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卫均,李莲,刘伟,石欣
宜春市中医院儿科 (江西宜春 336000)
喘息性支气管炎是一种以喘息为突出表现的急性支气管感染,婴幼儿为主要发病群体[1],冬春季节最为常见,起病急,且易反复发作,临床表现主要为上呼吸道感染[2]。临床常采用西医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但疗效多不理想,且具有一定不良反应。研究发现,基础治疗配合温肺化瘀汤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3]。本研究旨在探讨温肺化瘀汤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择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62例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男16例,女15例;年龄1~8岁,平均(6.00±1.20)岁;病程2~5个月,平均(3.50±1.20)个月。试验组男17例,女14例;年龄2~9岁,平均(4.20±1.10)岁;病程3~6个月,平均(3.30±1.11)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儿科病证标准(哮喘)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排除标准:先天性疾病患儿;药物不耐受患儿;治疗前使用其他药物的患儿。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即给予患儿止咳平喘、吸氧治疗,采用2.5 mg布地奈德(AstraZeneca Pty Ltd,批准文号H20140475,规格2 ml:1 mg×5支)及0.5 mg特布他林(AstraZeneca AB,批准文号H20140108,规格2 ml:5 mg×20支)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中,剂量为2~3 ml,对患儿行雾化吸入治疗,2次/d。
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温肺化瘀汤治疗。方药组成:丹参10 g,陈皮5~10 g,半夏3~6 g,红花5 g,赤芍5 g,杏仁5 g,苏梗6 g,僵蚕3~6 g,地龙3~6 g,枳壳3~6 g,甘草3~6 g,全瓜蒌10~15 g。以上药物水煎煮浓缩为60 ml,1~2岁患儿15 ml/次,2岁以上患儿20 ml/次,3次/d。
两组均连续用药2周。
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疗效评定标准:痊愈为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体温恢复正常,无喘鸣声、痰鸣声;好转为症状明显缓解,体温基本正常,不再发热,喘鸣声或痰鸣声减少;无效为症状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体温异常,喘鸣声或痰鸣声明显;治疗有效率=(痊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3]。不良反应包括痰阻、气促、咳嗽等。
试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4.31,aP=0.04
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
西医认为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是由身体呼吸道感染、过敏引起,症状表现为刺激性干咳、痰鸣声、喘鸣声及体温异常等[4]。若不及早治疗,伴随病情日渐恶化,最终发展为支气管炎。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属于中医“哮喘”范畴,发病期内有痰饮留伏,外受邪气入侵诱发,以邪实为主。导致邪入肺经,肺失清肃,肺气不利,引动伏痰,痰气交阻于气道,痰随气升,气因痰阻,互相搏击,气机升降不利,以致呼吸困难、气息喘促、喉间痰鸣哮吼,发为哮喘。且中医认为该病发病关键在于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致使痰饮留伏。
目前,临床常采用西医对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进行治疗,其方法为抗生素控制感染和药物对症治疗,但不良反应明显,且患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长时间过量服用药物将会对其呼吸道器官及身体各器官和组织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5]。本研究采用温肺化瘀汤对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进行治疗,结果显示,服用中药温肺化瘀汤的试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的对照组(P<0.05)。表明采用温肺化瘀汤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其临床疗效更好。
对温肺化瘀汤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的机制进行分析,温肺化瘀汤中的丹参可活血祛瘀、调经止痛、凉血除痛;陈皮可理气降逆、燥湿化痰;半夏可和胃止呕、燥湿化痰;红花可活血通经、散瘀止痛;赤芍可清热凉血、活血祛瘀;杏仁可止咳润肺;苏梗具有减少支气管分泌,缓解支气管痉挛的作用;僵蚕可息风止痉、化痰散结;地龙可平喘、通络;枳壳可理气宽中、化痰消积;甘草可清热解毒、祛痰止咳;全瓜蒌可清热化痰、利气宽胸。诸药合用可温肺化瘀、宣肺平喘,恢复和加强肺宣降功能。对于中药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的安全性,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焦点,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表明温肺化瘀汤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采用温肺化瘀汤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