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蓉 泮昊媛
【中图分类号】R7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20)09-0240-01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重视优生优育,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上,无论是外在的容貌、体型还是内在的智商、情商,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完美的。但是从一个新生命的孕育到出生再到长大成人,涉及到的知识包罗万象,尤其是婴幼儿时期,有时候仅仅是一个小细节的忽视,就会对孩子造成一辈子的影响,下面笔者浅谈一下很多家长都关心的婴幼儿“o”型腿的相关知识。
“o”型腿在医学上称为的膝内翻,主要表现为两下肢自然伸直或站立时,两足内踝能相碰,而两膝不能靠拢。生理性膝内翻是小儿生长发育的正常生理过程,2岁以内的小儿轻度的膝内翻是正常的,随着腿部肌肉的发育和平衡能力的提高,生理性的膝内翻会自然矫正。但也有部分孩子的膝内翻并没有自行矫正,最后发展成永久性的“o”型腿,这就需要家长引起重视,积极预防。
1.“o”型腿的成因
1.1缺乏维生素D和钙引起的佝偻病。由于小儿缺乏维生素D,引起全身钙磷代谢失常,以至于钙盐不能正常沉积在骨骼的生长部分,导致骨骼畸形。佝偻病虽不会直接危及生命,但其发展缓慢隐匿,极易被忽视,一旦发生明显症状时,骨骼畸形已经形成,不能恢复。其中“o”型腿就是佝偻病常见的骨骼畸形表现之一。
1.2站立和行走过早。正常的小儿独立行走的月龄为12个左右,但是有些孩子在9个月或者10个月就会独立行走了,很多家長认为是孩子生长发育比较好,还鼓励孩子多行走。其实孩子在10个月左右的月龄,孩子的骨质相对孩子比较软的,在骨质不够坚硬的情况下,过早地去承受上半身的重量,会导致下长肢骨变弯曲,而出现“O”型腿的现象。
1.3婴幼儿期的肥胖。正常情况下,一个刚会走路的孩子体重大约9-10kg左右,但是随着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有些孩子被过度喂养,出现超重或者肥胖的情况。过重的体重也会影响正在蹒跚学步的孩子,下肢因为无法承受过重的体重,而导致“O”型腿的出现。
2.“o”型腿的预防
2.1补充维生素D
2.1.1增加日光照射。紫外线照射皮肤可以产生内源性维生素D,因此产生维生素D的量与紫外线照射时间、暴露皮肤的面积成正比。对婴幼儿来说,平均每天要保证1-2个小时的户外活动,并且尽可能多的暴露皮肤。但婴儿的皮肤过于柔嫩,晒太阳的过程中要避免被晒伤,夏季宜在上午十点前,下午四点后进行。不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紫外线无法穿透玻璃,因此不能隔着玻璃晒太阳。
2.1.2及时添加富含维生素D的辅食。各种蛋黄、动物肝脏(猪肝、鹅肝、牛肝)、各种富含油脂的鱼(三文鱼、金枪鱼、秋刀鱼)和蘑菇等食物中维生素D含量比较丰富,可以及时添加到孩子的辅食中。
2.1.3常规补充维生素D制剂。婴幼儿应每日补充预防剂量的维生素D制剂。足月儿生后2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400IU/d,早产儿、双胎儿、多胎儿生后1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800IU/d,3个月后改为维生素D400IU/d,至少补充至2周岁。
2.2正确补钙
2.2.1通过食物补充。钙质的补充最好来自钙质丰富的食物或者钙强化食品。常见富含钙质的食物有:奶酪、牛奶、酸奶、虾皮、鱼类、蛋类、卷心菜、芹菜等。一般来说,婴幼儿每天摄入500ml的牛奶就可以满足钙的需求。钙在酸性环境下比较容易被吸收,因此可以在食物补钙的过程中,加入一些酸性食物,比如鸡蛋中可以加入番茄,烹调鱼或者排骨时可以放些醋,这样有利于钙的消化和吸收。另外还要避免饮用碳酸类饮料的摄入,以免影响钙的吸收。
2.2.2通过钙剂补充。如果有些孩子确实无法在饮食上摄取到充足的钙,可以服用钙剂补充钙元素。但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因为补钙过量会造成儿童泌系统结石、骨骼过早钙化,甚至出现钙沉积在眼角膜和心瓣膜上从而影响视力和心功能。因此在补充钙剂时一定要注意用法和用量。
2.3避免过早独立或长时间行走
避免孩子在12个月以前独立行走,对于非常渴望行走的孩子,可由家长搀扶或者使用婴儿学步车帮助行走,以减轻体重对下肢的压力。即使12个月以后,也应尽量避免孩子长时间行走,毕竟孩子的骨质和韧带还比较柔软,无法承受长时间的压迫。
2.4控制体重
随着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越来越多的孩子由于营养过剩导致肥胖,现在有些孩子1周岁的时候体重甚至会达到12kg以上,过快的生长发育引起体内维生素D和钙的不足导致骨骼过于柔弱无法承受过重的体重产生的压力,最终出现下肢骨骼变形的而产生“o”型腿,因此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内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