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恒
(郑州迪安图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 郑州 450000)
胃及大肠息肉作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癌前病变类型,具有极高的癌变发生风险,因此,临床上需要及时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的预后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大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容易增加患者术后感染以及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并不利于患者的预后康复[2]。近几年来,伴随我国内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加之微创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作为一种安全性高、有效性强的手术方式,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还能够促进患者的病情恢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3]。本组研究选择我院于2017年1月~2018年1月所收治的66例胃及大肠息肉患者,给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进行治疗,手术效果十分显著。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和同意,选择我院于2017年1月~2018年1月所收治的132例胃及大肠息肉患者进行对比研究,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各66例,所有患者均自愿接受,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常规组男36例,女30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69.05±2.08)岁;病程6个月~6年,平均病程(3.18±0.34)年。实验组男38例,女28例;年龄60~84岁,平均年龄(69.57±2.46)岁;病程6个月~7年,平均病程(3.46±0.58)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患病时间等资料经过统计学对比,差异并无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常规组采取常规手术治疗。利用结肠镜准确定位患者的息肉部位,定位息肉位置后,找到适当位置后放置圈套器,并且使用圈套器圈住患者息肉,缓慢收拢后,切除息肉,并且密切观察患者切口是否出现活动性渗血或者残留息肉等。对于出现活动性出血的患者而言,则需要及时采取止血措施,必要时可以使用金属钛夹夹闭患者创面。
实验组采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使用德国生产的ER-BE 200D型号的氩气刀,将凝固功能设定为30W,切割功率设定为50W。使用cf-q260ai肠镜和OLympus GIF电子胃镜。首先,使用10mg的山茛菪碱和10mg的地西泮进行肌肉注射,同时监测患者血氧饱和度以及脉搏等体征,随后准确定位患者的病灶部位,于患者黏膜下注射1∶10000的肾上腺素、甘油果糖以及亚甲蓝,使得患者局部病灶隆起;随后使用圈套器圈住患者病灶部位,将息肉完整切除,将切除后的息肉送至实验室进行病理检查。仔细观察患者创面,并且使用的大量生理盐水冲洗患者创面。对于出现创面出血的患者而言,则需要及时采取止血措施,必要时可以使用金属钛夹夹闭患者创面。观察患者的创口情况,适当采取抗感染措施。
1.3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常规组和实验组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涉及的指标采取SPSS19.0软件包进行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的统计学整理和核验。计数资料通过[n(%)]表示,并利用χ2值给予核算。以P<0.05表示差异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2.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对比
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63例(95.45%)明显优于常规组46例(69.70%),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对比[n(%)]
分组例数治愈好转无效治疗有效率实验组6640(60.61)23(34.85)3(4.55)63(95.45)常规组6614(21.21)32(48.48)20(30.30)46(69.70)χ2值----15.217P值----0.000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比对
实验组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2例(3.03%)明显低于常规组16例(24.24%),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比对[n(%)]
分组例数恶心呕吐术后出血术后穿孔不良反应发生几率实验组661(1.52%)0(0%)1(1.52%)2(3.03%)常规组666(9.09%)4(6.06%)6(9.09%)16(24.24%)χ2值----12.608P值----0.000
临床研究认为,胃及大肠息肉患者若未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护理,一段时间过后将会增加癌变的风险,因此,临床上对于胃及大肠息肉患者采取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4]。在胃及大肠息肉患者的患病早期,会表现出腹胀以及身体不适的临床症状,并不会引发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重视,而在患者患病后期,将会出现大量糜烂和溃疡的症状,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而言,将会增加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几率[5]。目前,临床上对于胃及大肠息肉患者通常采取手术切除的治疗方法,能够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近几年来,伴随我国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息肉摘除的手术治疗中,内镜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和推广,在开展治疗的过程中,通过采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进行治疗,于直视下不仅能完整切除胃及大肠息肉患者的病变部位黏膜,并且能够进行连续切除[6]。对于病变部位仅仅处于胃黏膜层的患者而言,通过采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治疗方法,能够将患者局部病变黏膜全部切除,治疗效果十分理想。本次研究结果充分表明: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63例(95.45%)明显优于常规组46例(69.70%),实验组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2例(3.03%)明显低于常规组16例(24.2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临床上采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治疗方法,能够将患者病变黏膜全部切除,进而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从根本上提高整体治疗效果,更加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
总而言之,临床上通过对胃及大肠息肉患者采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进行治疗,不仅能够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还能够提高整体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