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释之
刘释之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会员,广东人文艺术研究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艺术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近代草书大家林散之曾经在友人闲聊时表达过他的书法创作观(大意):“我哪有什么创造发明,哪有什么个人面貌,只不过是将古人的优长和自己的不足不经意流露出来罢了。”这是非常中肯的经验之谈,从中我们可以读出林散之先生的谦逊和艺术自觉、文化自信。
我们能有所进步和发展,无非是向大自然学习,向古人、前贤学习,尽量吸收他人的优长,以补己之不足,这是一个追求完美、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这其中所有的作品所表现出的所谓“个性、风格”,其实正是糅合着“古人的优长和自己的不足”。
所谓艺术大家,不过是说明你作品中所反映出的思想、观念,所包含的艺术难度、艺术高度和艺术饱和度、纯粹度和忠诚度,能最广泛地代表大家,得到大家的支持和认可,说明你的作品在最大限度上蕴含了大家所认知的“艺术性和道性”。至于作品中表达出的强烈的个性,那是个体生命在无限贴近“道”的情况下的自然流露。它有可能是最好的表达,也有可能只是一种不良的习气存在。这是与天俱来的,与创新无关。陈独秀评沈尹默的书法“其俗在骨”,天性难违。艺术创作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表达个性,而是用了个性化的语言去表达你心目中的天地大道。那些为表现个人风格而表现个人风格、为表现个人面目而表现个人面目、刻意创新、标新立异的作品,因不符合大道,终究只能越走越窄、死路一条。创作如此,学习亦如此。
一切伟大的艺术家都是一座大熔炉。书法虽小道,壮夫不为,然而要想在此中有所作为,却不能靠什么“创新意识”去创造发明,它是一个人在获得了强大的“书外功”的修为下的自然流露。没有一流的学识、人格、修养,技法再好,也不过是个“书匠”。只有那些数艺同治并精,铸诸学于一炉至大成者方堪称大师。
苏东坡之书之所以能突破唐代尚法的藩篱,开启尚意书风的一代先河,即是靠了他的学识修养;东坡居士关于书法“去创新意识”亦有诸多言论:“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退笔如山不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书初无意于佳乃佳”等,这种种见地,非有高深学养不可至此。赵之谦除了经学、史学、文字学、金石学以及辞章学的成就外,更于篆刻、书法、绘画等艺事,开宗立派,为世所仰,一代才情,后世难匹。有“博通达识”之誉的当代国学大师饶宗颐,其书法独创一格,韵高千古,靠的也是他“通才式”渊博学识。他不仅在敦煌学、甲骨学、简帛学、考古学(含金石学)、词学、史学、目录学、楚辞学、宗教史学、潮学、佛学、道学等广阔的学术领域均卓有建树,戛戛独造,而且在诗词歌赋散文等方面的成就,也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
为学必先敦品,习书必先修身。离开了深厚的国学修养,只有书匠,没有书家;只有书法,没有书道。技法的修炼,不过是为了表达得更完美一些罢了——“悟了天机得了手,纵横涂抹总相宜”,要将那种浮躁的、以博“吸人眼球”为务的所谓“创新意识”“行为书写”,抛诸脑后,换之以踏踏实实作学问的态度,潜心锤炼,回归本心,如此研磨,不求个性而个性自彰,不求识者而知音自来,正所谓:“潜心苦学道无穷,总在因缘变化中。水到渠成别有貌,何劳刻意费神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