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网络段子成为网民参与公共事件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其作为情绪发泄的重要渠道是社会减压阀,作为策略性抵抗的网络段子蕴含着丰富的民情民意。因此,对网络段子的治理需要“软着陆”,需要“疏、堵、导”相结合,相关管理者應该用理性论据引导,着力解决网络段子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与矛盾,让“段子”最终化为公众的一种文化精神。
关键词:网络段子;情绪宣泄; 策略性抵抗; 治理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9-0066-02
在社交媒体高度发展的传播环境下,公众对公共事件的参与热情逐渐高涨,网络评论成为网民新闻参与的重要方式。但是面对网络管理,不少观点面临被删除的风险,于是以隐喻互文等多种修辞手法加上带有戏谑、嘲讽的表达方式的网络段子成为一种网络流行。网络段子虽然具有片面性和极端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仍是一种重要的舆论现象,它既是网民情绪的宣泄口,也体现着群体的意愿和诉求,考验着网络公共空间的自由度和包容度。
在我国,段子文化源远流长,其传统可追溯至《诗经》中的“风”、汉代的乐府民歌,作为一种民间文学在街头小巷倍受欢迎。如今,戏仿和恶搞成为网络段子创作中屡试不爽的话语策略,网络段子成为一种全民狂欢的交互式写作。如此显著的传播现象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研究者多从话语策略、修辞策略角度分析,对其功能性思考较少。尽管网络段子的传播现象早已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但学界对网络段子的概念,至今没有形成一个清晰明确的定义,因为“段子”不是一个学术术语,还没有形成相应的权威概念和概念群。当前对“段子”的研究主要有两种层面。
一是话语层面分析。陶东风以情感色彩与价值倾向为标准将“段子”分为红段子、黄段子、灰段子和蓝段子[1],灰段子往往被视为公众情绪和智慧的特殊表达渠道[2],而红段子则被视为弘扬正能量的积极话语。杨兰等从修辞学视角梳理了8种网络段子的修辞格,即比喻、仿拟、层递、同字、双关、夸张、对偶、对比[3];二是网络亚文化范畴。灰段子通过升格与降格的方法消解、颠覆了主流文化,网民戏谑的本质就是修辞文本的大拼盘,挪用、拼贴各种经典文本,使严肃和娱乐之间的距离最终仅仅是一个双关语[1]。
网络段子的特点、功能也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其带来的问题引发了很多思考,对于其治理措施,专家学者多呼吁应加强治理力度。本文梳理了网络段子作为网民情绪发泄与策略性抗争的传播功能,从功能视角思考网络段子的治理方式。
一、作为情绪发泄重要渠道的网络段子是社会减压阀 理性话语是公共领域的重要标志,“段子”因其消极和批判情绪常常被视为非理性的网络参与。不少学者将“段子”视为一种社会问题[4],戏谑性的话语会推向另一种极端,可能会成为“阶级对立”“官民冲突”的危险表征[5],如全面二孩政策中“身为韭菜就要不断被政府收割”的段子满天飞,以及类似于“官员动动手指头资产过亿,百姓奋斗一生凑不够一套房子”的“段子”都是在发泄情绪中加剧干群矛盾。
情绪的发泄是“段子”产生的重要因素,对现实事件的不满是“段子”产生的心理根基,而段子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则被归结为社会转型时期情感结构的失衡[6]。因此,“段子”的创作传播过程也是情绪发泄疏导的过程,具备了公众宣泄不满的“减压阀”功能[7],成为一种社会代偿机制,疏导不满情绪,是网民释放紧张状态的需要。看似基于一种敌对立场,但实际上网民在不断嘲弄中的戏谑性消除了严肃的敌对情绪,也让一些潜在情绪得以表达,进攻性的情感被剥离出来,在交流和宣泄中达到一种心理平衡。
网络段子只不过是网民应对网络管理的生存姿态[8],通过碎片化来解构整体性,立足边缘来模糊中心,借助各种戏仿来破除等级神话,以曲线救国的方式绕过互联网监控和内容过滤,避免了因与权威的正面冲突而招致的严厉规训与惩戒[9],这种迂回策略可以被视为针对有限的、模糊的信息处理“难解的”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策略[10],如通过段子的夸张化表达引起相关管理者对问题的重视。
二、作为策略性抵抗的网络段子蕴含丰富的社情民意 网络段子在发泄不满甚至怨愤的情绪时也在表达民意。段子不是凭空捏造,而是有感而发的。由热点事件衍生的“段子”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或指向政府执政水平,或指向政府公信力,抑或指向官员腐败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它表达了公众共同的社会情绪,如对正义的渴望和追求、对弱者和小人物的同情、对贪官污吏的嘲讽、对权贵的痛恶、对沟通的渴望[11]。每个段子背后都对应着一个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雾霾后的各种“段子”反映了公众对环境污染的焦虑;暴雨后有关城市洪涝的“段子”反映公众对城市治理的指责,有关毒奶粉的“段子”反映公众对食品安全呼吁……都以非严肃的形式,寄托了公众严肃的社会思考。因此“段子”往往被视为中国式政治文化的典型形式,也是大众政治情绪、政治智慧的特殊表达渠道[1]。
正因如此,“段子”已经成为网民的一种策略性抵抗,通过戏谑的方式表达指向政府的不满,避免了现实中的冲突和“讨论的激进主义”[12]。网民通过不断变化“段子”的修辞和形式来应对“理性审查”,使得言论合法化[8],在这不断变化的修辞和形式中,充分展现了民间智慧。随着参与者的增多,“段子”的“安全阀”效应会进一步扩大,社会现实中的矛盾经过戏谑化的多重解读和赋予新的意义之后,理性的需求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同,也会传递到政府层面[13]。
三、网络段子治理还需“软着陆”
由于“段子”创作主体的多元化,创作过程中的“跑题”和“失焦”会弱化“段子”表达的正向效应,而且很容易被官方的“文明化语言”所驳斥[8],造成一种网民“被管理”的心理区隔和敌意。尤其是在大规模的情感互动中极易造成事件舆论焦点和理性话题的偏移,一旦戏谑和虚构的边界模糊,“段子”可能变异为谣言,正因如此,近些年网络段子管理的强度只有加强没有减弱。
2017年怀化网警巡查执法对龚某传播“段子”“单身汉可申请老婆,由政府发放”的行为进行拘留处罚,这是一则由“段子”而被处罚的事件,其本身只是一个“段子”,被网民嘲讽“政府不懂段子,乱抓好人”。因此对网络段子的治理靠“封删”“永久封停”等武力方式,不仅不能有效引导,反而加重了本来得以疏导的负面情绪。
对于网络段子的管理需要“疏、堵、导”相结合。“堵”的是低俗淫秽、谣言攻击等污染网络空间的段子;“疏”的是表达网民心愿,反映社会问题的“段子”;“导”的是网民表达的方式和管理者与网民对话的方式。以朱广权为代表的官方“段子手”已经收获了不少粉丝,官方段子的形式吸引了网民注意力,这种官方段子的流传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网民宣泄情绪,“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放假”的加班情绪排解,“热傻了冷疯了”的气温变化调侃,“翻过山丘无数人等候,假期出游不如买个地球仪”的堵车无奈表达,如此管理者与网民的段子對话不失为一种理性引导方式。官方参与民间智慧创作段子疏导情绪方式,比起暴力堵死段子,对话更能引导更多网民辨别是非,让造假者失去创作和传播的空间。
网络段子应时而生,是特定语境表达的需要,又具备满足需要的传播功能。因此对网络段子的管理需要更多的智慧,一刀切的形式将损害网络段子的社会减压阀功能,而任之放纵又容易与谣言混淆,破坏舆论环境生态。只有让各种声音在包容的社会环境下互动、争鸣、探讨,才有利于建立一个和谐的、文化多元的健康社会。面对“段子”中的负面舆情,政府更应该用理性论据引导,着力解决网络段子里反映出来的问题与矛盾,让“段子”最终化为公众的一种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 陶东风.“灰段子”是弱者的黑色幽默[J].人民论坛,2010(18):18-19.
[2] 周志强.段子文化中的政治心理[J].人民论坛,2010(12):26-27.
[3] 杨兰,尹清龙,夏宇洁.修辞学视野下的网络段子分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31(7):82-85.
[4] 张涛甫.社会情绪的“泥石流”如何疏通[J].同舟共进,2013(6):14-15.
[5] 曾庆香.话语事件:话语表征及其社会巫术的争夺[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1):4-11.
[6] 何志武.刍议戏谑式网评在公共事件中的集体情绪动员作用[J].西部学刊2013(5):26-29.
[7] 胡春阳.网络:自由及其想象——以巴赫金狂欢理论为视角[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15-121.
[8] Yang, G., Demobilizing the Emotions of Online Activism in China: A Civilizing
Proces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17(11):18-24.
[9] 周裕琼.环境抗争的话语建构、选择与传承[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1(3):131-140.
[10] 曾繁旭.官方与民间话语的交叠:党报核电议题报道的多媒体融合[J].国际新闻界,2014(5):104-119.
[11] 杨国斌.悲情与戏谑:网络事件中的情感动员[J].传播与社会学刊,2009(9):10-12.
[12] Clark,R.“Hope in a hashtag”: The discursive activism of #Why I Stayed[J]. Feminist Media
Studies,2016,16(5):788-804
[13] 邱林川.新媒体事件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武典]
收稿日期:2019-05-28
作者简介:张萍,女,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媒体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