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珊娜
摘 要:随着课改的推进,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不管是教学方式要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还是教学目标上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都体现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要求。在课改背景下,在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动下,我们提出了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任务,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适应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综合品质和关键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初中语文教学不能再走以前的老路,要积极推进教育改革,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引导,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本文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课堂应该如何构建,提出了几点教学策略,以期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关键词:初中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教学;道德教育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了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所谓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的综合品质和关键能力,反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就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审美鉴赏能力、文化传承理解以及思维发展能力等等,这一教学目标的提出,体现着以学生为本的先进教育理念,也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下就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策略提出几点建议。
一、 更新教学观念,体现学生主体性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课堂,必须是体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课堂,必须是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课堂,以往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牵着学生走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以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知识灌输为重点,忽视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也不再适用。因此,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承认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比如我们在学习《孔乙己》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通常查阅书籍、网上查询等方式,搜集相关的资料,比如作者鲁迅的生平经历、文章的创作背景甚至可以从网上看看相关的影片,让学生通过自行查阅资料,对课文有更多的了解。教师也要为学生安排预习任务,大部分学生是没有提前预习的习惯的,但是是否有充分的预习又直接影响着课堂上的学习质量与效率,因此教师要就课文内容为学生设计一些预习问题,比如我们在学习《孔乙己》前,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创作背景的基础上,回答以下问题:从自身角度思考孔乙己这一人物的一生,并对其作出评价。或者让学生结合鲁迅先生所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分析一下鲁迅先生对孔乙己这一人物是什么感情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展开预习,可以促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当然在课堂上,教师更要以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教学方式,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比如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教学法,为学生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围绕问题开展探讨。比如我们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教师可以设计问题:文章中一共出现了几次“我”的眼泪?每次流泪都是什么样的心情?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这样一来,学生对课文内容就会有更深层次的研读,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分享自己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分享父母对自己的爱以及自己对父母的感恩,在讨论和分享中,学生对课文中所蕴含的感情更容易产生共鸣,也就更能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交际能力、合作能力也都能得到锻炼。
二、 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知识面
语文是教育教学的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综合思维的重要学科,核心素养指导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整合教学资源,适当地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用综合性知识引导学生扩展思维。比如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哲学、法律、政治、历史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像在讲古诗词时,教师可以结合历史和哲学学科,从历史角度向学生介绍诗词创作时期的时代背景,要知道许多诗词都是在时局动荡或者官场不顺的情况下被创作出来的,为学生介绍当时的歷史环境,既可以增长学生的见识,又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其中的感情。还有一些诗词,其中蕴含了哲学道理,比如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等等,教师在讲解这些诗词时,就可以结合相关的哲学知识,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这门学科的综合性,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除了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外,教师还要积极利用课中课外资源,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比如我们在学习《邓稼先》一课时,虽然文章中已经介绍了许多关于邓稼先的事迹,但是为了让学生对邓稼先有更多更立体的认识,教师也可以从网上去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比如关于邓稼先的纪录片、新闻报道等,为学生介绍邓稼先为祖国事业与妻子分离十数年并向妻子保密,为祖国事业不顾个人身体连轴转的工作等等,让学生通过这些课外资料,再加上对课文的学习,对邓稼先伟大的奉献精神、爱国情怀有更深的感触,在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的同时,也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怀修养。
三、 深挖课文内涵,渗透情感道德教育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一大特征,初中教材中所选用的课外大多都是情感饱满丰富的文章,有炽烈的爱国之情、有深切的亲子之情、有浓浓的思乡之前等等,还有许多文章是道德、艺术、文化相融的传统经典作品,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与德育内涵,对学生渗透道德与情感教育,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同时也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比如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关于传统节日的文章,比如《端午粽》《庆祝旧历元旦》《社戏》等等,在教学时,教师就要为学生介绍我们国家相关节日的由来、意义,过节当天的风俗习惯等等,让学生感受传统节日氛围,对自己国家的传统节日有更多的了解。初中教材中还有许多含有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比如《吃水不忘挖井人》《三顾茅庐》《我爱这土地》《白杨礼赞》等等,教师在教学这些课文,就要渗透传统文化教学,比如我们在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教师就要重点围绕“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让学生体会诗人身上忠于祖国、至死不悔的民族气节,并结合曹操的“烈士墓前,壮心不已”、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诗句,让学生感受到赤诚的爱国热情,让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与洗礼,使中华传统文化在学生这一代人身上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发扬。
四、 营造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同样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翻开初中教材,我们处处都可以发现美的踪影,比如古诗中的意境美、散文中的语言美、说明文的结构美、记叙文中的情感美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要能够通过阅读,品味语言意识,增强审美能力。为此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在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走进课文中美的世界。
比如我们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就可以多媒体展示几张春天的景色照片,比如小河边的柳树发了小绿芽,花园里的桃树也开了粉嫩的花朵,小河里小鸭子在游来游去,学校的操场也变成了绿油油的,等等,还可以伴随《春天在哪里》的歌曲伴奏,让学生仿佛就置身于春景中,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春天的感受,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春天的景象,等等,情境的创设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形象的情境中,也能够帮助学生去理解朱自清笔下的春,感受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再比如我们在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时,文章饱含了作者对爸爸的深爱和怀念之情,为了让学生更能够理解这份感情,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影片《城南旧事》的相关片段,让演员的表演和背景音乐渲染出课文中没有明说的情绪,从而使学生发现一些在阅读中感受不是特别深刻的思想感情,最终使学生的情绪也完全融入课文中去,使学生的情感和审美得到有效培养。
五、 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还要求教师多组织实践活动,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也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实践活动可以是让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进行分角色扮演,可以是让学生将课文改编成情景剧、舞台剧进行演出,可以是让学生对诗词进行朗诵比赛,也可以是就一个话题展开辩论赛或者组织一场演讲比赛,等等。比如我们在学习了《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结组,分别扮演文中的父亲、母亲、叔叔于勒、我等角色,让学生自行琢磨该用什么样的语气、什么样的神情、什么样的动作去更好地表现人物,等学生都准备好,就找学生进行表演,比一比哪组同学表现得更好。当然,除了在课堂上组织实践之后,教师也可以设计开放性的课下作业,让学生在课下进行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比如在学习了《月亮上的足迹》一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搜集人类探索月球的相关資料,比如可以去图书馆查阅科学类书籍,可以去网络上下载各国国家登月探索的新闻,也可以去科技馆了解更多专业的知识,等等,让学生将自己的收获制作成手抄报,张贴在教室墙壁上,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都是很高的,他们的探究能力、交流能力、实践能力等等都会在活动过程中得到锻炼。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积极为学生创设民主的和谐的学习氛围,借助多种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语文和文化的魅力,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潘万中.“立足课堂 先学致疑 因学施教”的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实践[A].教育理论研究(第四辑)[C].2018.
[2]李学军.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研究[A].《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一卷)[C].2017.
[3]徐洁.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课程整合实施方法探析[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7(4).
[4]张帆.基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培养研究[D].陕西理工大学,2018.
[5]潘万中.让读写课程成为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支点——初中语文读写课程基地建设实践[J].西藏教育,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