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近年来,青少年犯罪趋势日趋低龄化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四个方面分析未成年人犯罪背后的成因,并提出相关预防措施。
关键词 青少年犯罪 影响因素 预防措施
作者简介:赵旭俊,长春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犯罪学。
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獻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9.263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不仅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振兴,近年来少年弑亲案的频繁发生引起了社会的危机感,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刻不容缓。
2018年12月3日,沅江市公安局接到一起命案。接警后,相关人员立即赶赴现场开展侦查和勘验工作。经查得知,嫌疑人吴某康,男,12岁,父亲常年在市外打工,母亲在家带着2个儿子。2018年12月2日,晚餐后,吴某康在家吸烟,被母亲发现,其母亲用皮带抽打儿子。吴某康当即进厨房拿了一把菜刀,将母亲砍了20余刀,致其母亲当场死亡。其母亲死亡后,吴某康一直带着2岁的弟弟在家住宿未外出。并且接听其母亲若干电话,回复其母微信。
这一案件被报道出来,立刻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十几岁的青少年弑亲背后的原因让人不得不去深究。
(一)个人因素
青少年犯罪主要包括内外两个方面。一方面,从青少年自身年龄来看,他们还处于心智尚未健全、成熟的阶段,遇到事情无法正确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容易产生冲动行为,做事不计后果,以致于酿成惨重后果。而且大多数未成年人法律意识单薄或者浅薄地认为未成年人犯罪不会受到法律制裁,企图耍小聪明钻法律空档,轻视法律的效力。另一方面,青少年还未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容易被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误导青少年的成长以及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严重的会误入犯罪道路。
(二)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可能影响他的一生。李玫瑾教授接受采访曾谈到:“如果之前父母没有和孩子建立和谐的情感关系,没有形成习惯和行为方式,在十岁左右才开始矫正就会遇到非常强烈的抵抗,这就导致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严重冲突,比如刚十岁出头的孩子就杀害父母的案件。”而本案中的吴某幼年留守在家,缺乏父母正确的管教。近几年,母亲才回到身边,和孩子一起生活,这个时候父母和孩子之间没有建立起和谐的情感关系,面对母亲严厉的管教,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冲突就演化成弑亲这样严重的行为。据相关统计:在青少年弑父弑母案件中,有23%的孩子来自单亲家庭,41%的孩子来自于双亲家庭,所以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可能影响他的一生,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相处模式对孩子心理和性格的养成至关重要。在弑父弑母的案件中,青少年犯罪者的家庭相处模式都存在不同问题,包括过于严厉式、过度溺爱、过度保护、严格惩罚,争吵频繁等。这些不良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性格上的缺陷比同龄人突出,尤其在双亲中有一方有家暴或者与父母频繁争吵环境中成长,这也是青少年性格发生扭曲的重要原因。
(三)学校因素
学校是青少年除了家庭以外待的最久的场所,老师也是与青少年相处时间最长的人,一方面,有些老师在教育学生时,以言语侮辱,肢体打骂等方式。会造成青少年心理阴影从而引发过激行为。另一方面,学校以分数论来评判和培养学生。只重视文化教育,忽略青少年成长的心理问题和法治教育。而且,学校即使是开展法治教育也是流于形式主义,没有真正把法治教育落到实处,真正让在校青少年认识了解法律常识。
(四)社会因素
不良的社会现象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他们心智上未成熟,尚不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自制力弱,容易被社会上的低俗不良风气影响。尤其是不健康的影视文化,文学作品的传播会影响他们对社会的认知,造成身心健康受到伤害,进而引发犯罪动机。而且,互联网信息的不当传播和智能手机的泛滥使用,令青少年受到不同程度信息的影响,缺乏生活经验,意志力弱的青少年极易走上犯罪道路。
(一)家庭预防
依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父母或监护人应当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正确履行监护职责,抚养教育未成年人。有关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应当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提供家庭指导。因此从立法和实际上来看,一方面,父母或监护人都应当对青少年的教育和成长担起责任。并且社区和相关政府部门应当设立青少年成长心理指导,为父母或监护人提供家庭指导,针对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给出建议和指导。真正从源头上抑制未成年人犯罪动机。另一方面,作为父母,应当不断学习,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二)学校预防
学校不能仅仅以分数来评判和教育学生。重视文化教育的同时,还要重视心理教育,素质教育。首先,学校要配备专业的心理和法治教育老师,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和法律意识。其次,老师在日常教学事务中也要注意观察学生心理成长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向家长和学校反映,及时有效地解决未成年人心理问题。最后,学校应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法治宣传活动,向学生普及心理知识,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关注自我心理问题。普及相关法律知识,提高未成年人应用法律保护自我的意识。而且,也让他们意识到未成年人并不是处于“法外之地”,如果未成年人触犯法律,也会受到法律的处罚,让他们形成对法律的敬畏。
(三)社会预防
面对未成年人犯罪,仅仅依靠家庭预防和学校预防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预防。
1. 重视大众传媒的作用。由于大众传媒内容的具体性和形象性,其题材鲜明,情节复杂曲折,因而具有强大的艺术渲染力和感染力。因此,要重视大众传媒对于青少年犯罪预防的作用。首先,加強对大众传媒的规范处理,借助大众传媒强大的信息普及功能,向青少年宣传普及法律知识,提高他们的守法意识。其次,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充斥着大量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和媒体企业应联合起来,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不良网络信息对青少年造成的影响。
2. 完善青少年司法体制。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普通的刑罚并不能适用青少年犯罪问题。因此,我国也有针对青少年犯罪的特殊适用矫正措施。目前,我国关于青少年犯罪矫正措施有:予以训诫并责令父母或其监护人采取措施严格管教、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由政府依法收容。面对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的趋势,除了常见的司法手段还应建立起保护处分制度,针对未成年人危害行为的后果和性质对其处以不同级别的处罚方式,做到因人制宜、因事制宜。与此同时,对于涉罪的青少年,行政机关也需要顺应时代变化做出一定的改变。
3.积极推进青少年犯罪预防理论研究。为减少青少年犯罪率,还需要加强青少年犯罪预防理论研究,探究青少年犯罪背后的成因,才能更好的作出相关预防措施,但我国在青少年犯罪预防理论研究方面还是有所不足。应该结合当下社会发展情况,积极推进青少年犯罪预防理论研究,同时也应该适当的借鉴外国关于青少年犯罪预防理论的优秀理论研究成果,完善我国青少年犯罪预防理论研究,做到真正从源头上抑制青少年犯罪动机,降低青少年犯罪率。
梁启超先生曾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者则国进步。”青少年的成长问题牵动着全社会的心弦,青少年犯罪问题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联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守护未成年人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张远煌,吴宗宪,刘广三.犯罪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钟俊,王道国.青少年犯罪的主观原因及对策研究[J]. 武警学院学报,2009(11).
[3]余洪志.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及对策[J].法制博览,2018(12).
[4]熊予晴.青少年犯罪成因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9-04-05.
[5]杜晓,杨映瑜.多措并举形成未成年人保护合力[N].法制日报,2019-02-28.
[6]赵丽,崔磊磊.简单降低刑责年龄难以遏制未成年人犯罪[N].法制日报,2019-01-04.
[7]涉案人员呈低龄化趋势,如何看待青少年犯罪[EB/OL].澎湃新闻,[2019-08-0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368705.
[8]交大数字研究院.12岁男孩持刀弑母:砍20余刀事后拿母亲手机请假[EB/OL].[2019-08-01].https://m.sohu.com/a/279724618_100169910/?pvid=000115_3w_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