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彬
摘要:学习动机可以界定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学生的学习语文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设立目标,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达到目标的过程。语文的学习动机与语文的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加强。小学生们,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他们的学习动机可以引起并促进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又可激发、增强和巩固学习动机。我们可以在小学生语文教学当中通过语文教材内容的辅助下,加上老师们的有力的、有意识的引导,逐步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促进他们学习语文动力的养成与长足发展。
关键词:学习动机;小学生身心特质;教师期望效应;语文教材情景导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1-0039-01
1.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学习动机
谈到学习动机,我们必然要首先提到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为活跃的心理成分,因为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不是把学习任务看做负担,而是把学习作为内心的一种满足与享受,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语文以及相关实践中才有持续的学习动力,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爱因斯坦坦曾提出过,在学校里和在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个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启发。孔子就曾說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艾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小学生们这一精神兴趣可以为学习动机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支持。
看到了并强调了,学习兴趣与动机在小学生学习语文这项活动当中的重要性。我们不妨较为具体的探讨一下,小学生学习语文都有哪些复杂多样的学习动机。
我们大体可以将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分为两大类,首先一个是生理方面动机,这是一种先天性的。它主要表现在,小学生在这个年龄段的心理方面的特质。小学生,他们容易受到外部条件引诱,再加之内在的好奇心,他们会对一些外在表象的具体事物产生较为短暂的、直接的、冲动的兴趣,想要去了解它,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却需要借助外在表象的具体事物去实现。而另一方面是小学生表现出来的社会性动机,也就是小学生的这一特殊的社会身份所需要的。比如说,来自家长的直引、教导鼓励,还有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或多或少的启发。
2.掌握小学生独特的身心特质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动机
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们的主要特点我们应该清楚。例如,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在此方面我们就应该利用起小学生对语文这课的注意力,小学生的记忆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再现和直观、具体的特点。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情感方面,低年级小学生虽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意志方面,遇事很容易冲动,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在完成某一任务时,常是靠外部的压力,而不是靠自觉的行动。
3.教材注重兴趣方面的设定
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灵活多样。体现多种信息资源手段的利用。注意为学生设计具有童趣的实践性,综合性,体验性活动等。教材特意留出空间以情趣性语言为主,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知识水平和经验基础。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选文丰富多彩。既要贴近学生生活,古典与现代融合;具有清晰的主题设计线索,以及各个栏目,习题,统一设计卡通图标。形象生动。活泼可爱,标志明显。每篇语文课文都有形象、生动的优美配图和插图。此外,还可以让课本还多处运用色块划分要求,区分类别。这些板面及色彩的设计与采用,为教材增色,也让小学生乐于学用课本。借助于教材生动的板块内容,使教师的教学富有趣味性,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上课是一种乐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4.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
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主体对象是小学生,课题对象应当属于小学语文因为这一传达知识的载体我们作为老师应该清晰的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建构一个清晰明了的关系网。首先教师不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学习动机培养方法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第一,了解和满足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当中的需要,促使学生学习动机的产生,满足他们对课本知识以及由此联想生发出来的好奇与兴趣。第二,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也就是自我成就感,从中找到乐趣更重要的是生发自信。第三是,教师可以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第四,教师能够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来培养学生学习动机,通过表扬与批评来满来刺激学生内心对于知识以及他人认可的需求与满足,从中找到小学生的自我存在与价值感。第五,充分借助教材的内容,来组织实践活动,模拟故事情节,丰富教材,拓展内容,生发更多情趣,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让他们在体验的过程当中,拉近与经典距离,刺激兴趣,深化感知。
参考文献:
[1]李晨.小学语文主题式教学实施模式初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7).
[2]章志光.《小学教育心理学》,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