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华珠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是一项有效的方法,合理运用问题导学法,可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推动学生问题意识、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为此,本文联系实际,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科学地运用问题导学法展开探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导学法;应用策略
所谓问题导学法,指的是以问题为基础,将数学知识点串联成为具有逻辑关联性的知识脉络,引导学生通过循序地解答问题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最终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本文结合具体案例,就问题导学法在数学课堂中的具体应用做详细探究。
一、科学设问,巧妙设疑
问题是数学的基础,也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升其综合学习能力。具体如,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利用提问、设疑的方式向学生抛出“橄榄枝”,让学生顺着这“橄榄枝”层层深入,在问题的引导与驱动下深入学习数学知识,最终实現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与灵活记忆。而初中数学教师要想实现对问题的有效应用,在运用问题导入知识时,就需要科学地设计问题,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教材内容,科学地选择问题形式,合理控制问题难易度,确保问题功能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情境式提问,科学化教学
为保证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将问题导入法与情境教学法有机结合,即为问题的引出创设具体的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中提问,更能突出提问的目的,同时增强提问效果,让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透彻。具体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设计出多媒体课件,在多媒体情境中引出问题,以保证提问的有效性。同时,在生活情境中引出问题,以此拉近学生与数学学科的距离,降低学生理解题目、解答题目的难度,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如在引导学生学习“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在运用问题导入法时先引导学生观察书桌、板凳、粉笔盒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学生观察、总结这些物品有何特点,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适时向学生提问:边缘线与书桌平面存在什么关系?书桌两边的边缘线分布有什么特征,两者之间是否存在联系等。由于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思维已经处于活跃状态,教师利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这一时间点向学生抛出问题,更能达到无缝转化的效果,让学生的思维自觉地从观察转为思考,思考的效率也会更高。
三、由问题引导复习,助力学习能力提升
新课改背景下,问题导入法不仅适用于课前、课中教学,还适用于课后复习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复习,可让学生的复习更有针对性与有效性。如数学课堂结束后,教师根据课中所讲知识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设计出几道难度适中的题目,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与驱动下有针对性地复习,再次学习自己的课堂上未掌握的知识,并重新回忆课堂的学习过程,这样能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但在利用问题指导学生复习时,教师也需合理控制问题的难易度,并能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与学习需求设计出难度不同的题目,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能在问题的引导下逐层提升。同时也能将学习的主动权归还学生,让学生在问题的带动下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实现高效率学习。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入法发挥着重要作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更应立足实际学情,结合具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科学地设计数学问题,不断地优化问题导入法的教学形式,进一步提升问题导入法的应用效率,促进数学教学质量与效益的提升。
(责编 吴 娟)
参考文献:
[1]姚青.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