固了课本知识,同时还教育了乡民。其中规定儿童部采用四年学制,并规定在白天上课,妇女部及成人部规定晚上上课,将冬闲时上的课称为“冬学”。各村学都极其关注“精神讲话”,在梁漱溟看来自鸦片战争以来农民的旧信仰遭到极大摧残,在没有新理念树立之前“精神讲话”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就使学习的观念深入人心,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而推动社会的向前发展。

三、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影响

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教育观念的改变、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和促进中西文化融合三个方面,这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社会和教育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改变传统教育观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观指导下,通常认为教育只是传授知识,不注重贴近社会生活技能的培养。这是一种偏见的教育观,必然会阻碍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梁漱溟特别强调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融合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为此,一个大胆的构想被梁漱溟提出,那就是废止当前使用的教育制度,改用社区作为统属教育对象的方式,用乡(镇)学、区学、县学、省学、国学五个阶层实现了全民教育。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进行的社会实践,例如通过培育优良品种、杂交家畜、科学种田等方式进行乡村建设运动。这在当时的农村社会和农民中间产生了广泛影响。

(二)促进教育机会均等

梁漱溟认为:因贫富分化造成的教育机会不平等,比社会生活中物质消费的不平衡更加严重,并强调造成这种不平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主要的因素是受教育的权利被士人所垄断。在职业分立的古代社会中,商人是不会借助自己在经济上的优势去学习知识进而掌控政治权力的。梁漱溟继承发扬了儒家文化中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同时看到西方精英式的贵族教育下贫苦民众孩子无法接受教育,其教育只为培养工业文明的人才需要,这刺激梁漱溟改革教育中的弊端,使广大民众尤其乡村地区的人们可以接受教育,以便为乡村建设运动贡献智慧和力量。

(三)促进中西文化融合

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汲取西方文化当中的优秀文化和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将两者相结合,创造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乡村教育思想。“梁漱溟将知识的丰富和道德情感的指导贯彻于办学过程之中,谋求对整个人的教育,学生间以及师生间存在着非组织性的相互影响。”[7]之后,梁漱溟发现这种乡约精神缺乏个人的社会责任感,要求民众要改变社会观念,转变之前那种个人间的社会义务为个人对团体以及团体对个人的义务观念。梁漱溟在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取了西方社会的民主色彩,在利用西方国家科学技术和团体精神长处的基础上,又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这种综合性的乡村组织,对乡村的经济、文化全面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试图通过改变农村教育状况来挽救农村,拯救民族于危难之际,这对当时国内广大农村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农村社会的弊病虽然不能得到根本改变,但从乡村教育入手进行农村改造,实行全民教育和社会教育,这对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可以从中吸取教训和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

[1]邓云特.中国救荒史[M].上海:上海书店,1994.

[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3]黄克剑,王欣.梁漱溟集[M].福州:群言出版社,1992.

[4]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四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

[5]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五卷[M].濟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

[6]张庆雄.梁漱溟乡村教育模式探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2):136-138.

[7]高洁.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7.

猜你喜欢
乡村教育梁漱溟教育思想
谁更需要读书
梁漱溟的“不贪”
粱漱溟:金钱哪有人才重要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教育功能的缺失及其认识论根源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育治理的困境与突破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
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