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体现生态教育的思想

2019-10-20 04:24杨舒砚
知识文库 2019年13期
关键词:藤野鲁迅生态

杨舒砚

1 生态教育的基本观念

“生态教育学”这一术语最早由美国教育专家克雷明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提出,以教育为研究对象,以生态学为研究原理,把教育和生态环境联系起来,研究教育和其周围的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生态学的视角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具有“生命性”的,“成长”是生命的特点,教学的基点是基于学生的成长,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是命令关系,而是依赖关系。

生态语文强调环境与语文教学交互作用形成语文能力,主张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反对把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纳入教师预设的轨道。

从语文学习的面貌上看,生态语文是生机语文。课堂教学不是死气沉沉,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灵性的课堂。课堂支持气氛的形成,取决于教师的四种行为:1)接纳感受,2)赞赏或鼓励,3)接纳意见,4)善于发问。因此,在课堂气氛的形成中,教师的行为影响是非常明显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努力营造轻松、活泼,充满生气而学习状态又积极向上的气氛,使每一个个体都处于生命的饱和状态。从语文学习所需情感介质分析,生态语文是生命语文。生命的特质在于成长,生态语文要有利于学生的成长。这种成长是以学生为中心,既不是拔苗助长,超出学生的理解范围,也不是抑制学生的发展,当然也不是外在于学生个体成长的以考试为中心的功利性的教学。从语文学习的外延分析,生态语文是生活语文。语文不是生活的简单呈现,而是通过生活学习语文,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一个中介,并为语文学习提供一种体验。

2 从生态教育的观点思考《藤野先生》教什么

《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记录了他在日本留学期间的几件事。通过对事件的叙述,表达了他对藤野先生的感恩与钦佩之情。鲁迅的文章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一直是难点,这与鲁迅独特的文风和当时复杂的时代背景不无关系。在此之前学生学过的鲁迅所写的回忆性散文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生态教育认为教学是为了人的可持续发展,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与學生应平等的对话,所以在讨论教学内容时要尤其注意分析学情。

2.1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我们注意到了编者的意图,教学单元目标中表示,读书要用最小的代价搜寻最有价值的东西,要学会迅速捕捉阅读信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由众多事件构成,教会学生如何完整准确地概括事件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这一目标的教学不是单纯的让学生知道事件的内容,而是教会学生概括事件的方法,学会方法后自行解决问题。

2.2 教师的疑问就是学生的疑问

教师在备课时要换位思考,把自己当成学生,这样才更能体会到学生的难处,从而确定教学内容。也就是说,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产生的疑问通常是学生的疑问,只有解决了这些疑问,才能真正使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如在备课时教师会发现,文章的题目是藤野先生,但直到文章的第六节开始才提到他,那么文章第1-5小节是在写什么,有什么作用?再如,藤野先生帮鲁迅改讲义与图纸等事件都表明了藤野先生对学术严谨、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那后来的“敬重鬼”与“裹小脚”事件又反映了藤野先生什么样的特质呢?这些问题很可能成为学生理解文本的障碍。

3 从生态教育的观点思考《藤野先生》怎么教

教育生态学认为,人既是自然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教育受到社会和自然的各个因素的影响,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和教育有关的自然、人文环境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个因子都是平等的、和谐的、共同发展的。生态论的观点强调个体的发展,强调个体和周围环境的共生共存。交往性是教育生态学的重要特点。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师生和谐对话营造支持型的课堂气氛,力求让学生自己生产知识。

3.1 善于发问,寻找矛盾之处

有效提问是营造知识性课堂气氛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在设计问题时要善于寻找矛盾点,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氛,让语文课堂不再死气沉沉而是充满生机。如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可以先让学生通过概括事件总结藤野先生的性格特点,然后再让学生从课文原文中找出鲁迅对藤野先生的评价,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总结和鲁迅的评价不同,从而产生疑问,进而对文章做进一步思考。又如我们在教课文1-5小节鲁迅反讽的语言表达方式时,可以这样对学生进行提问:清国留学生是去日本干什么的?他们又干了些什么?很容易得到答案:是去日本学习新技术救国的,然而他们却在歌舞升平。可见鲁迅对他们的失望甚至是绝望。

3.2 由读到写,联系生活体验

我们在设计教学时,着力于两个关键点,一是文章写了什么,二是文章是怎么写的。一旦教学落实到第二个教学点就成了教学的难点。我们的写作教学常常是通过每月、每周甚至是每天的练习进行,殊不知由读到写的效果会更加明显。如这篇课文的教学,在给学生明晰了双线结合的写作方式之后,学生将领悟到将如何通过巧妙的安排事件来写散文,这时就应乘热打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也来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写一个人,一个自己身边真实的人。将生活变成语文学习的一个中介,并为语文学习提供一种体验。

3.3 小组合作,强调团体协作

生态语文的理论基础之一是教育生态学。教育生态学认为,人既是自然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教育受到社会和自然的各个因素的影响,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和教育有关的自然、人文环境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个因子都是平等的、和谐的、共同发展的。自然环境包括教室内各物体的颜色、教室的采光、温度、噪音、一节课的长度、教师上课的节奏,班级的规模和学生座位的安排方式。这些都会对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些因素凭借个人之力很难改变。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应为学生建构合理有效的人文环境,即强调团体的协作,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合作而不是竞争。很多教学活动的进行都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我们可以根据学生成绩的高低分成各个固定的小组,每个小组都有固定的角色分配,不同的角色所进行的成果展示会为该组加上固定的分数,这样的安排会让每个小组成员团结起来,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

4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4.1 教学目标

1)寻找文中的事件并理解事件的构成,掌握捕捉信息的能力。

2)了解在鲁迅眼中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人。

3)感悟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恩与敬佩之情。

4.2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在鲁迅的眼里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人。

教学难点:感悟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恩与敬佩之情。

4.3 教学方法

品读法、小组合作法

4.4 教学过程

(1)导入

1)通过提问确定藤野先生的身份

2)回忆所学鲁迅文章中其他人物,引出我们即将学习的藤野先生

(2)概括事件——寻找“我”眼中的藤野先生

1)概括鲁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事件

2)从事件中得出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人

(3)研究事件——寻找鲁迅眼中的藤野先生

1)在鲁迅眼里,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人

2)这篇文章中除了写藤野先生还写了哪些人物

(4)事件布局——学习双线结构的写作方式

1)鲁迅为什么选取这几件事回忆藤野先生

2)这样选取事件对表达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情感有何好处

5 总结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蔡明说:“‘生态语文是一种信仰。生态语文团队对于语文的态度是怀有虔诚和敬畏的,即使生态绝对平衡的语文不存在,但我们不能不朝着语文‘理想国的方向行走。在我看来,语文具有信仰的性质。这个信仰的主题是‘生命,每一个生命孕育的奇迹,都离不开语文的关怀。这个信仰,历经了无数人的求证,仍然不能穷极其全部;历经了漫长时间的洗礼,仍然发出迷人的芬芳。在这条信仰的长河里,你能体验到生命从混沌到开化的美妙过程。信仰超越科学的‘证实,即使充满未知但依然充满坚定的信念。”生态语文对于语文教育来说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有其实践的可能性与优越性。我们在进行语文教育研究时,应关注这些学科前沿的理论观点,这样才有利于我们开拓视野,使教学走向现代化与高效化。

(作者单位:江苏省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藤野鲁迅生态
鲁迅念念不忘的藤野先生,后来怎么样了?
藤野先生谈鲁迅
藤野先生眼中的鲁迅
孔乙己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阿迅一族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