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培东的语文课程及教材观浅论

2019-10-20 04:24杨静茹
知识文库 2019年13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文本教材

杨静茹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知识观、课程观及教材观都在发生重要转向,语文课堂教学也面临新的要求。肖培东作为语文特级教师,其教学艺术一直广受好评,这源于他对语文课程内涵的独特见解。研究他的语文教育教学,并从中窥探其践行的课程及教材观,对于如何更好地建设、发展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启示意义。

特级教师肖培东,近年来一直活跃于语文教坛。他的语文课堂大道至简,始终贯彻着他“浅浅地教语文”的教学思想。肖老师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坚持贴着文本教学,通过听、说、读、写等各项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本文拟结合他的课堂实例,对肖培东老师的语文课程及教材观作初步分析。

1 真教语文,教真语文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科,其主要特点在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且人文性寓于工具性之中。这不仅强调了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学科的性质,同时也彰显了语文课程中对于立德树人的特殊功能。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展开教学,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仍然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文教学必须要回归‘语和‘文的本真。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在这一点上,肖培东老师不忘初心,坚守语文本真,给我们做出了正确的示范。

1.1 浅浅地教语文

不知从何时起,语文教学内容变得越来越复杂,提倡语文“深度教学”的声音层出不穷,在这样的背景下,肖老师坚守语文正道,始终坚持“浅浅地教语文”,教给同学们字、词、句、篇章,以及从中应该领悟到的思想感情。《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一篇演讲词,许多老师执教该课时很容易就上成历史课或思想政治课,忽略语文学科应有的价值属性。而肖老师紧扣此课的文体特征,“在备课本上把‘演讲两个字写得大大的,然后紧紧地盯着它,直到它融进自己的内心。他围绕蔡元培先生的“三告”,引导学生从这一核心句入手,在反复朗读中逐步把握演讲词的篇章结构、思想内容、语言风格,以及句式特征等,把它上成了一堂真正的关于“演讲”的语文课。

1.2 简单地教语文

为了迎合新课改中要求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的趋势,各类名目繁多的课堂模式基本都围绕着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等步骤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就语文教学来说,过多强调课上交流和展示,刻意营造课堂气氛,语文课堂只能由 “满堂讲”变为“满堂演”,学生在课堂上人云亦云,课后脑袋空空,更不用说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相比之下,肖老师的课堂显得更为简单纯粹。

在执教《我的早年生活》一课时,肖老师采用提问式导入,一上课就给同学们抛出“‘我是谁?是哪个国家的?同学是否了解作者的相关事迹?”三个问题,使学生在一次次思考中加深对丘吉尔的了解,把握自传体文章的特质,看似毫无设计,信手拈来,实则大有想法,为之后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简简单单的课堂导入,反映出他真实朴素的教学思想,摸清学生,了解学情,一步一个脚印地引领学生走进语文,阐释语文课程的内涵。

2 文本与学生并重

肖老师认为,“一个好的语文老师。首先要有一个尊重的心,尊重语文本质,尊重课堂教学规律,尊重文本,更要尊重学生”。在他看来,语文是一门“人”“文”兼具的学科,语文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因此,语文教学就是要扎根于文本,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在遵循课堂教学规律的前提下老老实实地教会学生学习。

2.1 关注文本

钱梦龙老师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一篇课文教什么、怎样教、是否教到点子上、能否让学生真正受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解读文本的功力。”作为其弟子,肖老师不负所望,一次次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显示出他高超的文本解读艺术,也体现了他“用教材教”的新语文教材观。《皇帝的新装》是一篇经典童话,课文本身可供挖掘的教学内容有很多。尽管经典的魅力在于常读常新,但是就语文课而言,如果盲目求新求异,一味追求文本解读的新颖深刻,只会迷失自我,给语文课带上一层厚厚的面具。

2.2 关注学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强调了以学生为主的理念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新课程背景下,肖老师立足于学生本位,对教材的处理更加关注学生需要,给每位同学各抒己见的机会,体现出适应语文课程变革的新教材观。

同样是在《皇帝的新装》这一课中,肖老师时刻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处理教材,帮助他们走进童话的。肖老师在课堂上充满了耐心,给同学们足够的时间表达自己的观点,尽量让每个有想法的同学都能得到展示,促使没有想法的同学主动去思考。“语文教学的特点是熏陶渐染,潜移默化,语文课堂教学是要放慢脚步的,教师的耐心等待既是对教育对语文教学的尊重,也是对学生的真正尊重。肖老师的童话教学,根植于教材,却又能灵活运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在思考中加深对童话的理解。

3 老老实实教会学生读书

我们倡导语文教学要回归语言本身,朗读,应是最好的方式。而现在很多老师都忽视朗读这一教学环节,在他们看来,课堂时间尤其宝贵,朗读文本完全是浪费时间。肖老师的课堂教学却尤其重视朗读,以读促学,以读促悟,朗读成为学生读懂文本、走进文本的最佳途径。

3.1 字词、标点的涵泳

“字词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解读文本的第一步。离开对字词句的学习,语文教学势必成为空中楼阁,难以继续前行。”很多人都批评当下的语文课“变味了”,归根结底是因为语文学习没有立足于语言文字。正如倪文锦老师所说,“语文教育无论具有多少功能,但万变不离其宗,其根本前提是学生必须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肖老师的课堂中,对文本的解读紧扣字词展开,积极引导学生品味字词,甚至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

例如在执教《走一步,再走一步》时,肖老师首先明确了语文学习的第一步,即认识字词,对“嶙峋”、“啜泣”、“纳罕”等词正字正音,之后由“闷热”一词切入,通过对动词、虚词的分析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感悟文中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不仅如此,就连简单的标点符号,肖老师也能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认真咀嚼。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中,“‘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肖老师请学生补充破折号的内容,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深入情境,真正走进小作者的内心世界。正是凭借敏锐的洞察力,肖老师才能带领学生发现文章字词句段以及标点上的亮点,去理解领悟作者的语言和思想,将语言学习与情感体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表现出较强的语文意识。

3.2 以读促思

以《老王》一课为例,作者杨绛先生的语言看似平淡简洁,实则朴素中饱含深情,需要细细品读琢磨,肖老师花費了大量时间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反复朗读关键词句,探寻其中蕴含的复杂的人物情感。肖老师从文章结尾“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出发进行讲解,让学生不断地去朗读,不断地去感受老王的不幸。单就“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这简单的一句话,他先让同学们整体读,加标点后再次朗读,最后调整好情感,跟着老师一起读,体会其中蕴藏的作者对老王的深刻同情。肖老师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真正地走近杨绛,走进这篇课文《老王》。

“语文课,首先必须是文本阅读课,有琅琅的书声,有真诚的对话,有主动的揣摩,有深刻的反思,有精神的升华。”肖老师的课堂始终贯彻着这一课程理念,肖老师的课堂一直都是书声琅琅,课堂内容充实而生动,充满了“语文味”,真正践行了他“浅浅地教语文”这一教学理念。

结合肖老师的教学实践,我们能看到他始终在“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老老实实,简简单单,坚持遵循语文课程的规律,守住语文的本真。在他看来。语文课程的内涵在于“语言”和“文字”,语文课堂要关注学生的存在和需求,要把“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作为语文课程的宗旨。在对语文教材的处理上,我们要改变过去的传统教材观,“以学生的发展为起点和价值追求,对教材进行‘生本化处理”。同时,在注重文本的前提下,也要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突破教材的限制,将语文和生活打通,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总之,在肖老师眼中,“语文课程不是静态不变的知识系统”],而是工具性、人文性、言语性的相互融合,这种课程观对于当下语文教育教学具有重要启示。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文本教材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教材精读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