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坤伦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初三化学教学中,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决定着学生是否获得一定的发展,还反应出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得以完善。由此可见,提升初三化学课堂教学质量是必要的。但如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成为了教师所关注的问题,因此,本文笔者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三个解决策略。
关键词:初三化学;教学质量;信息技术;实际生活;实验
初三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时期,也是打牢化学基础的重要阶段。由于教师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颇深,忽视了学生心理发展的研究,只是将教材中的知识通过讲授的方式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这样既扼杀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还对他们思维的发展与能力的提升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还有利于完善他们的认知结构,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整体性提升。
一、借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初三阶段的化学知识虽然呈现出基础性的特点,但知识的呈现方式常常带有微观的特征,这就容易使教学陷入难点中。而信息技术这一教学辅助工具的引入可以为教学难点的突破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它不仅能够将微观的化学知识以宏观的方式展现出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微观世界的丰富多彩,还能够将课堂营造出趣味化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以“化学式反应物质的组成”为例,为了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化学式的形成过程,笔者首先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展示微观下几种物质的组成,即:水、金属铁、氧化铜。由于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进而呈现出的现象为:蓝色的球形物体表示氧原子,红色的球形物体表示氢原子,并且蓝色球状比红色球状大,以此播放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水分子的过程,这一动态场景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使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组成与化学式的关系,从而为后续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联系实际生活,塑造应用意识
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初三不仅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时期,也是塑造学生应用意识的关键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联系实际生活,将生活实例作为教学素材引用到课堂中,这样既能够丰富课堂教学的资源,还能够使学生對新知识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此外,在思考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解释问题中所蕴含的化学原理,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他们自身的应用意识。
以“金属的性质”为例,为了加深学生对金属性质的理解,笔者首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出他们常见的金属,有的学生说出“铜、铁、铝”等等,于是以学生所说的金属类型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分成小组,针对“金属的物理性质”这一主题进行讨论,在此过程,笔者提出:“为什么铁制锅铲上需要加上木质柄?铸造硬币的金属材料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在学生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后,笔者再次提出:“以上提出的金属有哪些化学性质?”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于是笔者引导学生走进实验室,使镁条、铁片、铝片在空气中加热,以此完成了实验操作活动,从而加深了学生对金属性质的理解。
三、重视实验操作,完善认知结构
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完善认知结构的重要环节。但目前,化学实验主要以教师演示为主,这样虽然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实验现象,通过教材中的内容可以验证实验原理,但却缺少了学生自我体验的过程。为了强化学生体验实验的深刻性,教师应指导学生展开实验操作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感知觉、思维等认知结构的同时参与下提高其认知水平。
以“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为例,为了使学生认识燃烧现象,并知道物质燃烧所必须的条件,笔者首先以燃烧的图片作为导入,揭示“燃烧”这一教学主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燃烧究竟需要什么条件?”然后让学生针对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最后笔者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并指导学生运用“酒精、纸巾、酒精灯”等实验用具展开操作活动,以此验证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通过操作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还使他们感知觉和思维得到了同时参与,以此总结概括出了“可燃性、氧气、温度”这三个燃烧所需的条件,从而使他们在灵活掌握知识的基础上促进了其认知结构的发展。
综上所述,由于初中生的思维处于发展的高峰期,因此,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是较为迫切的。实践证明,通过合理借用信息技术、生活案例的导入以及实验操作的展开,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究兴趣,还有利于学生的认知结构得以不断完善。此外,当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达到有机融合,才能够使课堂实现有效构建,所以作为初三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此将教学真正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参考文献:
[1]李素军.浅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相应对策[J].学周刊旬刊,2016(9):173-174.
[2]扎西吉.探究式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2016(14):16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