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义洋
安徽亳州市利辛县第七中学 安徽六安 236700
每个星期四的上午,是物理组例行的教研活动。今天像往常一样,活动开始组长先安排学校和组内的相关事宜,然后让大家自由发言,说说本周备课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或心得体会。我们物理组有11位物理教师,其中有3位青年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两位硕士研究生毕业, 一位本科毕业。
组长这时说:“这个问题提的很好,大家看看,谁来给他们解释一下?”大概过了几分钟,一位有二十多年教龄的老教师说:“讨论这没意思,运动学现在考的少,讲明白也没多大意思!”再看那3位提出问题的年轻教师,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表情尴尬至极。为了打破僵局,我对3位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你们备课时研读课本吗?”他们几乎异口同声的回答:“看呀!第一件事就是看课本啊!”
我说:“在课本的第一章第二节《时间和位移》的节末有一板块内容《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你们看了吗?它解释了,某时刻的位置用坐标来表示的,是状态量,而坐标变化量是过程量,表示物体的位移。在第二章的位移——时间公式是利用v——t图像结合微元叠加的思想推导出来的,推导的前提是计时开始(t=0)时物体位于坐标原点,所以t时间内位移大小等于坐标变化量,也就等于t时刻的x减去初状态的位置坐标0,简写后即为。其实等式左边“x”是“x-0”,是t时间内的位置坐标变化量。若计时起点(t=0)时物体位于坐标x0位置,则t时间内位移大小就是“x-x0”,位移公式就应该修正为“”。这样的话,等式两边都是过程量,是不是就没有矛盾了”。
听了我的解释,3位年轻教师恍然大悟,接着我告诉他们:“我给你们讲的其实都是课本上的原话,就在课本39面最下面的备注部分!”他们听我说完,忙拿出课本去翻看相关内容,甚至有几位老教师也在翻看课本……。
本次教研活动后,我反思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再给学生说,要研读课本,理解概念的引入和导出,理解物理思想。我们做到了吗?学生做到了吗?亦或者说,我们做到了,我们引导学生做到的吗?针对这个疑问我在第二章测试中安排的这样一题:一个质点沿x轴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位移——时间图像如图,求:
(1)该质点初速度。
(2)该质点的加速度 。
(3)该质点在前两秒内的位移。
(4)该质点在t=1s时的速度。
在答卷过程中,发现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做对,且做对学生是用两种方法求解的。
第一种:代入法:
第1s内位移x1=2m 代入
前2s内位移x2=8m 代入
解得:a=4 m s2v0=0这样就解决了第(1)(2)两问,第(3)问从图像上可观察可知,第(4)问代入即可求出。
第二种:数学函数法:
代入t=0,x=-2得c=-2①
代入t=1 时x=0得 a+b+c=0②
代入t=2 时x=6得4a+2b+c=6③
联立①②③得a=2,b=0,c=-2则图像满足函数为x = 2 t2-2结合位移公式知a=4 m s2,v0=0。后两问同上。
由此可以看出,第一种解法显然是理解了位移的概念,第二种解法是数学解法,先得到位置坐标x和时间t的二次函数表达式。若转换为位移表达式的话写为x-(-2)=2t2计时起点坐标为x0=-2m 等式左边为位移。这样得到:v0=0,a=4 m s2.
对于没有做对的学生答案,我也进行了分析及问卷调查,反馈的结果是三分之二的学生根本不会做,无从下手,三分之一的学生只知道位移公式把点(1,0)(2,6)代入求解得v0=-3ms a=6 m s2这部分学生虽然是生搬硬套公式得,其实他们只要把(0,2)代入就会发现矛盾,这显然是没有研读课本的结果。
经过这件事后,在新课教学中我更加强调并要求学生研读课本,不要走马观花,边读边思考每一个概念是如何引入的,背景材料,备注解释都要研读,体会字里行间的涵义,渗透物理思想。再此基础上结合例题、习题加以巩固,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理解,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
反思的第二个问题:
教师备课只是参考教案,力求讲解完知识点,讲解完配套习题,这样做就够了吗?倘若只是如此,校本研究不就是一句空话了吗?就上面提到得位移公式,教材的必修1第四章第七节得例3,又再一次的明确。这是一个关于求解竖直上抛的物体在抛出后0.6s,1.6s后的位置的题目。建立一个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向上为正方向的坐标轴。这个题目的计时起点是坐标原点,物体相对原点的位移与物体的坐标数值相等,因此直接代入求解即可。
通过这个教研事件让我深深得体会到研读课本得重要性,在教学中不仅教师要研读教材也要培养学生研读课本的习惯,同时对概念教学应多次引导,多次渗透,以期达到更好得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