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传播效果分析

2019-10-20 13:50熊红盛飞兵林荣惠
学会 2019年9期
关键词:传播效果

熊红 盛飞兵 林荣惠

[摘 要]气象知识的科学普及对于增强人民群众防范和减轻气象灾害的意识、提高气象防灾减灾的能力起着重要作用。该文基于笔者参加的2018年“华风杯”全国气象科普讲解大赛及2019年福建省第三届科普讲解大赛,对气象科普讲解的选题、内容、展现形式及讲解人员的现场表达等因子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在一次气象科普讲解中实现最优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气象科普 讲解技巧 传播效果

[中图分类号]G3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596(2019)09-0057-03

全国各级气象部门为全面普及气象知识,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气象防灾减灾能力,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双管齐下的方式进农村、进校园、进社区,设置科普知识宣传栏、发放科普知识册、举办气象科普讲座,并设立气象局对外开放日、气象科普馆开放日等多种形式向公众传播气象知识。气象科普讲解作为一种声画同步、形象直观的宣传形式,对于提升气象科普传播能力,在全社会广泛普及气象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提高社会各阶层群体预防和减轻气象灾害的意识和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结合笔者参加的两届科普讲解大赛实践和经验,分析总结了气象科普讲解的相关技巧和注意事项,探讨如何在气象科普讲解中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一、确立讲解主题

(一)选题不宜过大

目前,气象科普讲解大赛自主命题的讲解时间规定为4分钟,4分钟时间很难将一个庞大的主题讲述得清楚准确。因此,讲解人员选题不宜大而广,应小而精。例如讲解主题“暴脾气的强对流天气”就过于庞大,因为强对流天气包含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龙卷风、冰雹和飑线等现象,讲解过程中容易出现内容空洞、不全面、顾此失彼。而若将主题修改为“暴脾气的强对流之龙卷风”,只对龙卷风这一天气现象做全面细致的讲解,则更容易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出精准的表述,让受众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二)紧抓当前热点话题

为抓住观众的眼球,带其进入你的科普世界中,选题可从当下热点话题出发,并加以提炼及延展,引导观众对讲解内容产生更深入了解的需求[1]。例如2018年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一等奖的获奖作品《“雷击哥”探案》,由遭遇雷击的大连气象局主持人刘晓东的亲身经历出发,講解雷电这一主题,进行雷电知识的讲解及防御。

(三)关注气象知识中的“盲点”

科学普及,重要的不是“科”,而是“普”。而气象科普,相较于大家熟悉气象知识,如风霜雨雪、云雾雷电,或是时下热点气象新闻,一些冷门的气象知识更需要被公众了解。如笔者参加的2018年全国气象科普讲解大赛作品《飑线天气话你知》,选题初衷便是觉得飑线作为强对流天气中的一种灾害性天气,公众对其知之胜少,一旦灾害来临,就不知如何防御。该作品运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化身飑线,将它的形成、危害及防御向观众普及。

(四)明确选题方向

气象类科普讲解选题大致可归纳为五类:一是天气现象。介绍暴雨、台风、雷电、冰雹、大雾等各类天气现象的形成、特点、危害及防御等。二是气象仪器。小到雨量筒、测风仪,大到气象雷达、探测卫星,讲解各类气象仪器如何助力观测探测。三是气象科技。例如给公众讲解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的、人工影响天气是如何实现的。四是气象与生活。例如气象预警信号的识别、回南天的防范等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气象知识。五是社会热点类。针对当前社会关注的气象热点问题进行解释说明[2],例如2016年全球最强台风“莫兰蒂”重创厦门,2017年的气象主持人出镜遭雷击事件,2018年春节期间琼州海峡大雾锁航、强留上班族,2019年我国南方地区频繁遭遇强降雨等。

二、讲解词撰写

稿件是讲解的基石,科普讲解大赛规定讲解应该遵循科学、准确、简明、合乎逻辑的原则,这是基本要求。4分钟的讲解时间,一份信息量够、感染力强的稿件将为比赛奠定坚实的基础,讲解词传递出来的信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互动的介质[3]。

(一)突出讲解词的条理性和递进性

结构完整、条理清晰是一篇讲解稿的基本前提。为了使受众跟随讲解者的节奏进入科普知识的海洋中,使之理解所讲内容,要求讲解词紧扣话题主线,铺设清晰的脉络,注意上下衔接。可采用递进式,即按事理展开或认识由浅入深的递进过程来安排结构层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2019年全国气象科普讲解大赛的获奖作品《大雾监测新利器》,讲解词首先还原2018年春节期间琼州海峡大雾锁航事件,提出海雾的危害性,继而提出解决方法,即气象部门引进的激光能见度监测仪,实现对琼州海峡大雾的立体监测,保障了海上安全通行。

(二)有助于增强讲解的趣味性

一篇优质的气象科普讲解稿,在结构上应遵循“引入话题——阐明事实——解释原因——描述后果——呼吁行动”的框架。例如《“雷击哥”探案》中“雷击哥”化身侦探,把袭击他的雷电家族进行逐一调查,抽丝剥茧般带着观众探究真相。笔者在2019年福建省科普讲解大赛中的作品《小跟班·拉尼娜》,拉尼娜是西班牙语中“小女孩,圣女”的意思,[JP2]所以将它塑造成一个调皮的小女孩形象带到大家面前,解析了它的成因、危害,启发公众重视气候变化,保护环境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

三、讲解者展现形式的优化技巧

(一)讲解思路清晰

清晰的思路是一场讲解的主心骨,有助于选手更好地把控全场,可从讲解主题的空间结构入手进行剖析,或从上到下,或由外到内,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4]。比如,讲解台风结构时,若从垂直方向把台风切开,可以看到有明显不同的三个区域,从中心向外依次为台风眼区、云墙区和螺旋雨带区。

也可按照由现象到本源的顺序来讲解,这种方法可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从而跟随讲解者的思路来探究所讲内容的形成原因及变化过程。此类顺序可用于讲解天气现象类或社会热点类主题。例如,笔者在讲解《飑线天气话你知》中“东方之星客轮翻沉”这一事故时,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当时客轮航行至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长江大马洲水道翻沉后的画面资料,再以此为线索,引出危害巨大但不为大家熟知的飑线并不是不会发生在我国,呼吁公众引起重视。

(二)服饰与主题相符

气象科普讲解大赛参赛者的服饰大致分为三类。

(1)[JP2]正装。男士衬衫西服,女士套装、连衣裙等职业装,可塑造出庄重大气、沉稳专业的形象,此类服饰适用于讲解大部分气象类主题。

(2)贴合主题服装。例如笔者以《小跟班·拉尼娜》为题进行讲解时,装扮成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带上头饰,穿上百褶裙,带给观众直观的视觉感受,增强作品吸引力。

(3)特定职业装。相较于医疗、消防等部门,气象工作者特定服装较少,而其中从事人工影响天气的工作人员需穿专业工作服,所以在讲解人影作业的相关内容时,着工装能让观众感受到讲解者的专业与权威。

(三)与演示PPT或视频融为一体

如遇专业性较强的气象术语或气象仪器,单靠语言难以讲述清楚,针对重点、难点配上图片、动画或视频,形象地表现出来,就可以达到“一图胜千言,一频胜千图”的传播效果。

如果讲解者在讲解过程中能够和演示文稿以及身后的PPT或视频合二为一,融为一体,就能给受众呈现出一个现场版的科普宣讲片,效果极佳。

(四)合理运用道具

在讲解过程中,合理准确地运用道具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比如做气象实验时,可以带上仪器进行直观的演示,让观众一看便懂。又比如笔者在讲解《小跟班·拉尼娜》时,为达到提醒公众保护环境的目的,便带了一个空水瓶和一张双面都写满文字的A4纸,呼吁大家保护环境从小事做起,从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张纸开始。

四、注意事项

(一)节奏的把控

4分钟的讲解时长要求讲解者具备较强的节奏把控能力,需控制语速,准确控制讲解时间。限时4分钟的讲解建议将时间控制在3分30秒到3分45秒为宜,其余15秒到30秒作为机动时间,留给由于紧张或是出现意外状况所耽误的时间,切忌因为少时或超时而影响讲解效果。

(二)灵活化解讲解中的失误

气象科普讲解比赛要求选手脱稿展现,所以在讲解过程中,极易出现口误或是忘词,而失误势必会影响到讲解内容的准确性、连贯性,从而影响讲解质量。建议选手对于忘记的非重点知识可省略不讲,迅速调整,或者插入一个疑问、设置悬念延至下一节点再讲。不过,如果涉及专业的气象知识点出现口误时,讲解员首先需调整状态,表情及動作保持镇定,按正确的讲法重讲一遍,确保讲解内容的准确性及严谨性。

一场优秀的气象科普讲解,其主题、内容、展现形式、讲解者的表现各个因子缺一不可。每一个因子的贡献率使气象科普内容生动有趣,使公众能够听懂、记住、用得上,从而吸引公众参与气象、了解气象,提升全民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及避灾救灾技能。

参考文献

[1]于晓梅.专题讲解——讲解方式的新探索[J].文物春秋,2012(5):53-56.

[2]何天玉,张淑敏.气象科普讲解大赛技巧浅析[J].陕西气象,2019(2):48-50.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赵娟.顺序分析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D].太原:山西大学,2013.

猜你喜欢
传播效果
传播学视角下应用型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传播的渠道与效果研究
线索与议程设置:提高党报传播力引导力的切入点
明星微博在社会公益活动中的传播功能与效果研究
企业微信生态圈的信息传播机制及效果分析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浅析《夏洛特烦恼》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原因
从四个维度提升典型人物报道的传播效果
学者型记者的价值及时代需求
论纪录影像中文化传播的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