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佩洁
【摘要】学习的意义是通过阅读实践等途径将外在知识技能变成内在精神财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着主要的角色,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从我国开设学堂开始就达成的共识.本文就翻转课堂对初中数学自主性学习的效果进行分析讨论.
【关键词】翻转课堂;初中数学;自主性学习
初中的数学教学过程中的翻转课堂模式,即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提升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不过分依赖教师的教学模式,有自己学习的方向,使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加扎实.
一、翻转课堂的概述
翻转课堂使传统数学教学模式革新,帮助学生课内外知识的巩固和传递,学生则参考教师的备课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对教材知识结构的梳理,对不解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积极主动地完成课堂任务.翻转课堂模式,学生的学习角色变被动为主动,将所有知识自主性地进行归纳总结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成为学习的主导者.翻转课堂的主要运行模式是教师通过软件监控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了解,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运用教师制作的微课视频,进行学习规划,自主地进行新知识梳理;教师则负责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难进行引导,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分配相应难度的知识题库进行训练,做到学以致用,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翻转课堂模式的运行,活跃了教学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题探究上,最终目的是保持学生学习专注性,使教学课堂成为一个互相交流合作的场所,这种教学模式是典型的“学习金字塔”,通过团队的合作交流、师生间的相互配合,将所学知识进行内化,学而有所得.
二、翻转课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
初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明确的目标方向以及科学的教学策略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引导有着积极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及时吸收相应的数学知识,全面理解教师的授课内容,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层次性.高效的备课对数学教学来说意义重大,若没有及时备课,则往往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在研究“双曲线”知识时,教师应对教材内的知识进行初步梳理,并利用网络资源对教材概念进行扩展,通过多变的双曲线图片,展示双曲线变化的内涵,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双曲线的内涵,进而高效地进行自主学习,提升教学效率.
(二)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
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是自主学习的主要动力,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对初中数学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学习兴趣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翻转课堂模式实现,帮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探索中,进行自主探讨,自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激发自身的潜力,培养数学逻辑思维.例如,在“三角函数”的学习中,学生通过预习,减少课堂上教师对基础概念讲解的时间,使课堂时间得到高效利用,而未能做到充分的课前准备的学生,则无法进行高效学习,进度落后;若让学生自主地分配时间进行学习,则可以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再对相应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则事半功倍.
(三)减小师生间的距离感
情境教学法适用于数学教学过程,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题,教师也可以与学生一起探究学习,针对性地对問题思路进行引导,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利用先进的社交软件,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互动,拉低距离感,合作交流,答疑解惑,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初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践效果
(一)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
通过翻转课堂模式的融入,初中数学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思维限制,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学习交流,利用教师准备的个性化微课视频进行课前学习,自主解决疑难问题,提升独立思考能力.
(二)和谐教学模式的形成
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初中数学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翻转课堂模式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彼此分享见解和认识,促进和谐教学模式的形成.
(三)个性化教学模式的制订
学习计划的实施,是学生自我认知的一个重要过程,是对重难点的掌握程度的判定,学生是初中数学教学课堂的主体,遇到不解的问题可以向教师进行求助,这也是与新课改所要求的“因材施教”的思想内涵相契合.
四、结 语
综上所述,与传统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相比,翻转课堂模式的融入,对学生学习自主性影响更为显著,翻转课堂模式的设计与实践,使教学课堂中师生的角色进行灵活互换,使学生的角色变被动为主动,自主性地进行知识的研究讨论,提升了独立思考的空间,促进课内课外知识的高效结合,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这种教学模式值得更加深入的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孙凤芹.翻转课堂模式下初中数学自主学习课堂的教学策略探究[J].新课程·中学,2017(12):185.
[2]张秀梅.初中生数学教学自主性学习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19):81.
[3]漆英.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兴趣[J].数学大世界(上旬版),2018(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