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全平
长期以来,历史学惯于考据和阐释具有本质与实体意义的“事件”,而对史上流行惯用的各种概念及语词的研究则乏见兴趣。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语言在历史进程中的独特作用日益获得重视,“知识的考古”“词与物”关系的剖究,促使史学重心急剧变化,也促发了新的史学领域——概念史(history of concepts)的诞生。《重审中国的“近代”:在思想与社会之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以下简称《重审》)就是孙江教授将概念史引入近代中国研究,十年磨一剑而推出的专著。
近代中国乃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船舰利炮和欧风美雨逼仄而来,纷如羽翎的西方概念潮涌般输进中国,中华世界已有的认知系统吃紧应对新局面时,陆续扬弃了以往的知识体系,东渐的西学概念也与中国本土知识交流碰撞发生转位。概念的“援西入中”不仅反映积淀了近代国人的情感、思想和行为,且概念本身也作为变数参与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推动或改变了历史进程,甚至涉及全球更广范围的文化迁移。因此,“概念”里潜藏着“近代”缘起的诸多秘密,深描近代中国轮廓的渠道虽然很多,而概念史无疑是需要借鉴的一种。
作者在撷取概念史审视中国近代特质时,深慎考虑了基于中国经验应选用什么概念的问题。《重审》结集了作者多年的实证研究成果,论域含涉清朝统治下满汉关系的变化、西方近代知识的传入与型变、基督教与中国近代“自我和他者”的关系以及系统的理论方法论等。各个专题新颖独到,资料丰赡,处处闪烁着“新史学”的睿见。比如开篇《想象的血》一章就对学界熟知的“血缘关系”和“摹拟血缘关系”进行修正,指出传统中国社会是以“骨肉”而非“血”来想象亲属关系的,并以此为基线深入论证了“血”在不同时代、不同组织中具有强化盟誓、创造共同体记忆和象征生死等多重涵义;《“东洋”的变迁》一文考察了作为空间和心性概念的“东洋”内涵的变迁,直接触及到何为中国的问题;而《连续性与断裂》则关注近代以来“黄帝”作为民族主义叙说符号与古代语义虽截然有别,但却一仍其旧被作为公共知识而建構与传播。全书四编十二章集中体现了作者多年致力于构建同中国历史情境相契合之概念史的学术追履。
近代中国的概念既是“近代”的事件,又是影响近代进程的“要素”,亦为近代中国理解“西方作为他者”的桥梁,这是该著给予的最大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