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梦皎 史艳芬
图书馆服务的泛在化是十几年前即展开讨论的话题[1]初景利,吴冬曼.论图书馆服务的泛在化——以用户为中心重构图书馆服务模式[J].图书馆建设,2008(4):62-65.。其核心是面向用户需求,打破服务场所和空间的局限,以服务内容和功能实现泛在化知识环境的构建。对于如何实现泛在化已有不少的理论和思路,更多的讨论集中在如何在技术层面实现这一构想[2]Wei-Hsiang Hung, Lih-Juan ChanLin.Development of Mobile Web for the Library[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5,197:259-264。泛在计算技术的使用(如:使用跟踪、动态配置文件、推荐策略、本体和多Agent系统等),能令计算任务对用户可见,实时实地向用户提供资源和服务[3]Valmorbida, W., Victoria Barbosa, J. L., et al. U-Library: An Intelligent Model for Ubiquitous Library Support[J].Computer Journal,2016,59(9): 1330-1344.。而在技术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同济大学德文图书馆更倾向于在服务层面做文章。无论是泛在图书馆(Ubiquitous Library)、弥散式图书馆(Diffuse Library)[4]Lougee, W. The diffuse library revisited: aligning the library as strategic asset[J]. Library Hi Tech, 2009,27(4), 610-623.、智慧图书馆(Smart Library)[5]曾子明,金鹏.智慧图书馆个性化推荐服务体系及模式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5,34(12):16-22.还是融合图书馆(Blended Library)[6]龙朝阳,胡灿,杨思洛.论融合图书馆的理论基础和四大特点——基于康斯坦丁大学图书馆创新实践的分析[J].图书馆 ,2018(9):58-64.等理念,都要以泛在化学科服务为重要的工作落脚点。
受限于技术条件和人员条件,整体实现泛在图书馆的构想是非常有难度的[7]朱强,别立谦,姚晓霞,等.面向泛在信息社会的国家战略及图书馆对策研究(上)[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4,32(6):25-34.。不妨将“泛在化”的精髓和思路放在服务层面,以达到在用户活跃时间段需求得以满足的目的。尤其在“双一流”学科建设目标和框架下,高校图书馆应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自身,适应环境并努力实现创新和突破。泛在化学科服务即是此过程中的一种协同进步。学科馆员要将泛在的信息系统化、知识化,通过无所不在的服务模式帮助用户构建符合其需求的信息环境[8]范广兵,初景利.泛在图书馆与学科化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08(1):105-108.。本文结合实践,探讨了在建设好德文文献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空间环境,提供泛在化学科服务。
同济大学于1907年由德国医生宝隆创办,拥有深厚的德语底蕴和对德交流历史。在学校的前40年历史中,曾有超过100名的德籍教师或教辅人员来校任职[9]李乐曾.同济大学历史上的德籍教师[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2-17.,很多课程直接以德语授课。同济大学历来擅长理工机医等学科,对德背景使得人文哲社方面的研究偏重德语语言学、文学、哲学等;建筑、设计、艺术等学科亦与德国建造和艺术理念融会贯通。面对如此多样的学科主题和德文服务需求,德文学科服务起步却相对较晚,图书馆LibGuides不针对德文需求。因此,2016年1月德文图书馆的开馆,成为了摸索实践的契机。
理工类专业实践性强、人文社科兼有广度和深度,是同济大学对德学科的两个特点。对德学科研究主题包括且不局限于:德语、德语语言学、德国文学、德国哲学、德国及欧洲美学、德国政治及欧洲经济社会发展、机械、电子、工业4.0与智能制造、汽车、经济与管理、物流等。
早在同济医工学堂时期(1912年),同济大学便有了机电科,借鉴德国工程实践教育经验,在学生培养和科研方面均有所长。教育方面,现在的中德工程学院探索建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汽车服务工程专业(Fahrzeugtechnik)、机械电子工程专业(Mechatronik)、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Gebäudetechnik)、物流管理(Wirtschaftsingenieurwesen)等四个专业均由中德双方共同制定培养计划,本科第四年需前往德国完成双学位[10]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学院简介[EB/OL]. https://cdhaw.tongji.edu.cn/。科研方面,中德学院、机械学院表现突出。在智能制造、智能建造、工业4.0、建筑节能、分布式能源系统、城市固废的能源化利用、工业余热利用、清洁高效燃烧技术等具有一定学科特色。而在汽车工业方面,同济还有独立的汽车学院,与上海嘉定汽车城毗邻。
人文社会科学与德国之间的联系同样十分显著。首先,同济大学德语系是我国日耳曼语言文学研究的重镇、德语教学的中心[11]同济大学德语系.德语系简介[EB/OL]. https://deutsch.tongji.edu.cn/bxgk/dyxjj.htm.,其教学规模和教学质量在国内首屈一指。在德语语言学、文学、翻译、教育等方面研究成果颇丰。其次,人文学院哲学系在哲学研究上侧重尼采、海德格尔等,同时也承担一部分哲学史和经典哲学的通识教育。欧洲思想研究院除了政治社会问题之外,几乎在上述几个学科主题上都有涉及。马克思主义学院一方面承担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教育工作,一方面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德国马克思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等内容。而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又继承于黑格尔政治哲学萌芽,因此这些研究内容往往交织在一起。同济德国研究中心不仅研究德国及欧洲的政治社会问题,德语语言学、德国及欧洲美学等课题也是研究主题。
表1 人文社科研究主题重叠情况
院系 日耳曼语言文学 马克思主义 德国及欧洲哲学 德国及欧洲美学 德国及欧洲政治社会哲学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尼采、海德格尔、马克思、古希腊经院哲学、德国近现代哲学、康德、黑格尔\欧洲思想文化研究院经典文学、当images/BZ_36_708_647_708_649.png代文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 德国哲学、欧洲哲学 德国及欧洲艺术、美学、文化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德国马克思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黑格尔政治哲学 法兰克福学派等德国研究中心 现当代文学 德国及欧洲社会问题、政治态势、中德外交
各院系机构在学科研究领域和主题上交叉重叠。虽然他们各自的研究方向、层次、强度不尽相同,但如果提供服务时仅考虑院系机构维度,那么无疑会降低效率。因此重新解构学科研究主题,泛在化是一条合适的思路。
第一、纸本书出版量减少,电子书昂贵
德国书协(Börsenverein des Deutschen Buchhandels)2018年6月7日发布的2017年德国图书市场报告显示,2017年德国首版图书的出版量为72499种,2007-2017年十年间,减少了减少了13585,即15%[12]Der Börsenverein des Deutschen Buchhandels.Buchkäufer:Entwicklung und Chancen-Der Buchmarkt in Deutschland 2017 [EB/OL]. [2018-6-7].https://www.boersenverein.de/de/portal/index.html.。出版量的下降,使用户的需求反较之前更盛。同时,由于欧洲对版权的保护及出版成本等因素,德文电子书的售价往往与纸本书相当,甚至有些还高于对应的纸本书。
第二、经典书目电子化程度不高
许多重要的德文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电子化,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黑格尔著作全集等。马恩全集权威版本仅在德古意特(De Gruyter)平台有第二部分的电子书(总共有四个部分)。黑格尔全集由费利克斯·迈纳出版社(Felix Meiner Verlag)获得版权,目前只有纸本。歌德、席勒、卡夫卡等人的部分作品由ProQuest平台进行了电子化,但更多的资源仍然依赖纸本。
第三、德语文献出版社集中化
2015年施普林格科学与商业媒体(Springer)与自然出版集团、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麦克米伦教育合并成为了施普林格·自然出版社(Springer Nature)。实际上施普林格还合并了J.B. Metzler Verlag,这是一家从1682年开始就存在的德国经典人文社科类图书出版社。此举大大增强了施普林格在德语人文图书出版方面的实力。德古意特出版社也合并了德国最著名的几家学术书籍出版社,如德国科学院出版社(Akademie Forschung)、 穆彤(现De Gruyter Mouton)、欧德堡(现De Gruyter Oldenbourg)、绍尔(现De Gruyter Saur)等出版社。集中化发展意味着大型出版社掌握更多版权资源,采购选择会因此变少。
为了掌握用户需求,本文基于对同济大学师生进行的调研,结合业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分析用户对德文资源和信息利用的共同需求。调研主要在对德院系中进行,包含了理工科和人文社科的用户。由于同济大学对德人文学科的重要地位,回收的问卷中人文学科与理工科用户的比例要高于二者在本校实际师生人数比例。从调研结果中发现,用户对德文服务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文献资源、知识信息服务都为他们所需要。
首先,用户对德文书籍的需求要高于对德文期刊的需求。在实际工作中也发现用户对书籍有着进一步细化的需求,如:图书载体介质,不同出版社,不同版本的偏好等。同目前大多信息用户一样,他们存在缺乏有效信息资源、资源发现效率低下等共性问题[13]孙辉.人文学科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的探索与实践[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7, 40(12): 112-116, 57.。对于人文学科用户来说,许多需要的文献可能都是较久之前出版的,甚至是灰色文献。理工科用户的需求则正好相反,最新发表的期刊论文、专利信息、新近的教材才是最需要的。但由于资源加工时滞、德文期刊难获得等原因,及时向用户提供有效资源的难度较大。除此之外,由于很多平台对于德语特殊字符拼写的不同处理(如德语字母ü,有些平台会处理成u,另一些可能处理成ue),也会出现没有英文检索效果好的状况。
图1 用户对各类型文献需求所占比重
图2 用户常用的数据库分布
考察用户对数据库平台偏好时可以发现,全文数据库的使用最多,引文数据库的使用并不很多。比如,尽管SSCI或A & HCI普遍意义上是人文社科方面比较重要的两个引文索引,但对德文资源用户来说,这两个索引收录的德语期刊太少,仅仅只是在投稿或做一些查询时用到的工具,许多分析功用不上,这也是语种造成的差异。
用户的需求绝不局限于对文献的需要,从基础的检索技能培训、文献资源推介,到要求稍高一些的定题文献检索以及学科热点前沿的跟踪都为超过60%的用户所需要。尽管用户通常都很需要期刊评价等文献计量方面的信息,但不会查、不知晓权威可信的信息入口却是他们的通病。因而,信息素养的培训和提升是德文学科服务中非常关键的一环。
图3 用户对信息利用的需求分布
用户对于文献管理有着较高的需求,但通常没有想到要用文献管理软件,或者不太精通软件的使用。此外,人文社科的用户利用数据、技术进行研究的能力还需要提高。社会科学的研究有很多需要进行数据分析和计算,如处理数据、清洗数据、统计计算、分析与可视化等等,但用户的掌握度并不高。
常规的院系走访和问卷调查对用户进行需求表达的帮助比较有限。德文图书馆采用了增强面对面、沟通效果更好的方式,如:参加院系系务会、与老师进行午间座谈、访谈教授老师、组织或参与服务院系的午餐沙龙、随时与用户微信沟通等。由此归纳出图4所示的用户需求表达问题及原因。用户普遍存在对图书馆资源不甚了解和对电子资源知晓度利用率低的通病[14]王中海. 我国高校图书馆外文电子图书引进和服务现状、问题与对策[J]. 图书情报工作, 2014, 58(18): 19-23.。如果仅是在图书馆主页的咨询模块进行求助,可能并不能获得真正想要的答案。因此学科馆员必须走入用户之中,并给予他们恰当的引导。
图4 用户需求表达偏差产生的原因
用户视角下的学科服务概念比较笼统,他们通常不对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加以区分,除非是有特别明确的业务差异。当有不同需求时,用户常常直接与其熟悉的馆员联系。这实际上就要求馆员们从“图书馆的学科馆员”转变为“用户的学科馆员”[8],也即提供更加泛在化的服务。
通过对现状的掌握和用户需求的分析,泛在化德文学科服务体系的框架呼之欲出。以“泛在化”为基本思路,以“营造泛在化环境”为执行目标,并确立不同层级任务。利用馆舍、信息资源、知识服务三种要素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的融合,增强用户对图书馆泛在化的体验。
在资源建设方面,“成专题成体系有规划,支撑学科文献资源,建立德文特色馆藏”是德文图书馆在不断积累中形成的目标。
首先,以用户需求为最重要的导向,即使与学科发展的要求之间可能存在一些不同。其次,本馆有自身的馆藏目标,对标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以及相关专业资源情况,如人文社科对标德国图宾根大学,理工学科对标慕尼黑工业大学等,加强文献保障和特藏方面的建设。再次,对用户进行正确适时引导,根据其表达摸清潜在需求,也可以使用户和图书馆之间在资源建设方面更好地磨合。最后,要对现有馆藏和拟建馆藏有相应的评价,尤其是学术价值评估和用户利用率等。
让馆员成为用户的学习科研伙伴[15]邬宁芬,陈欣.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之“双伙伴”计划的探索与实践[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9):93-96,113.,同济大学开展学科服务“双伙伴”计划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结合当下的用户需求,“精德语全方位多层次融入”成为泛在化德文学科服务的目标。德文图书馆的馆员兼备德语语言能力、学科背景知识、资源熟知度、组织与管理能力、情报与数据分析能力。这些对解构学科主题,厘清学科发展脉络和态势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基础。
就理工学科而言,领域前沿和研究热点以及相关技术背景非常重要。馆员需利用专业素质和情报能力,掌握这些内容,才能为用户提供最新最快的知识信息服务。就人文学科而言,发展历史,学派流派及其主要观点,重要学者关系及相互影响则是重点内容。只有拥有相当的学科背景知识才能搞清楚以上内容,不会顾此失彼,有失偏颇。
空间和时间是图书馆泛在化环境营造的两个维度。空间包括馆舍物理条件和网络空间。发掘馆内设施功能的多样性,使不同需求的用户群在图书馆中能顺利地完成各自的学习或研究任务。馆舍的设计和功能划分使得阅览自习、学术研讨、讲座报告、展览、学科竞赛等能同时进行且互不干扰;课题组也能找到相对封闭或相对开放的空间进行讨论。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扩展延伸了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的概念。而用户也在无形中帮助了图书馆学术氛围的营造。
图5 营造泛在化环境的要素
德文电子资源的建设、新媒体平台的信息推送则是网络空间的利用,也是图书馆开放时间之外的信息资源利用。尽管目前仍没有运用到web4.0等技术来实现[16]Younghee Noh.Imagining Library 4.0: Creating a Model for Future Libraries[J]. 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2015,41(6):786-797.服务时间上的无限制,但微信后台自动回复和开馆时间内的实时服务,已在尽力为用户消除时间限制因素。除此之外,馆员提供的嵌入式知识信息服务也是重要要素。这些都培养了用户和馆员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学术氛围,从内涵上使图书馆成为学科交流发展的空间,即促进空间维度的进步。
一名用户从踏进德文图书馆的那一刻起,所接收到的信息和知识都是我们需要提供的直接或间接的体验。网络环境下的服务效果必须一同纳入考虑和评价的范畴。以往的图书馆绩效或效用评价体系更多看重资源建设效果、流通利用率等,近年来增加了对学科服务[17]谭智敏,刘万国.基于马尔可夫模型的高校图书馆学科评价服务研究[J].现代情报,2019,39(3):150-156.、信息素养教育、阅读推广[18]谢燕,邹军.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9(2):89-93,25.的效果评估。但从用户的痛点出发,就应该更关注和完善以下内容的体验及评价,如:设备终端使用体验与效率[19]李响,许辰磊,汤宇航,等.高校图书馆智能服务体验设计研究[J].工业设计研究,2018(1):72-81.、空间利用率与满意程度、资源获取易得性、微信服务体验[20]杜雪璇. 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用户体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8.等等。也即硬件软件、线上线下均需纳入评价范围。
受最初开馆时的条件限制,德文图书馆的纸本书大多由校友、国内外教授专家捐赠。其年代版次暂且不论,内容契合馆藏优化目标的书籍并不多。结合用户在文献需求方面相同或相异的指向,馆员通过以下一些方式对书籍进行了优化:
• 回溯经典文学作品。尽管有些图书已在剔旧的边缘,或已经在闭架书库中休息,馆员们仍将它们的价值发挥出来。这些作品包含了歌德、席勒等名家的作品,除此之外,德国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如:君特·格拉斯)等人的作品书信也向用户呈现。后续还会对这些馆藏进行数字化,这不仅节省了购买新版次的经费,更重要的是,经典作品里的光辉得以向世人再次展示。
• 收集马克思主义特色资源。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建设是党和国家、学校,甚至是时代的要求。收藏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德语撰写的原本是德文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而马克思理论研究的相关文献、二手资源等也都是馆藏的重要对象。
• 完备哲学原著和导论。德国哲学继承自古希腊经典哲学,是由康德、黑格尔等人完成承前启后的重要奠基。哲学研究在德国早已是渗透到方方面面的基础学科。因此,完备重要哲学原著、导论,编制各种速查使用工具,收集研究二手文献,能为哲学学科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 为德国时政研究提供便利。德国政治经济时事的追踪和研究需要基于期刊、杂志、报纸等媒介载体。德国研究中心图书馆的建设一方面完善了相关理论书籍的馆藏,另一方面也提供了各类媒介信息。
• 更新法律条文及解读。学习法学和商科的用户对德国、欧盟及欧洲各国的基本法、经济法等相关文献都有一定的需求。可靠详实的法条,合适的解读以及针对性强的案例库等德文资源都为他们所需要。
德文图书馆不仅以多种方式来提升资源的可见度,同时也通过培养用户信息素养、完善知识信息推送等方式来增加知识的可见度。图书内容推荐、索引编制、各种媒体的推介和传播将资源推到了用户眼前。德文图书馆主动对用户进行指导培训,目的在于使他们掌握基于德语的信息素养。在全新的学术环境下,不断提高用户的数字流畅度(Digital Fluency)。授人以渔,掌握信息技能自然就提高了知识的可见度。
线上线下结合的阅读推广也是德文图书馆令资源和知识更加可见的方式之一。“行走阅读”系列获得了“2018 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应用案例二等奖。线下的企业参观活动配合线上的技术概况和专利信息分析,这种以更全面的角度引导用户的做法能增强其主动性。用户看见资源和知识服务的真实、有效以及重要意义之后,自然扩大了在他们心中的影响力。
提供嵌入式知识信息服务是泛在化学科服务体系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环。目前开展的服务包括嵌入教学、德语文献检索指导、论文开题指导、定题文献检索、文献管理软件使用指导、JCR德语期刊信息等。这些服务项目都是根据不同院系机构不同用户层次来定制的。
按照泛在化学科服务的要求,从逐步解决用户的信息获取问题,到建立用户的信息环境;学科馆员的工作重点从普遍服务转移到重点服务,即支持用户对知识服务的需求[21]初景利,张冬荣.第二代学科馆员与学科化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08(2):6-10,68.。从下图中可以看到整个服务体系的层次与内容是向下包含的,即层级越高,需求越多越明确的用户实际所能得到的服务就越多。
图6 针对不同用户需求层次提供的服务
面向高层次用户提供的定题信息分析也培养了用户向图书馆获取信息的习惯。馆员对文献资源的了解及信息分析工具的使用,可以帮助用户快速掌握学科主题研究态势。这对传统的学术研究起到了非常显著的辅助作用。
在同济大学“以本为本”的原则指导下,更加注重本科生教育,回归本源,德文图书馆现已成为教学工作重要的第二课堂。
德语教学方面,联合德语系组织的德语角、德语社日常德语学习活动是一种基本的德语第二课堂形式。而德汉互译活动、德语诗歌征集,以及上海市德语朗读大赛的举办是从更广阔的纬度实现图书馆和教学的融合及拓展。
哲学教育方面,利用主题有趣的哲学名家讲座,吸引不同层次的用户,激发他们对哲学的兴趣。针对已有哲学基础的用户,提供馆舍空间让他们进行原本研读、主题研讨。这些用户对馆舍和资源的利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他类型的用户群体,提高了他们也一同加入的可能性。
作为中德文化交流平台,德文图书馆每年承办几十场中德学术交流活动。这种无形的氛围,使用户能以更开阔的视野来理解和掌握学科发展。
德文图书馆也主动帮助学生拓宽思维,例如在创新创业大赛举办时提供了“1+1 Tongji innovation workshop”课程培训,主要包括了创新的概念、产业研究政策机制理论(如:Triple-Helix model of innovation)、创新方法(如数据分析与挖掘、TRIZ创新方法)的介绍等。这些内容使学生用户在创新思维和信息能力上得到了收获。进而使用户改变了对图书馆的看法,主动向馆员寻求知识信息。
非信息专业出身的用户,一般数据密集型科研能力比较薄弱。图书馆在强调科研数据管护的同时,也应引导用户培养数据知识和能力[ 22]樊振佳,秦若玉.高校数据管护人员素养框架:探索与构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8,41(2):57-62.。德文图书馆在与用户的接触过程中,不断授以其数据保护与保存的意识,以及基本的数据处理、清洗及组织方法。其次,数据发现与共享是管护框架中的重要一环[23]廖思琴,龙晓琴,周宇.嵌入中小型科研团队的科学数据管理服务研究[J].情报探索,2018(11):129-134.。在进行学科服务时,也帮助提供基于各种软件和数据挖掘工具呈现的结果。基于事实型数据的可视化分析能给研究人员带来很大的益处,提升效率,拓宽研究思路。
既有大量资源,也需乘科技与人文深度渗透[24]汪莉.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跨学科合作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8(12):9-14.的东风,思考如何结合中德两国优秀人文内涵,在人文研究新范式下为用户提供服务。尽管没有特别招募数字人文馆员(Digital Humanities Librarian)[25]苏敏,许春漫.美国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馆员队伍建设及启示[J].图书馆建设,2018(11):28-35.,同济大学图书馆现已启动德文图书数字化工作,以加强德文特藏资源的永久保存和网上利用。此项数字化工作是数字人文的重要一步,它使德文图书这一重要知识载体超越纸张限制,将为用户无时限地使用资源扫除一定障碍。利用图书馆技术能力和馆员知识背景为用户打开新视角来触摸人文精神。
针对德学科特点和德文文献特色,同济大学德文图书馆所构建的面向用户需求泛在化德文学科服务体系初现雏形。实践中,仍面临着结构性的资源建设问题和软性的信息素养问题等困难,另外更高效能的技术尚未运用到位。但馆员发挥优势,利用业务和专业能力,帮助用户进行需求表达;同时,制定合理可行的服务体系框架,利用馆舍、资源、服务三位一体,营造德文图书馆泛在化环境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解构学科内涵,提升资源可见度,嵌入用户知识服务需求,以及更多新尝试也使学科服务有了新的可能性。与用户之间形成的双向协同通道促进了图书馆的完善和进步。相信在泛在计算技术不断进步的未来,通过馆员们的努力,定能实现泛在化学科服务的整体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