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忠义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新课程标准也对学生在各种交际活动中的倾听、表达与交流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加强对学生口语交际方面的训练。
关键词: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实践
社会是由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形成的,学生作为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群体,我们应当教会他们如何与不同的人打交道,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最主要方式是通过口语交际来完成的。口语交际作为小学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点。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培养和塑造小学生口语交际技巧与能力。
一、选择多样化的口语交际主题
口语交际训练的第一步就是要选择合适的主题。新颖的主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还能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将学生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因此,我们在进行交际话题的选择时要以学生为本,统筹兼顾。首先,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段来选择不同的主题,因为不同年龄的学生其思维深度与广度不同,语言表达特点和兴趣取向也不同。五、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的一定的自我意识,个人独立意识也显著增强,因此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既能够展现学生自我风采又具有一定深度与广度的话题,比如探索宇宙的奥秘、我的才能展示等交际主题。其次,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来选择口语交际的主题。之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生活环境下的学生生活经历不同,他们心中便于交流的话题也不同。比如,针对农村的学生,我们可以以“走进田间,体验劳动”为口语交际主题,让学生交流田间劳动生活体验;针对城市的学生,我们可以选择“我们一起逛超市”为主题,让学生交流购物体验。这样,学生就“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还提升小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二、创设适合的口语交际情境
任何口語交际的行为都需要一定的场合和情境,同样的交际话题,在不同的情境中其交际结果也不同。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体验不同场合的交际技巧与交际能力。比如,“讲人物故事”这一话题,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不同人物的典型故事,如航天英雄杨利伟的故事、优秀青年教师卢永根的故事等,让学生就不同人物的故事交流自己的真实感想,在交流探讨中升华对这些伟大人物的思想认知和精神感悟。再如,“我们一起逛超市”这一话题,我们可以在教室里创设超市购物场景,让学生分角色体验超市购物生活。这样,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敢说、乐说、会说。
三、创设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
在实际的口语训练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面对一个话题只是寥寥几句话,且非常表面化,无法表达自身实质性的想法与见解。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学生对于要探讨的话题缺乏深入的理解,导致学生“无话可说”。因此,要想切实增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就要带领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比如在引导学生就“聊聊热门话题”这一口语交际主题时,里面涉及对好人好事好风尚的内容交流,由于小学生社会经历比较少,很难针对这一话题展开探讨。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双休日,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或者参加社区义务活动,丰富他们的社会活动体验,使他们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收获了知识与快乐。通过在敬老院与老人的交流,为老人献上精彩的节目等等,既培养了学生的爱心,也在与老人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生活的经验与感受,从而在进行口语交流时有话可说。
四、注意学生的全员参与
教师要善于鼓励全班学生参与到口语交际活动中来,也要融入学生的口语交际中去,这是口语交际课程开展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口语交际课程实施的质量。口语交际并不只是学生在语言上的练习,更是学生身体与心理的参与。有的学生天生性格外向,爱说话,表达能力强,但是有的学生却比较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要想让学生成为一个积极的对话者,我们就必须为他们营造一个和谐的交流氛围,创造一个没有压力的对话环境,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性格学生的参与要求。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注重自身口语交际能力与组织能力的提升,因为能否把握好学生口语交际的梯度,为不同的学生提供合适的口语交际环境,达到每个学生都能够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仅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考验,更是对教师责任感与使命感的考验。
总之,口语交际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其发展的好坏对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我们必须根据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运用合理的方式加以引导与训练,不断地提升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庄小惠.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考试与评价,2015(6).
[2]郁存军.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2(7).
编辑 冯志强