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奋山 韩士昭 谢雪刚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是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须。当前榆林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存在着供需不足的矛盾、治理机制不科学,建立科学合理的治理机制迫在眉睫。本论文对下榆林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治理困境进行了分析,探究了榆林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侧改革治理路径,以期推动榆林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治理现代化。《榆林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指出在乡镇要有一个带看台的灯光球场、一片综合健身场地、一处室内健身用房。实现乡镇中的全民建设计划首当其冲是解决榆林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治理困境。
1 榆林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治理困境
1.1 政府“自上而下”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农村体育公共服务自我造血功能缺乏,外部输血受阻,榆林市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发展仅仅能够依靠政府的拨款资金,而且政府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中采取一刀切的模式,导致了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畸形与残缺,以市——县——乡(镇)——村供给产品数量和服务质量呈现直线下降的趋势,农村体育公共设施的建设忽略了实际的调研和农民的心声,榆林市农村中的体育公共设施大都是几个简陋的健身器械或篮球场,导致体育公共服务建设不符合当地实际需求,造成大量体育设施的闲置,造成了现行农村公共服务体育相对过剩和供给不足的现象。榆林市农村体育公共设施的建设还存在区域不均的情况,特别是在山区农村,体育设施“零设备”现象依然严重,几乎没有受到体育政策的关照。因此,政府“自上而下”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直接导致了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严重的结构性失衡现象。
1.2 决策和监督机制的缺乏
榆林市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缺乏就健全的决策机制,忽视了决策的民主性和可操作性,忽略了农民的实际需求,没有进行群众意见的收集,最终导致难以真正推进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碎片化监督非常不利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基层政府存在职能越位、错位的现象,“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的建设直接阻碍了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
1.3 供給保障不力
虽然我国各级政府法律法规及经费使用等方面明确了支持农村公共体育发展,但在行政任务导向情况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经费大多运用于基层体育事业单位的维持经费,这使得原本就少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经费更加捉襟见肘;另外,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法制化程度较低、相关制度建设不健全也是导致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经费供给保障不力的主要原因。
2 适合榆林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治理机制
2.1 发挥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治理的宏观调控作用
政府首先要更新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政府理念,科学制定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发展规划,应认识新农村不仅仅需要硬件公共体育产品,也需要体育政策法规、竞赛活动组织、健身指导等等软件产品的建设,有效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意味着达到“所供即所求”。其次,政府必须由垄断者转变为公共服务的监督者、促进者,建立政府、非政府组织、私营部门共同参与体系,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决策体制的民主化、科学化,在农民和决策主体之间构建双向交流通道,促使村民具有对公共产品需求的表达机制。再次,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促使决策过程的公开化,杜绝腐败,提高农民的监督意识。最后,加强乡镇联合、村村互助协作等区域联动方式,整合区域内的有效体育资源,组织开展区域内有影响力的全民体育活动,促进体育公共服务共进,实现榆林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效益的最大化。
2.2 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提升村民参与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的自治水平
政府难以真正理解农民的真正需求,而非政府组织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与农民关系较近,能够通过更加贴近农民的表达形式进行体育运动的推广。如农村的广场舞组织便是非政府组织带动农村运用的成功经验,还可在农村成立太极拳、交谊舞、瑜伽等体育活动社团组织,加强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项目的全民普及,大力挖掘农村特色体育项目,积极整合民族体育文化,创建体育示范村、示范组织、示范家庭,发挥榜样模范的引领作用,建立强大的农村体育圈。当然增强农民的体育意识是榆林市农村体育公共服务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强对农民现代体育知识技能的普及,促使农民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并掌握科学有效的运动方法,充分响应国家“全民健身”的号召,真正促进榆林市农村体育公共体育服务的健康发展。
2.3 发挥优秀的体育人才作用,促进农村体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为农村输送优秀的体育人才,注入新鲜血液和动力,以点带面,带领更多农民加入到更专业的体育锻炼中来,如毕业的优秀大学生或者退役的运动员等等,采取各项激励性的政策,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为榆林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事业贡献一份力量。还要为农村培养更多的体育人才,培养农村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让农村学生成为未来农村体育的主力军。
构建榆林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侧改革治理路径,实现高水平的供需平衡,提高榆林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水平和效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需要,促进榆林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事业健康、有序、协调发展。
科研项目:2018年榆林市社科联青年项目,项目编号:YLSKGH2018-22。
(作者单位:1.榆林学院;2.榆林市横山区第六小学;3.铜仁市第十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