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培期间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几点建议

2019-10-18 08:54蔡莉鲁海玲张国强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年8期
关键词:规范化培训科研

蔡莉 鲁海玲 张国强

摘要:如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达到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考核标准方可授予医学硕士学位。而规范化培训目前要求较高,占用时间长,在科研方面并没有规范的考核指标,往往导致对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因此,文章将对如何培养规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这一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规范化培训;医学研究生;科研

为了更好地促进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国家将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为了避免研究生在读期间学习内容的重复,“双轨合一”的培养模式应运而生,即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与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同步进行。

历经实践,“双轨合一”的培养模式暴露了一些弊端,主要体现在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从事科研的能力有待提高。规范化培训提高了医学研究生对各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及处理的能力,但同时,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常常不被重视。硕士生的教育旨在培养和进一步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在我国当前医学相关专业就业压力大的情况下,只有科研能力更胜一筹,才能成为竞争中最后的胜者。因此,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一项亟待解决的难题是如何将教学——临床——抖研融合在一起,在提高临床能力的同时培养科研创新能力。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提高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文章下提出以下建议,供同行参考和借鉴。

一、提高科研创新能力。需要树立正确的科研审美观

高等教育旨在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其首要任务是理解真正意义上的科研,也就是建立正确的科研审美观。研究生导师不应把学生当作简单的劳动力去使用,而应是把学生当作未来的科研工作者去进一步培养,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逐步走入科研的殿堂。最有效的方法是让研究生在规范化培训期间,参与管理临床科研工作。从选题到实验设计,再到患者管理具体的操作、病例的书写、数据总结,最后到毕业论文的撰写,研究生都要深入学习,亲身实践。其中最重要的是选题依据的设计,导师要负责选好题目,要求研究生大量阅读相关文献并深入理解文章精髓,并能够做到提炼总结,掌握与自己研究课题有关领域的科研动向,明确在整个科研领域中自己所从事的科研工作所处的位置、发展状况及未来的方向。在较短的时间内提炼总结而成的综述,要经过导师反复指导、修改、完善,最终作为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科研审美观,就像时尚界要时时刻刻追随时尚最前沿的动向,同时还要拥有欣赏时尚美、鉴别时尚度的能力。

二、增加科研能力课程设置

为了保证科研基础的建立,科研水平的提高,保证最后书写毕业论文的质量,最终达到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标准,科研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医学研究生得以毕业的硬性指标,更体现了学生在研究生三年中对于专业学科知识的理解、归纳及创新,体现了其發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仅局限于公共基础课和几门专业基础课,并没有专门的课程设计来提高科研创新能力,这就导致了医学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欠缺,使其最终无法完成高质量的论文。医学的持续进步发展也亟需青年医生充当科研的中坚力量,前仆后继,形成科研的良性循环,提升全国各个阶层的科研创新水平。因此,全国各大高校需要对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训的相关课程进行妥善安排,旨在让规培研究生能够及早入门科研领域,全面充分地认识科研的内容及意义,并能够独立思考从而含菁咀华,革故鼎新。

三、加强系统的科研能力培训

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有两年半的时间在临床科室轮转,剩下半年时间用于科研能力的培养,同时完成毕业论文撰写。科研文章的含金量低,主要一方面原因是单独分配给科研的时间屈指可数,学生在研究生期间要求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在临床科室轮转,通过大大缩减系统的修读科研能力培训课程的时间和实践操作的机会,来保证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临床技能的时间。因此科研能力的培养面临的压力更大,需要研究生从一开始就参与到导师的课题实施当中,逐渐熟悉摸索。而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没有系统培训的学员对于科研的认识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很难达到科研培养的目的。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的培训计划,从开题到中期研究,到最后论文形成,要按部就班,制定日程计划,避免脱节,定期监督,才能进一步保证规培研究生接受的是全面的科研培养。并且要有适当的、不同年度的鼓励机制,从而督促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

四、重视临床科研意识培养

目前,在“双轨合一”模式的培养下,部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引起部分科室的重视,研究生一入学就被安排去相关的临床科室工作学习,导致医学研究生认为相比科研日常医疗工作的完成对于研究生的学习更重要,所以他们很少参与课堂的学习互动,缺乏对于科研学习的追求。由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制度本身重视临床技能的提升,在这种制度模式培养下,多数研究生经过两年半的临床科室轮转学习后,临床科研意识逐渐退化,重临床、轻科研的思想逐渐根深蒂固。真正要提高规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就要从根本上扭转这种错误的意识,切实提升科研地位,才能使得学生自发地重视科研。以临床患者为科学研究对象的医学科学研究,能够阐明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临床预后因素,因此临床观察必须要有计划性、目的性、针对陛,才能最终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他们的临床思维习惯,培养他们主动的学习探索精神。

五、指导学生课题设计并传授实用技能

在学生完全不了解科研形式及内容的情况下,导师应当给予适当的指导,使规培研究生在繁重的临床压力下快速有效地获得科研技能,并酝酿出自己的想法。导师通过对课题设计、收集资料、录入数据和统计分析等专业技能的指导,让学生能够在科研基础知识方面得到帮助,形成正确的科研思维及实践方法,从而完成毕业课题、取得更出色的成绩。除此之外,导师需传递给学生正能量,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避免学生在科研及临床的双重压力下茫然无措。导师之间也可以定期召开会议共同为研究生提供指导性建议和意见,集思广益,共同提高科研创新的水平。

六、结合体系完善教材

关于科研的实践方法和技能,除了指导教师的帮助,还需要研究生自身进行深入的理解,对所读文献进行浓缩、提炼,最终总结出精炼的文章。目前的教材一般都是撇开具体案例的空泛理论,不利于学生的充分学习,仅有理论而不结合实际,会让很多知识失去说服力。一本完整系统的教材,能够让规培研究生在具体案例中更直观充分地体会到科研方法的运用。教材不局限于授课及指导,学生也能在学习课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自主有效地完成科研能力的提升,成为集丰富的临床知识与超强的科研创新能力于一体的高素质人才。

七、实行“双导师指导制”

“双导师指导制”即每位专业学位研究生有两位导师,一是临床导师,其重点是培养学生解决临床常见问题的能力,在临床教学综合实践中,指导学生学习典型病例,总结临床实践中遇到的疑难病例;另一位是科研导师,旨在提高学生如何在短暂的时间内阅读大量且有价值的文献,从中提炼总结与自己课题有关的知识。考虑到导师每天有大量临床事务需要处理,对于学生的科研培养可能会有心无力,双导师指导可减轻导师压力,并能够更准确地对研究生进行针对性培养,因材施教。三方早期共同确立明确的课题研究方向,由科研导师对学生进行专门化的指导。实行“双导师指导制”或许可以最大化利用人才,实现对临床专业性研究生全面化、个体化的培养,从而使临床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具备过硬的临床实践能力和较高的科研创新能力。

当前,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和临床型研究生的不断扩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成为每位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成长路上的必经阶段。如果再不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加以重视,那么其水平也只能与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相当,不符合研究生应具备的六大科研能力(即发现问题、查阅文献、总结归纳、实验设计、组织实施和表达完善能力)的培养要求。科研能力不仅为研究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提供核心竞争力,还是评估我国临床医学诊疗团队总体水平的标准。目前,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举措,仍需要在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实践中修改和完善。如此,国家方可培养出一批科研及临床兼备的医学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规范化培训科研
临床路径教学法结合导师责任制在口腔颌面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关于高职院校科研定位的几点思考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研讨
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再辨识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