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团思
近年来,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语文学科组进行了“生命化语文”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逐步建立起包括“语文国家课程”“文化语文课程”“文学经典课程”“行为语文课程”“环境语文课程”“语文审美课程”的生命化语文课程体系。
所谓“生命化语文”,就是把语文教育活动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遵循语文教育的自然生态规律,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营造一种自然、和谐、全面、立体、稳定、平衡、有序的语文教育生态环境,通过建设良好的语文教育生态型文化,构建注重生命发展的生态型课程体系,实施激发学生生命活力的生态型教学,使全体学生接受适合本人成长与发展的语文教育。
“生命化语文课程”是在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3 年版)》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这为生命化语文课程指明了课程建设的方向和原则。《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这为生命化语文教育明确了核心内涵。
生命化语文是以人获得更好的身心发展为基点的,不仅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美好、健康的情感与心理认知,完善和提升学生的人格与人文修养。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语文教育更应作用于“人”,作用于学生的生命成长,担负起“立德树人”的使命。近年来,我校提出了培养具有“国家栋梁特质、学术大师潜质、君子情怀气质”的“三质学子”的办学目标,生命化语文就是通过语文课程,将语文融入“三质学子”的青春生命。
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着一些明显弊端。
一方面,由于初、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受到中高考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情感、人格被忽视,学生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被挤占,学生的情感、灵性在程式化的语文课堂里被消磨殆尽。填鸭式的训练、机械式的文本肢解,让学生感受不到言语生命体中的灵性和智慧,影响了学生的语言个性和语言创造性的发展。
另一方面,是学生写作中普遍存在“假”“大”“空”现象。“假”是脱离生活的杜撰,缺少生活的真实;“大”是在历史人物、唐诗宋词中“打滚”,题材运用浮光掠影;“空”是缺少生活的真实感受,言之无物。
如何解决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生命化语文教学研究团队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研究语文生命化课堂的内涵、价值和实践样态,破解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难题,借助语言这条跨越时空的通道,实现情意交融、心灵净化、人性养育、智慧展示的目的,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言语心智技能,获得正确的审美判断,以汉语言文字哺育学生的青春生命,促进言语生命的可持续发展。
生命化语文课程核心教学内容的模型建构为“一个核心、六个板块”。“一个核心”就是“生命化语文”,“六个板块”为“语文国家课程”“文化语文课程”“文学经典课程”“行为语文课程”“环境语文课程”“语文审美课程”。(见图1)
图1 语文生命化核心课程模型
六个板块的实施坚持以下原则:内容整合,空间突破,多元选择,直观呈现,形式多样,身体心验,主题探究,表达创造。
内容整合就是把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实际需要,调整内容,补充知识,拓宽视野,既有阅读内容的统整,还有写作内容的统整;空间突破就是打通教室内外、学校内外,根据教学需要调整学习空间;多元选择就是形成“课程超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个性发展选择课程;直观呈现就是改变教师讲的传导方式,多采用现场教学;形式多样就是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选择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如现场观察、学术报告、小组合作、学术沙龙、主题探究、社会调查、社区采风、视频制作、影视观赏等;身体心验就是“以身体之,以心验之”,通过身心体验建构完满的语言精神世界;主题探究就是确定探究的问题,授以探究的方法,呈现探究的成果;表达创造就是通过阅读表达生命感受,通过探究表达生命思考,通过观察表达生命跃动,通过思辨表达生命超越,通过写作表达生命精神,通过审美表达生命想象。
生命化语文课程六个板块下的内容是动态发展的,体现出学习内容的扩展力。其本质特征是借语文学习活动,体现实践性;借语文学习过程,体现体验性;借语文学习环境,体现熏陶性;借语文学习互动,体现交往性;借语文文化传播,体现价值性。这些语文学习本质特征中的“实践”“体验”“熏陶”“交往”“文化”成为认识和评价动态课程的核心概念和关键词,师生伴随着语文课程一起成长发展。
在深入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具体的课程实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环境建设坚持“四个结合”。一是结合学校环境建设,在绿化基础上增加文化内涵,形成人文景观;二是结合课程教学内容,让环境为教学服务,使之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三是结合立德树人,提升师生的生命境界;四是结合教师专业发展,让课程基地实施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学校建成了李震教授工作站、国学大讲堂、文轩亭、文兴湖、秋华园、梅苑、语化林,形成了适宜语言文字工作开展的特色环境。国学大讲堂内,常邀请科研机构或大学的学者、教授来校举办国学学术讲座。建设“生命化语文”课程基地网站,作为思路宣传、行动研究、成果呈现的载体。学校成立了“百年中国语文人研究院”,珍藏了百年来语文教育史上知名语文学者和全国知名语文特级教师的资料,形成浓厚的语文学习研讨氛围。
生命化语文在上述的六个板块中,陆续开发了30 多门语文校本选修课,其中成熟的精品课程有:楹联文化选修、园林审美、《周易》初探、《左传》选读、《论语》感悟、《唐宋传奇》研究、艺术人物评介、苏轼诗词赏析、《西游记》与花果山研究、美学著作评介、唐诗欣赏、普通话培训、连云港文化导游、英美佳剧欣赏、课本剧排演、孔望山摩崖石刻新考、诗歌鉴赏、古典诗歌吟诵、诗歌创作等。这些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形成了互补,共同组成了多样化的课程群,从而实现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统整。
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同步,生命化语文教学研究团队还精心研发校本教材。先后编辑出版了《新海高级中学学生优秀作文选》《连云港地域文化语文读本》《高中作文教程》《古典诗词艺术欣赏》等。这些校本教材为课程提供了有力支撑。
教学模式是在特定条件下在特定环境中展开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语文生命化课堂建构了五种操作模型(见文末图2)。五种模型根据教学内容、教学需要而定,灵活选择,交叉互补。
学校以生命化语文课程基地为平台,从多方面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一是梳理校史传统资源。学校从“普爱”到“新海”,经过了近90 年历史风雨的洗礼,有着丰富的校史资源。二是开发地域文化资源。连云港市有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有“东方天书”将军崖岩画、有龙山时期古城遗址藤花落遗址、有两千年前秦国在此立石的秦东门、有徐福东渡出海口,还孕育了中国古代两部伟大的浪漫主义小说《西游记》和《镜花缘》。这些都是地方文化的厚重载体,应该成为我校校本课程的地域特色资源。三是提升校园环境资源。学校的轩苑亭、“十园区”、生态科普园、景观休闲区都为生命化语文行为课程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保障。
在生命化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学生的实践创新,积极拓宽实践创新路径。具体路径有:故事新编、校园微电影制作、社团活动、课本剧改编、时事评论、专题探究、微信讨论、网站展示等。各种方式综合运用,形成创新路径。
教育事业在不断发展,生命化语文课程也应不断完善。我校由李震教授领衔的生命化语文教学团队开始了新的研究历程,确立了“从生命化语文到语文生命化”的研究方向。展望未来,生命化语文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新进展——
生命化语文将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的课题研究。在基础教育阶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多角度融入语文课程,将其贯穿于课堂内外的教学言行中,使之成为学生的文化基因,民族根基,也是给予学子“国家栋梁特质、学术大师潜质、君子情怀气质”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源泉。
2017 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要“从祖国语文的特点和高中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语文学习任务群”是一个崭新概念,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语文资源的组织方式和使用习惯。生命化语文将通过“学习任务群”的开发,丰富语文教育资源,重新调整完善课程结构,让生命化语文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自身也能不断地生长。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理应着力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应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自觉意识。要借助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语文实践机会。时代在飞速发展,网络化、数字化在深度改变着生活,也在改变着学习方式。语文学习也必须与时俱进,要善于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要敢于尝试新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搭建更多实践创新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