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荣 刘斌 杨晋 李晓帆
摘要:以甘肃特色农产品绿色物流为研究对象,通过SWOT-PEST分析方法,对甘肃特色农产品绿色物流在政治、经济、社会、技术这四方面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进行了翔实的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甘肃特色农产品绿色物流业发展的SO战略措施和sT战略措施,对促进甘肃特色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甘肃;特色农产品;绿色物流;SWOT-PEST分析
中图分类号:F31M.3文献标识码:A
1SWOT-PEST分析介绍
SWOT-PEST分析法是将SWOT分析法和PEST分析法相结合,把SWOT分析法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四个方面确定为自身核心竞争力,再运用PEST分析法将这些因素从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e)、社会(Soeial)和技术(Technological)等视角进行综合整理的系统分析法。SWOT分析法的是从全局出发,以分析研究对象的自身优劣势与外部机遇威胁,对已有发展战略进行整合,确定研究对象的发展目标,探索出更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路径。PEST方法基于宏观环境通过运用矩阵分析优势、劣势、机会、威胁,从而进行策略的选择。
SWOT-PEST分析法通过综合两者的模型,构造出多个组合战略(见表1),是基于SWOT内外部各个要素分析得出的战略:优势和机遇战略(s0)、优势和威胁战略(sT);劣势机遇战略(WO);威胁劣势战略(WT)是基于PEST宏观分析得出的战略:分别从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等方面进行战略研究。
本文以甘肃特色农产品绿色物流为研究对象,指出其内部的优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威胁,并对每一部分从政治、经济、社会自然条件、技术这四方面进行分析,得出适合自身的发展战略。
2基于PEST的优势分析
(1)政策性优势。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物流产业开始蓬勃发展,特别是国家出台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甘肃省确定为九大物流区域之一。“十二五期间”甘肃省加强和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了相关物流业发展的计划。规划指出甘肃省是全国重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也是连接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这一特殊地理位置,凸显了省内特色农产品物流的重要性。
甘肃省为了提高特色农产品绿色物流快速发展,先后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的意见》、《关于加快我省现代物流发展的意见》等文件,为甘肃省特色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导向。甘肃省特色农产品如蔬菜、苹果、马铃薯和牛羊肉等还通过铁路运输从新疆出口至中亚及俄罗斯等国家,使甘肃农产品的出口量大幅增长。此外,俄白哈关税同盟的建立加快了霍尔果斯口岸和中哈阿拉山口两地的国际铁路建设,为省内特色农产品绿色物流出口提供了更为方便的交通条件。
随着人们对特色农产品需求量的增大,物流发展在农业产业中的地位日渐提高。为适应市场需求,甘肃省加快构建特色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不仅方便了特色农产品运输,同时也降低了运输成本。政府政策对农业扶持力度的加大,农业生产方式有了明显改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断完善,农业经营方式已初步实现专业化和合作化。
(2)经济性优势。甘肃省苹果、肉羊、马铃薯等先后也被列为国家优势农产品,结合省内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条件,依托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省委省政府把做大做强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建立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调整农业结构作为全省农业与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一带一路”的经济政策执行,加快了甘肃物流国际化的进程。
虽然甘肃特色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发展相对于发达城市仍处于落后水平,但甘肃省积极引进3个国家级和13个省级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发展模式,依靠政策扶持吸引一些有实力的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进驻甘肃,打造甘肃特色农业高新技术组装示范基地,大力培养特色农业优秀管理人才、建立特色农产品全方位客户服务中心,将甘肃特色优势农产品价格进行统一定价。
(3)社会自然条件优势。甘肃省处于西北部的重要位置,连接新、青、宁、内蒙,起到重要的纽带作用。这一区位优势,使甘肃在带动与辐射大西北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多样的气候资源、大量的生物资源促进甘肃特色农业的发展。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当地的货物运输系统有铁路、公路和航空三种方式。近年来,甘肃省不断加快交通运输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4)技术性优势。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已成为甘肃省物流发展的命脉。经济的迅速发展与物流技术信息的不断完善,甘肃通信网络技术已取得明显成果,信息数字化体系建设已初有成效,为现代特色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甘肃省搭建了特色农产品绿色物流公共信息交流平台。加强信息化的宣传力度,促进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大力投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统筹整合各部门信息系统,提高交通运输、邮政等与物流相关行业的综合信息平台利用率,建立物流信息共享机制。运用物流技术将零散的物流业进行规模化升级,构建具有甘肃特色的市场流通骨干网络。通过运用前沿的物流技术,建设先进的果蔬冷鲜库,保證果蔬的新鲜储存,优化中药材的仓储建设,推进互联网农产品批发市场平台的试点建设目。
3基于PEST的劣势分析
(1)政策性劣势。近年来,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理性发展阶段,而非单纯的概念普及。国家和甘肃省政府相继落实一系列政策来推进甘肃特色农产品物流的发展,但是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监督管理机制,目前政府还没有出台针对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的法律法规,此外,农户对特色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分类意识薄弱,影响到管理部门的组织和协调规划。虽然政府部门相继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绿色物流发展的政策,但由于西北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疏漏。对于甘肃省而言,物流业起步相对较晚,发展较为缓慢,尤其是在农村聚集的地区来说,特色农产品绿色物流的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
(2)经济性劣势。甘肃省的物流发展相对于其他发达城市来说,城市化进程慢,农业人口多;特色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发展还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同时,甘肃省的经济开放程度低,部分大型工业企业拥有自己的运输物流部门,以自营物流为主,未充分意识到第三方物流的好处,如降低企业成本、提高效率、改善服务等,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专业化绿色物流服务的发展。
虽然甘肃省经济结构在不断调整,但经济结构分配仍不均衡,第二产业比重较低,第三产业不发达。特色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成本高、经济风险大,没有统一协同的物流园区,同时也缺乏规范的特色农产品绿色物流标准,企业大量潜在的物流需求不能转化为社会化有效的市场需求,阻碍了特色农产品绿色物流的一体化运营模式的统筹规划。
(3)社会自然条件劣势。甘肃地处于西北内陆、地势高、地貌复杂,以丘陵、山区为主,全省年平均降水量为420.2mm,较常年偏多5%,为近3年最少,水土流失面积约23000万亩,森林覆盖面积仅为13.42%,甘肃省是全国荒漠化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也是沙尘暴重灾区,其环境污染和破坏也相当严重。
虽然甘肃省的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传统农产品品质较高,但从事劳作生产的农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思想观念落后,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其次是人才资源匮乏,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性,甘肃营销队伍整体素质较低,缺乏信息、金融、管理、法律等复合型物流专业人才,特别是第三方物流管理人才更是难找;再次,管理制度落后,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管理规程混乱,经营管理较粗放,很难提供规范化、标准化的物流服务。严重制约了甘肃特色农产品绿色物流市场专业化的发展。
(4)技术性劣势。目前,甘肃省的各类特色农产品组织化程度发展缓慢,各地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未形成规模化发展,覆盖面窄,农户参与比例低,单个农户生产与市场垄断销售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限制了特色农产品的规模化经营。与其他地区相比,甘肃特色农产品绿色物流行业的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体制较分散,法规、政策、利益部门条块分割化,难以科学地、有效地配置资源,协调难度较大。
目前,甘肃省的特色农产品绿色物流形式仍然是以自营物流为主,大部分农户采用原始的农产品运输活动,一些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也是通过建立运输车队来承担自身所需要的物流活动,专业化的程度较低。由于其农产品物流量不大,导致其物流效率不高,物流成本居高不下,而第三方物流企业还没对农产品物流足够重视,农产品物流企业较少。虽然甘肃省特色农产品的品质较好,但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和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农户以降低生产成本、追求生产产量为目的,却忽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无形中会对顾客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严重影响到甘肃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4基于PEST的机遇分析
(1)政策性机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对甘肃省的发展战略进行了明确的定位,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为甘肃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供机遇。国家针对物流行业的发展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该规划确定了甘肃省兰州市是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需要不断创新来促进经济发展的总要求,全面提升农业的生产能力。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发展,科学地调整特色农产品物流规划,大力扶持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建设高水平玉米种植基地。大力发展林果、马铃薯、中药材等一些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坚持引进大量有实力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不断完善农产品销售流通网络,从而让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更加方便快捷。
(2)经济性机遇。“一带一路”政策的大力推行不仅有利于规划甘肃省特色农产品绿色物流的整体布局,更有利于拓宽甘肃农业的发展道路。随着中西亚丝绸之路日趋完善,甘肃省可以在沿途的一些国家开办特色农产品营销会馆,让更多的中西亚国家了解甘肃特色农产品,为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拓宽方向。
甘肃省着力把对外开放作为借力发展的战略选择,以经贸文化旅游合作为先导,以产业对接提升为支撑,依托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努力打造丝绸之路的黄金通道、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经贸物流的区域中心。
(3)社会自然条件机遇。甘肅省是丝绸之路的枢纽地带,是我国连接西方各国的必经之地,是世界上四大文化体系联结的区域。近年来,甘肃省在积极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积极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禁止秸秆焚烧等。
近年来,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经济组织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农产品的绿色物流发展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4)技术性机遇。在农业现代化的背景下“互联网+”的创新发展,为农产品绿色物流提供良好发展的机遇,形成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就互联网这个大环境而言,“互联网+”这个高科技术对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变得必不可少。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为特色农产品的绿色物流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互联网+”提升了现代农业的发展。特色农产品的绿色物流信息极度开放,“互联网+”为农户及购买者架起了便捷互通的桥梁,能够促进该地区特色农产品新型产业链的快速发展,为该地区特色农产品的绿色生产、绿色销售、绿色物流提供必要的信息保障。
5基于PEST的威胁分析
(1)政策性威胁。近年来,甘肃省相继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政策文件大力推进特色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发展,但我国很多政策偏向扶持沿海省份和口岸城市,因此西北内陆城市的特色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相对较慢。甘肃省物流发展的区域性竞争明显,与周围邻省相比,物流发展的政策具有一定的相似度,致使政策的实施力度不强,实施效果较差,难以按照各方面的预期发展。
(2)经济性威胁。随着特色农产品物流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特色农产品的价格波动也对物流企业的发展有所影响,致使特色农产品物流发展良莠不齐,阻碍了规范化物流企业的发展,严重影响了甘肃省特色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加之我国特色农产品加工技术落后,加工增值程度较低,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缺乏行业竞争力。
(3)社会自然条件威胁。甘肃省地域狭长,生态环境脆弱,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是农业发展的瓶颈之一。甘肃省土地沙化程度较高,沙化土地面积11.9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28%,是沙化面积最多的省级行政区之一。面对如此脆弱的生态环境,甘肃省特色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发展困难较大。
(4)技术性威胁。甘肃省属于西北欠发达地区,存在物流主体对网络化的需求较低和农户的信息化普及率较低的问题,先进技术的吸收和学习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甘肃地区地域广阔人口稀少,先进的管理技术在落后的生产观念下得不到良好的推广,这使得先进设备以及人才得不到有效利用,同时也大大限制了先进设备在甘肃地区的有效推广。
6提升甘肃特色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的战略选择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构建出甘肃省特色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的SWOT-PEST分析矩阵(如表2所示),甘肃省特色农产品物流主要位于战略分析矩阵的优势机遇(SO)和优势威胁(ST)这两个位置,因此要采用相应的SO战略和ST战略。
(1)甘肃特色农产品绿色物流业发展的SO战略措施。根据表2的优势机遇分析,甘肃省特色农产品的物流发展适宜采取扩张性策略,即以现有优质资源为基础,充分利用外部机遇,加大力度扶持甘肃省特色农产品绿色物流业的发展。
甘肃省特色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的基础是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政策扶持。相关部门要树立特色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的战略意识,加大支持力度,努力改善特色农产品绿色物流的管理方式,构建相应的法律体系来完善特色农产品绿色物流的政策环境,从而保障特色农产品绿色物流业驶入发展快车道。
甘肃省特色农产品种类丰富、产量高,为了提升特色农产品的质量,甘肃省开始整合农产品物流资源,优化物流产业结构。结合上述分析,甘肃省应大力支持特色农产品企业,着重发展本土化的拥有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借鉴国内外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的先进经验,以提高特色农产品专业化绿色物流水平为根本目标。
随着甘肃省农民合作社种类的增多,甘肃省应不断完善特色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运输体系建设,尽快实现边远山区的道路通行情况,同时保障特色农产品的保鲜物流运输,在推广新兴技术的同时,响应国家的“互联网+”的农業发展方向,努力提高农村居民的互联网意识。
(2)甘肃特色农产品绿色物流业发展的sT战略措施。在优势威胁中,甘肃省应当采用多元化复合式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而化解现实中遇到的威胁。
从人口、土地、交通等综合因素考虑甘肃省物流,总体规划特色农产品的种、产、销以及物流后续市场的建设工作,形成规模化的产业体系,不断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绿色物流质量,在保证特色农产品质量的同时兼顾物流的成本。大力发展“绿色交通网”促进特色农产品绿色物流网络,加快物流企业和物流信息建设,促进甘肃省特色农产品绿色物流更快更好发展。
特色农产品单个生产、经营分散、市场信息不对称等都是目前甘肃省特色农产品存在的问题。随着全省在“农牧业+特色林果业”强力推进主体生产模式发展,鼓励农牧业设施的集中连片建设,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向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合作社流转,扩大农民财产性收入,使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