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玺 李萍 李丽娟
【摘要】如何借力中考命题,打通基础教育提升的血脉,为教育教学赋能,是热点,也是难点。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义务教育课程教学研究中心组织学科专家团队,对学生、教师、教研员、校长开展大规模问卷调查、实地访谈,以数据为支撑,梳理近三年山西中考命题改革撬动基层课改,使教学重视情境创设,立足问题解决,关注学生的真实成长等变化,剖析山西中考命题改革的引领效能,为考试评价驱动教学改进提供可资借鉴的范式。
【关键词】中考改革;课堂教学;学习方式;赋能
【作者简介】马玉玺,山西省教育厅副巡视员、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李萍,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义务教育课程教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小学英语教研员;李丽娟,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教研室初中语文教研员(山西太原030000)
近年来,山西抓住中考命题改革这个基础教育的“牛鼻子”,秉持“以考改促课改,以课改推考改”的工作思路,稳扎稳打,使其得以逐步推进(见图1)。
山西中考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获得了各方面的肯定。但值得进一步思考的是:在以考试命题为杠杆撬动庞大基层课改的工作思路下,这种“好”究竟到了什么程度?专家学者眼中的“好”,与学生、教师、教研员及校长眼中的“好”是否一致?命题人期待传递的理念、引领的方向是否得到了各种角色人员的真正理解与接纳?
带着疑问与思考,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义务教育课程教学研究中心组织学科专家团队开展大规模调研。本次调研采取问卷和访谈两种方式,历时半年时间。从近三年(2016年-2018年)山西中考试题的创新点切入,涉及了初中教育教学的主体人群和主要行为。
基于山西中考全省统一命题的背景,以山西省11个地市为调研范围,依据统计学抽样技术,调研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样本来自城市、县(区)、乡(镇)不同地域,覆盖办学规模、教学质量、公私机制不同的各类学校。其中,校长仅指学校行政负责人(不包括副校长);教研員、教师群体涉及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即“道德与法治”,此处沿用2018年中考科目名称)、历史、物理、化学共7门中考学科的初中教研员和教师;学生群体包括初三和高一年级学生。调研样本数量和比例(见表1)符合“应用统计学”中的“确定样本容量的经验法则”,保证了分析结果的可成立性。
此外,开展了16次不同规模的座谈交流,涉及校长46A次,教师288X次,学生531人次,汇总交流记录50多万字。
教师、校长、教研员等教育教学一线工作者是对中考改革效果最有发言权的群体。本调研对校长、教研员和教师共计1910人发放问卷(见图2)。
以下是对山西中考命题改革的总体评价:
1.契合课程标准
数据表明,三项指标满意率均超过60%。其中校长、教师、教研员对“中考命题与课程标准的契合度”感到“非常满意”的497人,占26.02%;感到“满意”的1230人,占64.4%;共计1727人,占90.42%。“不满意”的为0。表明山西自2015年取消“考试科目说明”后,强调“以课程标准为中考命题的唯一依据”成效显著。
2.减轻课业负担
山西中考命题改革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方面,所获得的“非常满意”率是8.22%,“满意”率是56.16%,得到超过半数教师的首肯。
应试教育是使学生负担过重的元凶。山西中考命题改革致力于以科学合理的命题引导教学走向“减负”的正途,实践证明这条道路是切实可行的。实际上,学生负担过重的“罪魁祸首”并不在于考试本身,而在于考什么、怎么考。只要能深入理解国家育人的新要求,在改变考试内容、调整考试方向上做文章,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为活学活用、多元创新,学生就能够享受到求知之趣,教师也能够体验到育人之乐。
3.提高教育质量
中考命题改革并不是单纯的、独立于教育教学进程之外的行为,它本身就是教育教学的一部分。在“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上,数据显示,表示“非常满意”或“满意”的1361人,占71.26%;选择“一般”的498人,占26.07%;直言“不满意”的仅占1.37%。
可见,赞扬声居多,成绩有目共睹。那么,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哪里呢?访谈交流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声音是呼吁对乡(镇)一级农村学生予以更多关注,认为“山西中考命题改革努力与新时代接轨的做法是好的”,但担心“部分贫困落后地区适应起来有些困难”。
伴随我国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进程,人们对教育目标、教育公平也提出了新要求。山西中考命题改革立足“素养”,着眼“育人”,这本身就是在尽量减少地域差别带来的知识、技能差异,指向基于人本身的更为公平合理的考量。因此,从这个方面继续努力,完全有希望在城乡义务教育质量整体提升上发挥更大的作用,甚至有可能对如何抓住改革带来的“弯道超车”机遇建设富有活力的农村教育以新的启示。
1.中考命题注重问题情境,带动课堂情境创设日趋普遍
山西中考命题始终强调创设问题情境,并且有三个原则:一是情境尽可能真实,背景、数据不编造,即使必须有所加工,也一定要符合生活逻辑的真实;二是情境有用,与考查目标高度融合,不为创设而创设;三是情境有意义,考生阅读背景材料的同时就是在获取有益资讯。
本调研向1440位教师发放问卷,了解教师对“近三年中考试题问题情境设置的满意度”。统计数据显示,三年来除化学、历史试题在2017年稍有起伏、物理试题保持恒定不变外,其他学科的“非常满意”和“满意”比例合计值逐年增加,单看“非常满意”率,多数学科呈递增态势。尤其2018年与2016年相比,更有较大幅度提高。2018年,7门学科的满意率均在80%以上,数学则达到100%。
实践证明,山西中考命题注重问题情境创设,较为成功地在有限的卷面中提供“相对完整的具体真实的世界”,将静态、封闭的纸笔测试导向现实生活,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认可。
教师问卷的统计数据显示,有71.43%的教师表示在中考命题改革的引领下,自己在教学中也尽可能创设情境,避免生硬、碎片化的知识传授。教师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在教学中运用情境,不仅能让课上得有趣,还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课堂上的精彩生成,常常就是在情境创设的氛围中不经意问产生的。
2.中考命题加大开放探究,带动课堂浅思维、封闭性问题减少
山西中考命题早在2012年就提出“两增两减”(增加开放性、探究性试题,减少知识性、技巧性试题)的原则,后来又将“加大开放性、探究性试题的比例”作为中考命题“六个维度”之一。
此类试题通常分值较大,灵活性强,教师的关注度也比较高。以问卷形式调研教师对此类题的满意度,统计数据显示:7门学科中,有3科三年满意度逐年提高,1科三年满意度为高位持平状态。到2018年,满意率达80%的有6门学科,最高的化学为94.44%。
要将开放、探究融入以得分为最终结果的测量中,是对命题人的学科素养和命题技术的极大挑战。山西中考开放性、探究性题目的命制始终在实践中前行,到目前为止,在设问方式、答案呈现、得分等级等方面已形成一些经验,但仍然需要朝着探究有“法”、开放有“度”、深入考查、合理区分的方向继续努力。
中考开放性、探究性题目的分量越来越重,有力影响着平时课堂教学的设问方式。本调研围绕课堂提问类型,以多选形式进行问卷调查,1440位教师的选择结果如下(见表2)。
本题的前三个选项“记忆性问题”“思考性问题”和“探索性问题”是按照认知水平的高低,把问题分成三类;后两个选项,则是从答案特征来区别问题的开放性与封闭性。统计结果显示,在山西中考命题“指挥棒”的作用下,超过半数的教师开始在课堂关注“思考性问题”和“探索性问题”,对“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的问题也有了越来越到位的理解。当然,因为问卷话题指向教师对课堂提问的自我判断,尚不能判断实际问题的质量如何,但至少能表明:避免问题的浅思维、碎片化已成为多数教师的共识。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策略之一,设问方式的变化意义重大,它意味着帮助学生用开放的思维、开阔的眼界去探索世界的课堂将越来越多,而这正是教育工作者用行动落实‘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使命的实际体现。
3.中考命题关注理性、质疑,带动课堂教学鼓励思考,尊重个性
“理性思维”“批判质疑”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人”的必备要素。山西中考命题从2017年开始有意识加入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元素,2018年继续深化。
此类试题教师的接受程度如何呢?从问卷反馈数据可见,中考7门学科中,2018年此类题的“满意”率在80%以上的有5科,近两年“非常满意”率提高的有6科。调研结果显示,人们通常以为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可能有学科之允其实文科的严谨表达离不开理陛思维,理科的现象追因也需要批判质疑。理性思维、批判质疑是融入在各个不同学科中的,只要设题巧妙,不分文理,都会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调研发现,在中考命题改革的引领下,在理性思维、批判质疑类试题的启发下,教师在课堂上开始从培养高阶思维能力的角度鼓励和指导学生。这种鼓励和指导集中表现在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应对上。调研围绕“学生的回答与您预设的答案不一致时”进行问卷,将课堂上常见的教师四种反应类型罗列出来,并特别提醒“请只选一项”,希望教师把自己最直接、最常有的反应勾选出来。1440位教师的选项统计如下(见表3)。
实际课堂情况比较复杂,此数据只表现教师的主观判断,并不能直接用于对课堂现状的表述,但能从一定层面上表达出教师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期许。
数据显示,45.9%的教师认为自己能够在学生回答与预设的答案不一致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路,肯定其中的合理成分。这一细节体现出教师对学生思维的尊重和对理性思维的引导。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思路的过程,就是从理性的角度进行自我反思的过程,也是自我纠偏的过程。在这个师生思维共振的推进中,也许预设答案会被补充,甚至被更完美的回答所代替。与此同时,教师捕捉并肯定其中合理成分,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独立思考的信心。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体验理性思维的魅力,懂得“权威说法”“标准答案”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批判质疑的能力也就渐渐培养起来了。
统计数据还显示,认为“帮助分析答错的原因,引导说出预设答案”和“不予评价,提问其他学生,直到某个学生答出预设答案”的教师比例合计为50%,可见有一半教师意识到不要直接“给出答案”,但依然念念不忘把学生思维导向固定、统一的路径。认为常常匆忙给结论、让学生“记下来”的教师有4.08%,这种行為背后暴露出的是,仍有少数教师把学生当成帮助自己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尚未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4.中考命题体现跨学科整合,带动课堂教学更加灵动
山西中考的2017年、2018年试题均体现出跨学科色彩。从面向教师群体对这两年山西中考跨学科试题的调研反馈来看,命题改革的做法得到来自一线教师的肯定,有6门学科的整体满意率上升,其中数学、历史、英语的满意率均在80%以上。实践证明:跨学科试题命制的关键在于找到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共同点或矛盾统一点,以实现更广阔视野下学科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学科能力的独特展示。这种共同点或矛盾统一点应当自然融通,切忌丢失本学科立场的为“跨学科”而“跨学科”。
教师是如何应对这个新挑战的呢?关于“您在教学中采取什么方法应对中考‘跨学科试题”的问卷统计数据显示,山西中考命题的跨学科整合给课堂教学带来明显变化。有77.55%的教师表示自己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视野更开阔,能够有意识地注意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另76.12%的教师表示自己会开展一些综合性较强的活动,如项目性学习,以拓展学科外延。
从长远来看,山西中考命题改革赋予课堂教学“跨学科”特色,蕴含着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思维方式,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建立各学科知识、能力之间的横向联系与整合,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也促使学生单科学习能力的提升。
5.中考命题坚持“不确定性”,带动课堂跳出题型套路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一连三个“发展”,意味着核心素养本身就是一个动态概念,它适应的也是动态变化。这说明,中考命题也应当具有“不确定性”,以丰富多样的形式考查学生真实的学业水平。
山西中考命题改革坚持“不确定性”原则,在“以课程标准为考试命题的唯一依据”的基础上,年年有变化,题题有新意。从调研反馈来看,三年来对7门学科“不确定性”的满意率均呈递增态势,2018年的满意率均在85%以上。可见,只要做到科学、适度,教师是愿意接受的,把担心“不稳定”作为墨守成规的理由,其实并不成立。
以中考巨大的影响力,_旦题型固定、考点僵化,很快就会使课堂陷入归纳解题套路、操练答题模板的机械训练中,这样的教学与“学生是人一(人是目的”的教育理念南辕北辙,更与国家要求的“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素质”背道而驰。山西中考命题改革以“不确定性”作为鲜明表征,引领课堂摆脱题型套路的枷锁,使教师可以无挂碍地选择最适宜的教学方式。
本次调研特意针对“中考复习课的首选方式”进行了教师问卷。从统计数据可知,认为自己停留在“多讲题多练题”层面的教师仅占2.04%,寄希望于猜题押宝和归纳答题技巧的教师合计占17.88%。与之相反,多数教师把复习精力放在学科本身重点和能力训练上,还有22.94%的教师认为自己能够注重思维养成,精讲精练,举一反三。
可见,山西中考命题改革传递给一线教学的讯息已经植根于绝大多数教师心中:不必再为“考什么”“不考什么”而纠结,培养学科素养,释放学习潜力,助力学生发展,这样的课堂就是新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的课堂。调研结果也再次证明,考试命题“不确定”,能使课堂教学确定地朝向素质教育的方向迈进。
6.中考命题强调渗透德育,带动教学素材注重价值引领
山西中考命题将德育元素渗透在试卷的点点滴滴,随处可见。如2018年的各科试卷中,一道小计算题,图案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冰裂纹窗格;一道错字修改题,材料是“初心”二字的汉字演变;一组英语听力题,语篇内容是感恩成长路上家人的陪伴。时时处处精心选材,使德育成为试卷底色。
这样的试题受到教师的普遍赞扬。据统计,2018年7门中考学科的此类试题“不满意”率均为0,其中有6门学科的“满意”率在80%以上。在访谈中,教师们纷纷表示中考的德育功能发挥得自然、妥帖。
中考命题渗透德育,将“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的理念传递到教学一线,引导教师将其落实于日常行动。在关于“课堂教学资源的挖掘和教学素材的选取”问卷调研中,有95.92%的教师表示自己会注意选用有德育功效的教学素材,有61.22%的教师表示自己会注意发掘有德育元素的教学资源。山西中考命题改革以试题为示范,引导教师在教学中选用有价值、有意义的素材,就是在引领教师深刻体会教书与育人的密切关系。此项功能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多年来,山西中考命题改革始终明确要求“落实课程标准中有关‘教学、活动建议的内容”,强调一份试卷中必须要有带“活动”色彩的题。希望以此为抓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
调研数据显示出三个超过半数的“越来越多”:61.22%的学生表示“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越来越多;76.81%的学生表示“课堂上的动手操作、展示交流等活动”越来越多;69.03%的学生表示“课下搜集、制作、观察等特殊作业”越来越多。
梳理以上三项“越来越多”,我们发现中考命题改革的引导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方式有了“活动”色彩;依托于“活动”的形式,有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特质。学习方式的变化,是由静态向动态、由孤立向联系、由传统向现代的变化。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悟知识、探索方法,体验学习的乐趣,获得思维方式的转变和思维能力的提高,这个山西中考命题改革力图传达出的理想,也正在变成越来越普遍的现实。
综上所述,山西中考命题改革坚持以育人为本,让素养落地,引导一线教学呈现新动态,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分析下来,我们将突破的原因概括为三个关键词。
关键词一:系统。纵观山西中考命题改革的整个历程,可以发现这是一个严密的系统工程,上下一心,步调统一,形成了合力。从顶层设计的理念和方向到最后贯彻落实到试题命制上,几乎没有信息传递的缺漏和偏差。这样的系统,可以确保先進的命题理念、改革意图尽可能浓缩在每一份试卷、每一道试题里,从而最大限度地传递给师生,传递给教学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