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伟
摘 要: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以构建学习、探究环境为诉求,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为前提,以情境探究为路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人文情怀。
关键词:问题驱动;深度学习;历史教学
教育本质上是一个人感染、激发、引导另外一个人去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从而在对自己和世界的发现中遇到最好的自己。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文本挖掘,提出有创新性的激发性的问题从而触动学生久已干涸的心灵,让学习真实发生尤其重要。
我们在课堂上经常会碰到这样的尴尬:我们提出了自认为是有意义的深刻的问题,学生却感觉到与自己无关,一副默然的样子。于是,我们会责怪学生没有主动性、积极性,什么都不懂。其实更加应该反思的是我们:我们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不能唤醒学生的心灵?我们提出的问题真的有意义吗?我们提出的问题真的有价值吗?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包括学生在内的所有人都是站在现实的土壤上思考历史问题的。与现实的关系越大,人们探究历史的欲望就会越强烈。所以我们在对文本进行挖掘时,要基于时代性价值,提出真正有意义有新意的问题,让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的主体。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课通常的处理方式是找反映课本内容材料和图片,设置若干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当然探究的结果肯定是验证了课本的知识。或者是对课本知识部分采取自主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案上填空,最后再让学生讨论几个问题。表面上,这里都有教与学的对话、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但是在这样的探讨中学生的心灵真的在场吗?在经过认真的思考之后,我认为本课的时代性价值在于给今天的我们提供了一个后发国家如何应对时代潮流的历史样本。中国这个后发国家应对西方工业化潮流的艰难、辛酸都是我们今天的宝贵经验教训。当下我们面临的时代命题就是如何融入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如何趋利避害。这样就接近了学生与久远的枯燥的历史的距离,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与冲击。我将本课主旨(课魂)定为:一个后发国家如何应对工业化(主标题)——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为例(副标题)。基于时代性价值,课本第一目内容是“自然经济的解体”,我将文本处理为“个体小农如何应对工业化的冲击”;课本第二目内容“洋务运动”,处理为“政府如何应对工业化冲击”;课本第三目内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处理为“民间资本如何应对工业化冲击”。最后,为了升华学生的思想,从方法论层面上去深入挖掘:为什么在近代化的过程中,我们的步履如此艰难?围绕以上主旨,精选材料,设计合适的探究问题。
如何唤醒学生的心灵、如何调动学生探究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是历史教学的永恒问题。上完本课,我深深地感觉到,如果能够坚持时代性价值立场,充分挖掘历史的现实意义,搭建现实与历史之间的桥梁,是能够让学生调动全身心去找寻真正的历史以及历史的意义,甚至能够让学生完成知识的构建和生命主体意识的勃发。如何基于时代性价值,进行深入的文本挖掘,我得出了以下认识。
一、 挖掘历史事件的最大的(或者说最有价值的)现实意义,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本课内容枯燥乏味,是很难上出新意的,如果只是设计没有意义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是味同嚼蜡。要提出有意义的新颖的问题,首先要求老师翻阅大量文献,对别人的教学设计和思路进行研究,知道其优缺点,知道别人如何解读,在此基础上找到观点创新的突破口。过往关于本课的教学思路要么集中于梳理清楚知识脉络,要么集中于分析西方列强侵略的两面性。从科学性上讲,这种分析无疑是正确的,但与现实关系不强,容易落入俗套。所以我的教学设计就要不能再去重点分析这种两面性,要基于时代性价值进行突破与创新。其次老师要准确而恰当地找到历史与现实的本质联系。在鸦片战争之后,我们面临是西方列强的侵略,但是同时我们也更是面临西方工业化潮流的冲击,这一点与我们当下面临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冲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这样,我就找到了历史与现实的相互联系,找到、触发了学生学习心理的痛点。我们和古人都面临着同样问题,即如何应对工业化的潮流?跟现实联系起来之后,这样的问题设计是新颖的,也是深刻的。最后教师要具备学术视野、学术思维,才能对教材进行批判性创造性的解读。所以我们教师要关注自身的成长,尤其是专业素养的提升,这样才是能提出有意义问题的根本保障。
二、 教师要对问题进行渲染,着力强化历史问题的情感色彩,提出有温度的问题
我们自认为找到了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但是学生真的这样认为吗?如何将我们的问题转换为学生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还需要老师进行调动,通过造势渲染,让学生走进历史。在本课的导入部分,我就采取了中西对比、古今对比的方式,来触动学生的内心,以期调动学生探究的兴趣。最后一个探究环节是:回顾历史我们感慨。他们拥抱工业化的步伐如此沉重,是他们自己束缚了自己的思想,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应该怎样解放思想呢?在此之前我展示了如下内容的PPT:为了不再沉沦!这就是用祖国的过去遭遇来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当然我们说的营造情感氛围,不是虚情假意,不是矫揉造作,只有老师有真挚的情感才能调动学生的真实的情感。所以要老师要感动学生,首先要感动自己,并且才能够挖掘出有意义的东西。老师带着真实的感情去挖掘文本,充满激情地去引导学生探究。老师还可以用自己的智慧讲出历史的味道、历史的秘密、历史的真谛,在展现理性思维魄力的基础上也是激发学生情感的重要途径。我们过去认为小农破产是因为西方列强的侵略而导致的,但是我在思考这一观点时发现也不尽然。比如我在教学设计提到浙江南浔商人在鸦片战争之后利用西方对蚕丝的需要,大量向欧洲国家出口蚕丝,从而形成了富可敌国的浔商群体。为什么同样在西方侵略的情况下,有的人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呢?这给我们什么样的历史启迪?学生听到这样的比较,应该是感到比较新颖,应该能够感受到思维的魄力。
三、 不能停留于教师挖掘文本,还要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出他自己的问题
虽然我们的课堂已经非常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究,但是这种探究还是局限在课堂内的探究,还是有限的,只是可能教会学生解决问题,而不会提出问题。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培养学生真正的探究精神和素养,我们还注意抓住教学生成,从师生的互动中,从学生思维的飞舞中找到生成的资源。比如,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根据我自己理解,我认为近代中国在应对工业化潮流的过程中步履维艰是因为思想束缚,所以我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我们要解放思想,怎么解放思想呢:解放思想,以开放的心态看待世界;实事求是,以三个有利于检验结果。但是在课后也有同学提出质疑,近代中国在应对工业化潮流的过程中步履维艰的因素有很多,如文化因素、社会因素、体制因素,老师为什么只说是思想的束缚?对于这样一个疑问,我觉得可以抓住这次生成,可以鼓励学生的质疑,并就此调整探究方向:近代中国在应对工业化潮流的过程中步履维艰的因素到底是什么?当然也还可以借助研究性学习这一形式,让学生在课外去探究,让历史课堂延伸,让学生的成长得到延伸。
问题驱动式教学是构建多样化、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它能有效激發学生历史思考的主动性,也能促使教师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
参考文献:
[1]陈文芳.讨论新课程下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国际公关,2019(3).
[2]黄毅蓉.基于“问题意识”的问题驱动教学法的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