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莹
摘 要:数学来源于生活,而且实践于生活。《最小公倍数》一课的教学目标为建立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刘德武老师通过转动多边形的教学设计导入最小公倍数一课。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对最小公倍数进行探知,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进行完美衔接。课堂教学的形式新颖,教学氛围活跃,知识迁移巧妙,让人对《最小公倍数》一课的教学开启了全新的视角。
关键词:最小公倍数;导入;活动课;
【教学片段】
师:这是两个边长相同、边数不同的正多边形,它们两个拼接在一起,而且中间还有一只可爱的小猴子,这只小猴子有一只长长的尾巴。在两个多边形在转动的过程中,小猴的尾巴就断开了。会不会有一个时候,小猴的尾巴又接上了呢?要转动几次呢?
生:能接上、转动6次。
(教师按照学生的指示转动图形,转动6次后,小猴的尾巴并没有接上,引起学生疑惑。)
师:看来这个问题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那么我们就要研究,数学活动课不能总是在观察,大家动手操作。
(分发学具:多边形卡片)
请大家拼好以后转动,看转动多少次动物大尾巴又接好了,为什么是这个次数?这个问题的背后有一个我们熟悉的数学知识,根据哪个数学知识研究出来的。
(学生操作)
根据学生的操作结果进行板书:
生:乌龟的尾巴的图片一共转动了20次,再一次衔接上。乌龟身体的图片有5条边,乌龟尾巴的图片有4条边,5和4的公倍数就是他们在此衔接上的转动次数。所以20是5和4的最小公倍数。
师:乌龟的身体图片转了4圈,乌龟尾巴图片转了5圈。为什么呢?20里面有4个5,20里面有5个4,所以他们就分别可以转动这么多圈。
生:狮子的身子是九边形,尾巴是六边形,转动的次数是18次,所以9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18。18除以9等于2圈,身体转动了2圈。18除以6等于3圈,尾巴转动了3圈。
生:一共转动了24次,白马的身子是八边形,尾巴是六边形,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24。24除以8等于3圈,24除以6等于4。身体转动了3圈,尾巴转动了4圈。
师:转动次数和谁有关呀?对,和两个图片的边长的数量有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最小公倍数”(板书)
这时候,小猴子又来了,这次我们不转动啦,老师问大家,小猴子的尾巴要转几次才能再次接上?(小猴身体为正六边形卡片,尾巴为正方形卡片)
生:12次。
师:看,同学们,一个科学道理、科学规律的产生不是凭空来的,而是通过实践来的,没有实践就不会得到真知。最小公倍数我们之前学过,但是我们很难想到最小公倍数会和这个多边形联系起来。那么联系起来了,你就会发现最小公倍数这样的有趣、有用。一旦我们明白了最小公倍数和它的关系,我们就不用辛苦的转动图形了,利用数学知识,即刻就能得到结论。所以我们要相信科学,相信真理,相信我们自己的实践能力。
【赏析】:游戏里面有数学,提高数学素质
最小公倍数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相对陌生的概念,很难与生活实际进行联系。对此,刘老师准备了带有图片、且边长相等的正多边形。巧妙地将最小公倍数与多边形两种数学知识进行衔接。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发现多边形边数与转动次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在此过程中,刘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探索数学规律,进而掌握从数学的角度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体会数学研究基于实践,感受理论来自于实践,且实践检验理论的真谛。并鼓励学生相信科学,相信真理,相信自己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刘老师致力于发现教学,发现数学与社会生活、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只要勤于动脑、肯于开发,数学教学的天地将越来越开阔,越来越符合时代的发展、越来越符合学生的需求,这将是教师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仲秀英.名师授课案例对数学活动经验教学的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09(10).
[2]邓友祥.数学活动的特质与有效教学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9,29(08).
[3]金妤茜.是與不是中突显本质——特级教师刘德武“轴对称图形”教学片段赏析[J].江西教育,20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